摘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阅历的积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被重塑,开始对那些所谓的“名人”们进行“祛魅”,也不再有了任何崇拜的心理,也越来越能用平和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
文/金立成
曾几何时,年轻的笔者对各类活跃在聚光灯上、一时风光无限的名人们也有过无限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阅历的积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被重塑,开始对那些所谓的“名人”们进行“祛魅”,也不再有了任何崇拜的心理,也越来越能用平和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
如今的笔者,受到长期从事职业投资习惯的影响,看任何问题都喜欢从旁观者视角、历史视角和人性视角去做细致分析,越来越发觉,也越来越认同,这个物质世界,不过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草台班子构成的。
是的,没错!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若从物质的角度去看,人类世界的真相,也不过是碎银几两的拼图。那些不少在普通人看来的“高大上”名字与光环的背后,几乎全是生活的苟且与算盘。
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王,并不是单纯为了传播儒家文明,而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糊口。孔子不断推销“仁政”的执政理念,依靠粉丝经济,顺便办了个学堂,不过是在搞旧时代的“知识付费”。但其一生仍然是非常惨的,郁郁不得志,一度曾过着“如丧家之犬”的悲惨生活。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文采了得,好比文曲星下凡。但他并不是做官的一块好料子,却偏偏要从政为官,于是频繁被贬职是自然而然的。为了打发时间,他一边游山玩水、写诗作赋,一边努力学习烹饪技术,瞬间成为美食达人,靠网络流量换取了些许生计。到了晚年,终究还是发出了“庐山烟雨浙江潮”的人生顿悟之感!
词人柳永,出身于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但他也不过是一个“个体广告商”,写了无数情诗,广为流传,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哀叹,但这并不是单纯地在表达哀怨、浪漫的情怀,而是在给“青楼”大客户写各种推广“软文”换口饭吃而已。
国际大名人卢梭,是法国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甩锅”牛人,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为人父的责任感,一辈子生了5个娃,但他一个都不愿意养,全部扭送给孤儿院,整日靠写诗蹭饭,靠上流社会的贵妇资助,一边痛骂着贵族社会,一边却又靠着上流社会的人际关系生活。
罗素,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拥有全球著名的“哲学大师”的头衔,但他现实的生活过得并不怎么样,他其实是仰仗自己的贵族身份出身,然后混到了一个知名大学的饭碗,但好景不长,后来也不幸惨遭失业,基本上靠演讲、出版为生,不得不靠写一些哲学文章来养活自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永不过时!细想一下,理想的光环、生活的琐碎、伟人的主义,这背后的一切几乎都是各种“生计”,离不开碎银几两为之铺路。
回头看看世界历史,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西方历史,如果说贯穿历史有一条主线,那么这条主线就是文人眼里如“粪土”的金钱,不少名人眼里的所谓超脱与理想,不过是穷途末路时的“行为艺术”,抑或是实现财富自由后的“一掷千金”的豪横!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的扉页里给他的挚友恩格斯留言道:“亲爱的弗雷德,请再预支我5英镑,我的外套又被典当了”!在《资本论》手稿的空白处,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当票编号与面包价格,这位洞见资本奥秘的思想家,到死都在与最原始的生存问题搏斗。这就是可怜的马克思,他为人类研究了一辈子的资本,他自己的一生却被困在资本的贫瘠里无法自拔,这多少有点儿讽刺!
赫赫有名的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是各路政客身边的座上宾,是一战后欧洲金融重建的灵魂人物,还是鼎鼎有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者。可现实是,年轻的凯恩斯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他沉迷于股票交易,但通过股票交易几乎赔光了手里的遗产。
凯恩斯后来得到了一个机会去管理国王学院的基金,打磨了自己的投资水平,最后一跃成为一名资产配置的高手。但他本人有一句总结得很诚实的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其实,这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悲观,而是一句“现金流绝望者”的吐槽。人类只是财富的暂时“保管者”,而不是“拥有者”!
再伟大的理论,都无法挽救眼下“弹尽粮绝”的自己。各位读者,你能想象一个顶级的经济学者,居然会因为投资出现巨额亏损而焦头烂额的样子吗?当年的凯恩斯彻夜难眠,一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活着、体面地活着!
