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讲过党内不少人的坏话,唯独对徐向前很恭敬?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30 14:19 4

摘要:“向前同志还在前敌指挥部?”1935年8月的毛尔盖寒夜,张国焘第三次撩开帐篷帘子询问。警卫员看着这位政治局委员踩着满地烟头来回踱步,月光将他焦躁的影子投在作战地图上。当徐向前裹着寒气跨进门时,张国焘突然掏出怀表: “两小时四十七分钟,你到底说服了多少人支持南下

“向前同志还在前敌指挥部?”1935年8月的毛尔盖寒夜,张国焘第三次撩开帐篷帘子询问。警卫员看着这位政治局委员踩着满地烟头来回踱步,月光将他焦躁的影子投在作战地图上。当徐向前裹着寒气跨进门时,张国焘突然掏出怀表: “两小时四十七分钟,你到底说服了多少人支持南下?”徐向前搓着冻僵的手,火塘映亮他眉梢的冰碴: “打仗的事,得看地形和敌情。”

这段鲜为人知的对话,或许能解释为何在张国焘晚年撰写的回忆录里,这位叛党者会对徐向前保持异乎寻常的恭敬。当他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极尽贬损时,偏偏在写到徐向前时用上了 “真正的军事家”、 “令人敬佩的纯粹革命者”这样的评价。这种反差像极了川陕根据地那些陡峭的崖壁,阳面是张国焘肃反运动的血色,阴面却藏着徐向前练兵时的号子声。

要说清楚这种特殊关系的根源,得回到1931年的黄安战役。那年大雪封山,刚升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带着战士们用门板搭浮桥强渡滠水河。张国焘站在高坡上观战,望远镜里突然闯入个单薄身影——徐向前竟亲自扛着竹梯冲锋。当夜庆功宴上,张国焘破例给这位黄埔一期生斟满米酒: “都说诸葛亮事必躬亲,我看你徐总指挥更甚。”徐向前把酒碗推向旁边的伤员: “等打进武昌城,再喝不迟。”

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纯粹,让张国焘始终无法将徐向前纳入 “需要清除”的名单。1932年鄂豫皖肃反扩大化时,保卫局把徐向前的警卫员抓走,说发现 “AB团”证据。徐向前拍着桌子闯进张国焘办公室: “要审我的兵,先把我绑了!”据说那日张国焘房间的油灯亮到后半夜,第二天保卫局长就被调离前线。炊事班老王后来回忆,张主席那天的早饭筷子插在稀饭里,硬是没吃一口。

有意思的是,张国焘在回忆录里特意提到徐向前的 “三不原则”:不骑马改地形、不睡觉看沙盘、不吃肉省军粮。1933年反三路围攻期间,徐向前带着这 “三不”原则,七天七夜设计出收紧阵地战术。当川军田颂尧的六万大军被拖得精疲力竭时,徐向前突然在空山坝放出预备队。这场大捷缴获的八千支枪里,有支勃朗宁被张国焘要去做纪念,转手却送给了徐向前: “好枪该配良将。”

但真正让张国焘折服的,恐怕是1935年那个改变红军命运的抉择时刻。懋功会师后,张国焘执意南下,甚至动了武力胁迫中央红军的念头。徐向前当着陈昌浩的面拍桌子: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据炊事员回忆,那天总指挥部灶台上的搪瓷缸都被震得叮当响。正是这句话,让张国焘最终放弃极端手段,带着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晚年他在回忆录里酸溜溜地写道: “徐向前就像块太行山的青石,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候能压舱。”

不得不提的是徐向前对旧部的态度。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张国焘在延安拼命撇清关系,徐向前却冒着大雪徒步回延安请罪。当有人提议严惩败军之将时,毛泽东指着徐向前磨破的布鞋: “向前同志是走回来的,心还在革命嘛。”这种担当,或许让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既惭愧又羡慕。他在回忆录里酸涩地写: “徐公最难得处,是败而不馁,溃而不散。”

1980年代,当张国焘的回忆录辗转送到徐向前案头时,工作人员发现元帅在 “徐向前”三个字下画了条波浪线。秘书问是否需要写反驳文章,徐向前摆摆手: “历史是打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窗外正飘着雪,就像当年祁连山突围时的天气。书页间掉出张泛黄的纸片,竟是1935年张国焘亲笔写的 “南下作战计划”——空白处有徐向前用红铅笔批注的八个字: “此路不通,北上为要。”

来源:历史与江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