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太平广记》、《冥报记》、《玉历宝钞》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太平广记》、《冥报记》、《玉历宝钞》
人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定数。
那生死簿上的记载,真就改不得吗?
民间流传,若人阳寿未尽却无故断气,只要完成三件特定之事,便可改变命运,跳脱生死循环。
这三件事究竟是什么?
真有这般神奇吗?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有位书生,名叫李慕白。
这李慕白年方二十五,生得眉清目秀,才华横溢,读书过目不忘,写得一手好文章。
他本已备好行装,准备赴省城应试,谁知临行前突然染上怪病,高烧不退,三日水米不进。
李家请遍城中名医,各种汤药皆吃了不少,可李慕白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家中老仆李忠看着少爷日渐消瘦的面容,暗自垂泪。
这日夜里三更时分,李慕白昏昏沉沉间,忽觉房中阴风阵阵,冷气袭人。他勉强睁开双眼,只见床前站着两个奇怪的人影——一个身着白衣,面如白蜡,长舌垂胸;一个身穿黑衣,青面獠牙,手持铁链。
“黑白无常!”李慕白心中大惊,吓得魂飞魄散。
“李慕白,你阳寿已尽,三日后子时,我二人将来勾魂,你且早做准备。”白无常声音冰冷,不似人声。
李慕白强忍恐惧,挣扎起身,跪在榻上连连叩头:“二位差爷明鉴,小生年方二十五,平日行善积德,怎会阳寿已尽?”
黑无常冷笑一声,从怀中掏出一本黑册子,翻至某页:“生死簿上白纸黑字写着,李慕白,吴江县人,阳寿二十五,三日后当死。我等念你是个读书人,特宽限三日,已是法外开恩。”
话音未落,二鬼身形渐淡,化作青烟消散。李慕白瘫软在床,冷汗浸透衣衫,心中万念俱灰。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在为他提前唱起挽歌。
次日清晨,李慕白强撑病体,将昨夜奇遇告知老仆李忠。李忠听罢老泪纵横:“少爷,老奴听说若被阴差提前告知死期,便是大罗金仙也难救啊!”
正当主仆二人相对垂泪时,忽听门外传来清脆铃响。一个身着黑袍、头戴斗笠的瘦高男子不知何时立于院中,手持一串铜铃,铃声清脆悦耳。
“阁下是?”李慕白勉强起身拱手。
黑衣人摘下斗笠,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约莫四十岁上下,双目炯炯有神:“我乃游方术士,路过贵宅,见黑气笼罩,特来一看。”
李慕白苦笑:“先生来晚了,小生已被阴司判了死期。”
黑衣人闻言却不惊讶,反而微微一笑:“我正是为此而来。你本有八十阳寿,今生死簿有误,若能三日之内行此三事,纵使阎王亲至也无可奈何!”
李慕白闻言如溺水者抓住浮木,扑通跪下:“求先生救命!”
黑衣人扶起他,低声道:“这三事说来简单,做来却难。其一,找到前世受你大恩却未及报答之人,了却这段因果;其二,寻到曾与你有血海深仇之人的转世,化解这段恩怨;其三,在城隍庙前做一件大功德,震动阴阳两界。”
李慕白听得目瞪口呆:“这…这三事要在三日内完成,岂非难于登天?”
黑衣人从袖中取出一枚古铜钱,放在李慕白掌心:“此钱可助你感应因果。记住,三事完成前,切莫告诉他人你已知死期,否则前功尽弃。”
说罢转身便走,眨眼间已不见踪影,只余铜钱在李慕白掌心微微发烫。
李慕白握着铜钱,忽觉一股暖流涌向心头,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陌生画面——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被乱兵追赶,躲入一座破庙。庙中老僧将他藏于佛像腹中,自己却被乱兵杀害。
“这是…我的前世?”李慕白恍然大悟,“那救命恩人的转世如今在何处?”
铜钱突然变得滚烫,指引他向城西而去。李慕白不顾病体虚弱,让李忠搀扶着出了门。循着感应,他们来到城西贫民窟一间摇摇欲坠的茅屋前。屋内躺着个奄奄一息的老乞丐,见有人来,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彩。
李慕白手中的铜钱突然发出微弱金光,他顿时明白,这就是前世救他一命的老僧转世。老乞丐气若游丝:“贵人…行行好,给口饭吃…”
李慕白泪如雨下,当即命李忠将老人背回家中,请来大夫诊治,亲自煎药服侍。当夜,老乞丐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临终前拉着李慕白的手,露出解脱般的微笑。“恩…报…”二字出口,便断了气。
李慕白悲痛之余,忽觉身上病痛轻了几分,知道第一件事已成。
三第二日清晨,铜钱又开始发烫。李慕白循着指引来到县学,远远看见一群学童正在嬉戏。其中有个约莫七八岁的男童,生得眉清目秀,却独自坐在角落,眼神阴郁。
当李慕白走近时,铜钱突然变得冰冷刺骨,一段记忆涌入脑海——前世那个书生后来考取功名,却因政见不合,害得一位将军满门抄斩。
李慕白心中了然,上前与那孩童攀谈。孩童起初戒备,但见李慕白态度诚恳,渐渐敞开心扉。原来这孩子姓赵,父亲早亡,母亲多病,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
李慕白当即表示愿资助他读书,并亲自教导。起初孩童半信半疑,但见李慕白真心实意,终被感动。临别时,孩童忽然说道:“先生,我昨夜做了个怪梦,梦见您…不过现在觉得您是个好人。”
李慕白心中一松,知道仇怨已解。此时他面色已恢复红润,病痛去了大半。
第三日黄昏,李慕白来到城隍庙前。铜钱不再指引方向,他知道最后一件事需靠自己。正思索间,忽听庙前喧哗,原来是县里王押司带着差役在强征“香火钱”。几个穷苦老人交不出钱,正被鞭打。
李慕白怒发冲冠,上前喝道:“住手!城隍庙前也敢行此恶事?”
