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飞机赶回家的那天,远远地就看见父亲陈国安骑着一辆橙色的共享单车,母亲坐在后座,两人有说有笑。父亲一手扶把,一手还提着一袋新鲜蔬菜,稳当当地穿行在县城的街道上。
晚年静好
"闺女,快来接电话,你爸又跟隔壁王大爷下象棋赢了!"母亲赵淑兰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透着掩不住的喜悦。
我正在外地出差,听闻此事,心里暖烘烘的。
下飞机赶回家的那天,远远地就看见父亲陈国安骑着一辆橙色的共享单车,母亲坐在后座,两人有说有笑。父亲一手扶把,一手还提着一袋新鲜蔬菜,稳当当地穿行在县城的街道上。
"闺女,我们老陈家有福气啊!"父亲老远看见我,笑得眉毛都飞了起来,母亲则朝我使劲挥手,差点没把父亲的车子晃歪。
我是九零后,生在计划生育那会儿,爸妈的独生女。那时候领结婚证都得先开计划生育证明,听母亲说,她和父亲商量了好久,最终决定就生我一个,把全部的爱都给我。
父亲曾在市内一家纺织厂当过厂长,那还是国企改革前的风光岁月。"陈厂长"这三个字,在我们县城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还穿着蓝色的的确良,而我已经有了几件花格子连衣裙,这在同龄人中引发过不小的羡慕。
初夏的阳光正好,穿过老旧小区的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七点不到,两位老人已经从晨练回来。推开家门,那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淡淡的樟脑丸味道,混合着母亲煮的稀饭香。
"你看你,瘦了!单位伙食不好啊?"母亲一边系着那条陪伴了她二十多年的碎花围裙,一边上下打量我。那围裙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却洗得一尘不染。
"哪有!你这个老太太,见面就心疼,咱闺女这不是挺好的吗?"父亲笑着打圆场,手里却麻利地往桌上添了一双筷子。
母亲在厨房忙活,蒸包子、煮鸡蛋,还有我最爱吃的萝卜咸菜。父亲则在阳台上摆弄他的小菜园。十几个花盆整齐排列,有的是废旧的矿泉水桶改造的,有的是从集市上淘来的紫砂盆。黄瓜、西红柿、小葱、空心菜,全是父亲的心肝宝贝。
"今年的丝瓜苗长得不赖,今天直播种丝瓜,得准备准备。"父亲一边给花盆浇水,一边对我说。
"直播?"我有些惊讶,记忆中的父亲可是对新鲜事物不太感冒的。
"你爸现在可是家门口的'网红'了,粉丝一万多呢!"母亲从厨房探出头,眼里满是骄傲,"社区里老头老太太都跟着学种菜呢!"
记忆突然拉回到十年前,那时父亲刚退休,整天闷在家里看报纸,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母亲劝他出去走走,他总是说:"一把年纪了,出去瞎晃悠啥?"那时的父亲,脸色蜡黄,精神萎靡,与现在这个红光满面的"网红"判若两人。
"你不知道,你爸这人啊,死要面子。"母亲曾偷偷告诉我,"刚退休那会儿,觉得没面子,不想出门见人。"
父亲退休后的头两年,确实有些不适应。从一个厂里说一不二的"一把手",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普通老头,这落差不是谁都能轻松接受的。我记得有次回家,看见父亲坐在沙发上发呆,电视开着,眼神却放空,那种失落感让我心疼。
转机出现在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参加了社区老年大学的智能手机班。起初他只是抱着"不能比别人落后"的心态去的,没想到一学就上瘾。老师教他们用手机拍照、发微信,甚至刷短视频。
"你爸第一次看到那些种菜视频,两眼放光啊!"母亲笑着说,"回来就嚷嚷着要在阳台上种菜。"
父亲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发现短视频平台上种菜的内容特别受欢迎,便开始记录自己的阳台菜园。几个月下来,竟然小有名气,常有粉丝请教种植技巧。
"老头子现在可神气了,天天研究怎么拍视频,连我都得给他当助手!"母亲假装抱怨,眼里却满是欣慰。
早饭后,父亲拉着我去社区活动中心。小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红砖外墙,没有电梯,楼道里还能看到已经褪色的"革命靠艰苦奋斗"的标语。但社区活动中心却焕然一新,宽敞明亮,各种活动室一应俱全。
"陈老师早啊!""老陈,今天读书会还去吗?""陈厂长,昨天教我的葱种活了!"一路上,不少老人向父亲打招呼,亲热得很。
"你爸现在可是大忙人!"母亲跟在后面,一边整理着自己的广场舞服装,一边骄傲地说。
父亲是社区读书会的发起人之一,每周二、四组织老年人一起读书分享。当年的工厂图书室就是他争取建立的,他总说:"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母亲则加入了广场舞队,还当上了队长。我小时候母亲就爱跳舞,只是因为家务和工作,慢慢放弃了。如今重拾旧爱,舞姿依然灵动,在队伍中特别醒目。
"你妈跳舞可有劲了,比二十岁的姑娘都有精神!"父亲看着母亲的背影,眼中满是爱意。
在活动中心的一角,我看到一个醒目的公告栏,上面贴着"志愿者风采"的照片,其中就有父母俩的合影。闲暇时,两人还做社区志愿者,帮助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有时候去送饭,有时候陪老人聊天,有时候帮忙打扫卫生。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忙,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多寂寞。我和你妈身体还好,能帮就帮一把。"父亲说这话时,眼神坚定,不容置疑。
回家的路上,经过小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娘热情地招呼:"陈厂长,您闺女回来了啊?"
