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看等不到中方电话后,美方最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频繁的主动与中方接触,特朗普也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期待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眼看等不到中方电话后,美方最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频繁的主动与中方接触,特朗普也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期待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那么,面对一边对华极限施压,一边又主动接触中方的特朗普政府,我国将作出何种回应呢?
近日,特朗普政府突然一改往日强硬姿态,通过驻华使馆、国际组织、商界领袖等多条渠道向中方传递谈判信号。
这位曾经宣称“贸易战很容易赢”的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强调“期待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甚至罕见地承认“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压力”。
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在4月29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场会议上暴露无遗。
中国代表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委员会会议上,用长达几十分钟逐条驳斥了美国对“产能过剩”的指控。
据现场播放的对比数据显示:美国半导体行业库存周转率比中国低37%,却指责中国光伏产业“破坏市场”。
面对中方的斥责,台下的美国代表坐立不安,会后匆匆离场,连记者提问都避而不答,事实上,美方的急切早在4月30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就被彻底戳穿了。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当被问及“中美是否就关税问题接触”时,发言人郭嘉昆的回答简短有力:“据我了解,双方并没有进行磋商或谈判。”
这已经是一周内中方第二次公开否认美方的“谈判说”。
而就在不久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145%的关税导致美国企业进口成本激增,部分行业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
其实特朗普政府的焦虑,源自一系列冰冷的经济数据,美国商务部4月30日公布的第一季度GDP报告显示,经济环比萎缩0.3%,这是自202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其中,对华贸易逆差拖累GDP近5个百分点,创历史极值,洛杉矶港的货运量同比骤降35%,这些数据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供应链灾难的前兆”。
更严重的是通胀压力,据密歇根大学4月25日的民调显示,消费者对未来一年通胀预期升至6.5%,创1981年以来新高。
并且据盖洛普2024年12月的民调显示,仅有19%的美国人对国家现状满意,创7年新低。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被批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超过60%的选民认为“贸易战损害了普通家庭利益”。
面对美方的急切,中国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定力,在4月29日的WTO会议上,中国代表用“供需不平衡是市场经济常态”的经济学原理,逐条驳斥美国的“产能过剩”指控。
商务部在5月2日的回应更显深意:“中方正在评估美方谈判信号。”
“正在评估”这四个字既未拒绝也未承诺,让美方摸不着头脑。
中方这种“冷处理”策略,背后是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国际经贸谈判专家指出,美国的频繁放风本质是“谈判心理战”:通过制造“即将达成协议”的假象,试图降低中方要价。
但中国显然识破了这一伎俩:在美方未取消单边关税、未停止科技封锁前,任何谈判都是空中楼阁。
更重要的是,中国手中握有“三张王牌”:稀土管制、市场替代和法律反制,这些精准打击让美方措手不及。
有专家分析,中方的“冷处理”至少有三重考量:一是等待美国经济压力进一步发酵,逼其让步;二是观察美方是否真有改变策略的决心,而非试探底线。
还有就是利用这段时间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降低对美依赖,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从不妥协。
虽然这场贸易战的结局尚未可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当特朗普在白宫急着等电话时,中国正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姿态,等待一个真正平等对话的时机。
毕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先沉不住气,谁就输了先机。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界面新闻2025年05月01日关于“美方多渠道主动接触中方希望谈关税”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京报网2025年05月01日关于“牛弹琴:知情人士披露,美方正多渠道主动与中方接触”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04月11日关于“特朗普:美国希望与中国达成协议,相信能够相处得很好”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直新闻2025年05月01日关于“事关关税!中国代表‘硬刚’美方”的报道
来源:漫步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