“李秀才,听说你病得快死了,还敢多管闲事?”王押司嗤笑道。
四“人在做,天在看。城隍爷面前行恶,怕是不妥吧?”李慕白不卑不亢,丝毫不惧对方的气势。
王押司冷笑:“少在这里装模作样,城隍爷若真有灵,我王某人早就遭雷劈了!”
李慕白不再多言,当众揭发王押司多年来贪污受贿与欺压百姓的恶行。并取出准备好的状纸,号召乡亲联名上告。百姓们平日敢怒不敢言,此刻见有人带头,纷纷响应。
突然,一阵阴风吹过,城隍庙的大门无风自开,供桌上的蜡烛同时燃起。王押司见状吓得面如土色,带着差役狼狈而逃。百姓们惊呼“城隍显灵”,对李慕白更是敬若神明。
当夜子时,阴风大作,黑白无常如约而至,却见李慕白端坐堂上,神色坦然。
“李慕白,时辰已到,随我们走吧。”黑无常抖开铁链。
李慕白不慌不忙:“二位差爷,小生三事已成,阳寿未尽,恐怕你们带不走我。”
白无常怒道:“狂妄!生死簿上写得明明白白!”
就在此时,屋内突然金光大作,一个威严声音响起:“且慢!”
只见那黑衣人现出身形,褪去伪装,竟是一位金甲神人!
“参见判官大人!”黑白无常慌忙行礼。
“尔等险些酿成大错!这李慕白阳寿八十,因生死簿被墨污了一角,才误记为二十五。如今他三事已成,因果已了,功德圆满,阎君特命我来重查此案!”
黑白无常面面相觑,只得带着李慕白的生魂前往地府对质。阎罗殿上,阎王查阅真正的生死簿后勃然大怒,原来是一名判官为报私仇篡改了记录。那判官被革职查办,打入地狱受刑。
阎王对李慕白和颜悦色道:“你本有大难,却凭智慧德行自救,实属难得。本王不但恢复你原有阳寿,另赐你福禄双全,子孙显达。”
李慕白还阳后,病痛全消,更加勤学行善。次年春闱高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为官清正,造福一方。他终身未忘那三件事的道理,常对人说:“人行天地间,恩怨要分明,功德要广积,纵有厄运也能转危为安。”
而那枚神秘铜钱,李慕白将其供于祠堂,世代相传。据说李家后人每遇大难,只要诚心祈求,铜钱便会显灵指引,助其渡过难关。
《太平广记》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实古人所谓“生死簿”,不过是因果法则的一种形象比喻。所谓“阳寿已尽”,实则是人生遭遇大难的隐喻。而黑衣人所说的“三事”,正是化解厄运的三条妙法。
第一件事“找到前世受你大恩却未及报答之人”,实质上是教导我们要怀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李慕白救助老乞丐,不求回报,正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道理。
《华严经》云:“菩萨所修福德,皆为救护一切众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善念善行正是脱离苦厄的根本。
第二件事“寻到曾与你有血海深仇之人的转世,化解这段恩怨”,道出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深刻道理。
《法句经》云:“怨恨不能止息怨恨,唯有慈爱才能化解。”李慕白资助仇家后人,用善行化解宿怨,打破了因果循环的铁链。
这正如僧璨大师《信心铭》所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第三件事“在城隍庙前做一件大功德,震动阴阳两界”,是指弘毅正气、仗义执言。
李慕白不惧权势,为民请命,彰显了儒家“见义不为,无勇也”的精神。
此举既救人于水火,又救己于危难,如同《维摩诘经》所云:“众生病则菩萨亦病,众生病愈则菩萨病愈。”
这三事归结起来,就是“了因果、解怨结、广积德”。
其核心是佛家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无需相信神灵鬼怪,但若能奉行这三事的精神——知恩图报、化解怨结、广积阴德,自然能在人生路上趋吉避凶,转危为安。
印光大师曾说:“命由己造,福自己求,诵经念佛,修善积德,善果自然现前。”生死簿固然有定数,但善恶之举却在人心一念间。
与其求神问卜,不如存好心、行好事,积善成德,自能消灾解厄。
这才是跳出阴阳生死轮回的不二法门。
来源:人间烟火书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