父亲笑着点点头,顺手从兜里掏出一个红本本,递给老板娘:"王嫂,你那个低保的事办好了,这是批下来的通知书。"
原来老板娘的丈夫去年因病去世,家里经济困难,父亲得知后帮她申请了低保。这些年父亲虽然退休了,但人脉还在,常常帮邻居们跑跑腿、办办事。
"您老真是我们的及时雨啊!"老板娘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看着父亲忙碌而充实的样子,我有些不解:"爸,你原来是厂长,退休金也不低,为啥非要这么忙活?安安稳稳享清福不好吗?"
父亲放下茶杯,目光深邃:"人啊,闲不得。你知道吗,单位临退休那年,组织上要提我当副总,后来我没去。"
"为啥?那可是大好前程啊!"我惊讶地问。
"那会儿国企改革,形势不好,副总也就三年任期。我琢磨着,与其去当几年甩手掌柜,不如留在基层多干点实事。"父亲的语气平静,仿佛在讲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人这辈子啊,名和利都是身外物。我在基层干了三十年,懂老百姓的苦乐。当大官风光,但我看那些官越做越大的,最后不是出事就是空虚寂寞。我这人没那个心胸,也没那个本事。"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事。一直以为父亲是正常退休的,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样的选择。
"当时厂里好多人都不理解,说你爸傻。"母亲在一旁补充道,"可我们商量后都觉得,与其整天提心吊胆,不如踏踏实实。你爸决定时,全家人都支持他。咱不跟别人比职位高低,只求问心无愧。"
"你妈这人啊,从来不跟人攀比,是个踏实人。"父亲看着母亲,眼神里满是感激,"这辈子能娶到你妈,是我的福气。"
我突然想起去年我因工作不顺心向父亲抱怨时,他说过的一句话:"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别人怎么看不重要。要是光想着让别人羡慕,自己却活得不舒坦,那还不如一开始就按自己的想法来。"
如今看来,这是他们夫妻一生的信条。
下午,母亲拉着我去看她的广场舞表演。小区的活动广场不大,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十几位老人穿着统一的红色舞服,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母亲站在第一排中间,动作敏捷有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你妈跳舞可有两下子,"站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奶奶悄悄告诉我,"以前是纺织厂文工团的,厂里有名的美人儿!"
我这才知道,原来父母年轻时就认识,母亲是厂里的文艺骨干,父亲是技术员。那时候,父亲为了追求母亲,特意学会了跳交谊舞,在一次厂庆舞会上邀请母亲跳舞,才打动了她的心。
"你爸那人,看着粗犷,其实心细得很。"母亲曾经这样评价父亲。
表演结束后,母亲兴高采烈地跑过来:"怎么样?妈还行吧?"
"行!比我跳得都好!"我竖起大拇指。
"你呀,从小就对这没兴趣。"母亲笑着捶了我一下,"走,回家吃饭,你爸准备了一桌好菜等着呢!"
回到家,父亲已经做好了一桌子菜——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我爱吃的糖醋排骨。自从退休后,父亲迷上了做饭,跟着视频学了不少拿手菜。
"爸,您这厨艺也太好了吧!"我夹了一块红烧肉,酥烂入味,肥而不腻。
"那可不!"父亲得意地抚摸着自己花白的头发,"你爸现在可是'厨神'!"
"就你能耐!"母亲笑骂道,"菜倒是做得好,就是厨房弄得跟打仗似的,每次都得我收拾。"
"那我负责创造,你负责收尾,咱们分工合作嘛!"父亲笑呵呵地说,顺手给母亲碗里夹了块鱼肉,"来,尝尝这鱼,今早刚从市场买的,鲜着呢!"