与凯恩斯一起辩论而出名的哈耶克,是自由市场理论的最强辩论者与捍卫者,写了一本《通往奴役之路》的知名著作,可他一生却颠沛流离,依靠各种讲课费和出版费,艰难度日。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来捍卫“自由市场”,可他本人却在自由市场里无法获得自由。他自己也说过一句名言:自由不是免费的(freedom is not free)。
再以当今投资界的名人巴菲特为例,他一辈子践行“价值投资”,演绎了人类投资世界里无与伦比的的投资复利神话。到底是价值投资成就了巴菲特,还是巴菲特成就了价值投资呢?实际上,如果巴菲特出身在非洲而非在美国,即使价值投资理论再牛,也无法成就今天的巴菲特。
而在全球呢,到处都是“海外版”巴菲特,至少在中国媒体眼里,就有不少版本的“中国巴菲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价值投资者们多少都有点儿“巴菲特”附体,这是不是有点荒唐呢?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主观认知视角,所以“价值”本身就是很难评估的,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标准,这就注定了价值投资的难以复制性。
巴菲特自己成就如此之高,如果价值投资可以轻易复制,为什么他不把自己的衣钵传承给自己的后代呢?父亲手把手教儿子,总不会藏着掖着吧。很显然,巴菲特自己都很清楚,这玩意儿就是不可能复制的,因为投资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更是一种运气或信仰。
说白了,巴菲特的巨大成功就是“幸存者偏差”,没有复制的可能性!目前只有巴菲特老爷子自己最清楚,他的巨大成功靠的就是各种运气叠加的加持,而不非单纯的价值投资理论。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于是,国内不少自媒体打着“巴芒”的旗号,宣讲“可复制”的价值投资,收割了一大批韭菜信徒,而他们自己的投资账户,连续几年均录得投资亏损,却对此视之不见,掩耳盗铃!无论那些“中国版巴菲特”们如何吹嘘,这几年“亏麻了”的投资数据欺骗不了任何人!
佛陀用“无欲无求”的人生信念来吸引无数教徒们的虔诚供养,而孔子用“周礼”包装过的知识付费而变现,马克思用“丑恶的资本”画像引发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鸣并掀起了革命的高潮,这其实都是成功地把“道德资本”转化为了“经济资本”。
无论人类世界如何演变,绝大多数所谓的远大“理想”只不过是华丽的包装而已,其背后的“生计”与碎银几两才是不变的底色。那些曾让我们仰望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比我们更会经营生活的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披着理想的外衣,说着信仰的台词,其实都不过是为了挣点碎银几两、买口饭吃、混口酒喝罢了。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人别只懂得单纯地仰望星空,更要学会脚踏实地!一个人往往只有实现物质上的生活富足后,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什么人才配说“放下”呢?只有那些曾经“拿起”过的人。那些什么都没有“拿起”过的人,就妄言谈“放下”,不过是生活上的懦夫罢了。
一个人只有开始承认被物质世界所支配,才能驾驭物欲,才不会轻易被物质所奴役,如此方能获得自由。
国内知名企业家马云,一度问鼎中国首富,曾对媒体说:“我对钱不敢兴趣”!这句听起来有点讨人嫌却又倍感“超脱”言语的背后,是因为他终于拥有了可以毫不在意金钱的资格。
只有那些在金钱的物质世界中反复被打磨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在笔者看来,真正能超越金钱的,从来不是视金钱如粪土般的清高,而是在铜臭味中淬炼出来的对经济规律、人生规律、天道规律更深邃的认知。
纵观人类历史,这不过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为了碎银几两讨生计而折腰轮回体!只有开始承认了金钱的支配力,这才恰恰是超越它的第一步。这多少有点像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的:人生从来不是去思考如何消灭欲望,而是在欲望的洪流中如何去修一个淡定而知止的心。
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物质的世界,人看似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一个人首先要突破的枷锁,就是碎银几两。在此基础上,才有能力和资格去脚踏实地地仰望星空!在文末,笔者祝愿每一个投资者早日实现自己的自由生活,冲破物质的枷锁!
来源:立成说投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