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秋,朝鲜板门店内,停战谈判正在艰难推进。中朝联军立场坚定,寸步不让。恼羞成怒的美方代表突然起身离席,抛下一句狠话:“让我们的飞机大炮跟你们对话吧。”
1952年秋,朝鲜板门店内,停战谈判正在艰难推进。中朝联军立场坚定,寸步不让。恼羞成怒的美方代表突然起身离席,抛下一句狠话:“让我们的飞机大炮跟你们对话吧。”
紧接着,美方在朝鲜武胜山南路发起了代号为“摊牌行动”的军事行动。武胜山后方是广袤的200公里平康谷地,若上甘岭失守,联合国军的机械化部队便可长驱直入,中朝联军甚至可能被迫退回鸭绿江畔。
上甘岭由537.7高地和597.9高地组成。10月14日,战斗正式打响。此时,国内广播里频繁出现“上甘岭”这个词,新华社也开始每日追踪报道这场战役。一时间,这两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头,成了中国人每日热议的话题。传回国内的捷报多是消灭了多少美军、夺回了阵地等,但上甘岭真正的惨烈状况,外人难以想象。十五军军长秦继伟心急如焚,他深知志愿军的血肉之躯难以抵挡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要守住上甘岭,必须调集足够的纵火力到阵地。
战斗进行到第10天,整个上甘岭阵地已成“人体绞肉机”。联合国军每天竟倾泻30万发炮弹在这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范弗里特的弹药量”绝非虚言。多数时候,志愿军转移到上甘岭背面斜坡,他们曲折地挖通了7789个地下坑道,在三八线纵深10公里的防线上构筑起坚固的“地下长城”。一旦敌人轰炸停止,他们便迅速冲出与敌人短兵相接。尽管耳朵被大炮震得麻木,尘土和硝烟模糊了双眼,但志愿军战士个个视死如归,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连敌人都难以理解他们怎会有如此顽强的对手。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主席布莱德雷在给总统的报告中评估,若对方采取上甘岭这样的打法,联合国军需20年才能到达鸭绿江。
胡修道,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获得此项荣誉的志愿军仅有12人,活着回国的更是只有3人。当时,他所在阵地上除负伤的班长外,其余战友全部牺牲。他独自坚守在上甘岭,一人打退敌人41次冲锋,在阵地上穿插战斗一天一夜。他扔出的手榴弹多达上千颗,单独歼敌280人,而他的隔壁阵地牺牲的特等战斗英雄是黄继光。
1952年10月27日,上甘岭战役的第14天,朝鲜战场上神秘的“火炮之王”卡秋莎火箭炮运抵上甘岭。卡秋莎,即BM杠13火箭炮,它在二战时就已声名远扬,让德国人吃尽苦头。为保密,苏联红军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卡秋莎”,寓意着喜爱。因其发射时有“嗖嗖”声,人们又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初次见识卡秋莎威力的志愿军战士,被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深深震撼。当得知是自己人的炮兵打出时,他们高呼“中国炮兵万岁”。待冲出防空洞,发现阵地上只剩两个联合国军俘虏。有趣的是,这两个俘虏竟控诉志愿军违反联合国公约发射了原子炮。
这24门喀秋莎火箭炮由苏联援助给志愿军21师,刚装备就运到了朝鲜。它们直接投入上甘岭战场,一次齐射20分钟后,便收回了上甘岭表面阵地;第二轮齐射,摧毁了联合国军前沿防御攻势的80%。卡秋莎火箭炮有16个导轨,最大射程8.8公里,一次齐射仅需7到10秒,24门齐射一次就有384枚炮弹怒吼而出。因其成本高达八两黄金,炮兵21师总共装备了120门。它们制造的排山倒海式弹雨,如电闪雷鸣,让联合国军仿佛置身人间地狱,迎来了此生难忘的噩梦。卡秋莎在朝鲜战场威风八面,21师无论哪个团,只要卡秋莎行军,所有兵种都得让路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除了志愿军将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卡秋莎的作用功不可没。而且它机动性强,常在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像闪电般劈开漆黑夜空,将天空映成白昼。同时,步炮协同也十分到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王成就是通讯步话兵,他可随时根据战场需要呼叫卡秋莎。
最终,志愿军以伤亡1.1万人的代价,毙伤俘敌2.5万余人,奇迹般地打出了1比2.5的战损比,震惊世界。火箭炮21式209团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志愿军当之无愧的“炮兵之王”。43天后,联合国军偃旗息鼓,直至朝鲜停战,再无美军踏上过上甘岭一步。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