看着父母俩的互动,我忽然有些鼻酸。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饭后,我主动承担起洗碗的任务。在厨房里忙碌时,无意中听到客厅里父母的对话。
"老陈,明天咱去看看老李吧,听说他住院了。"母亲轻声说。
"行啊,正好带些水果去。他爱人不在了,孩子又在外地,挺可怜的。"父亲回答。
"还有老张家的小孙子,上次说要你教他下象棋呢。"
"好嘞,下午去。我这两天还得准备下周的读书会,咱们选的是《平凡的世界》,得先复习复习。"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突然意识到,父母的晚年生活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多彩。。
那天晚上,我和父亲坐在阳台上聊天。初夏的夜晚微风习习,远处的高楼灯火阑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
"爸,您真的一点都不后悔当年的决定吗?"我忍不住问。
父亲摇摇头,目光望向远方:"人这一辈子啊,不能只看结果,过程也很重要。当初那个决定,让我少了些荣华富贵,但多了份平静安宁。我问心无愧,这就够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你知道我现在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吗?就是每天早上醒来,看到你妈还在身边,两个人一起吃饭、散步、做喜欢的事,晚上再一起入睡。这种平凡的幸福,是金钱买不来的。"
夜色渐深,小区的广场上热闹非凡。母亲领着舞队翩翩起舞,欢声笑语不断;父亲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摆弄着手机直播他的菜园经验,时不时回答粉丝的提问。远处灯火阑珊,一对古稀之年的老人相视而笑,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老了,不图大富大贵,健健康康,有点爱好,能帮上别人,就是最大的幸福。"父亲轻声说道,眼里闪烁着满足的光芒。
第二天清晨,我被窗外的鸟叫声惊醒。推开窗户,看见父母已经在楼下的空地上打太极拳。父亲的动作刚劲有力,母亲则柔美飘逸,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晨光中,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年轻了几十岁。
午后,我陪父母去了趟超市。父亲推着购物车,母亲拿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需要购买的物品。
"老陈,别忘了拿点牛奶,医生说对骨头好。"
"知道了,老赵。五连罐优惠,咱多拿点。"
他们一人一句,配合默契,像是演练了千百遍的舞蹈。在收银台前,父亲坚持用自己的退休金卡付款,而不是让我掏钱。
"闺女,你在外面工作不容易,这点小钱爸还是有的。"父亲语气坚定。
回家路上,我们路过了父亲曾经工作过的纺织厂。如今的厂区已经改建成了商业广场,只有大门口那棵老槐树还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你知道吗,我和你妈就是在那棵树下认识的。"父亲望着那棵树,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那年夏天,厂里组织义务劳动,你妈正在那儿扫地,我去帮她提水桶,就这么认识了。"
"是啊,那时候你爸可精神了,穿着白衬衫,清清爽爽的。"母亲接过话茬,脸上浮现出少女般的羞涩。
"那您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我好奇地问。
"磨啊!"父亲笑道,"我追了你妈整整一年!"
"哪有那么夸张!"母亲佯装生气,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就是他那时候比较木讷,不会表达。我等啊等,等他开口,结果等了大半年才等来一句'我喜欢你'!"
"那时候不比现在,哪敢随便表白啊!"父亲辩解道,"而且追你妈的人多着呢,我得想想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啊!"
听着父母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四十多年前那个青涩的少年和活泼的姑娘,在老槐树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彼此的心意。岁月变迁,容颜老去,但那份感情却越发醇厚。
晚饭后,我和母亲一起收拾厨房。她突然神秘地对我说:"别告诉你爸,我报名了老年大学的英语班。想学点英语,将来咱们一家一起出国旅游!"
"妈,您太棒了!"我由衷地赞叹道。
"老了不学习,脑子就生锈了。"母亲擦着手说,"你爸不还说嘛,活到老,学到老!"
临走前的晚上,父母坚持要送我去车站。路上,父亲突然问我:"闺女,你觉得爸妈这样的生活好吗?"
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们:"爸,妈,你们这样的晚年生活,是最让人羡慕的。不是因为有多少钱,有多大房子,而是因为你们过得充实、快乐,还能帮助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人这辈子啊,要过得明白。钱够用就行,名声虚头巴脑,最重要的是活得舒心,问心无愧。"
在火车站台上,看着父母依偎在一起的背影,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养老,不是大房子、多存款,而是心有热爱,相互扶持,安享当下。
回到工作岗位,我给同事们看父亲的种菜视频,给朋友们讲述父母的故事。大家都说:"真羡慕你父母这样的晚年生活!"
是啊,我想,这才是最令人羡慕的晚年——不是大富大贵,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平淡中的充实,忙碌中的快乐,相濡以沫的陪伴。
如今,每当我工作压力大、心情低落时,就会想起父亲说过的话:"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句话,成了我人生的指南针,指引我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初心。
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和我的爱人,也像父母那样,相携到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平淡而幸福。
来源:留住美好旧时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