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2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糖一高就是糖尿病”?错!这句话可能让你白白背了几年“锅”。门诊里经常有人拿着体检单,脸色发白地冲进来:“医生,我这血糖高,是不是得糖尿病了?”我一看,空腹血糖6.3 mmol/L,吓得比真糖尿病还像糖尿病。但真相是:血糖高 ≠ 糖尿病!
我们先搞明白一个概念:糖尿病不是一锤子买卖。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糖尿病学会都明确指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三个核心条件之一:
空腹血糖 ≥ 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 11.1 mmol/L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6.5%
只要你“踩线”一样,不能立刻下“糖尿病”诊断。
血糖6.1-6.9 mmol/L,是“空腹血糖受损”;
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 mmol/L是“糖耐量减低”。
这两种情况,叫做糖尿病前期,是身体给你的最后警告,不是终身判刑。
门诊最常见的误区就是“体检血糖高一次,就当自己糖尿病患者”。这太草率了。诊断糖尿病,至少要两次不同时间的异常血糖值,或者一次异常血糖再加上明显症状。
很多人头一天晚上吃了大餐,第二天早晨体检空腹血糖高,就以为自己完蛋了。其实,一次血糖异常不代表什么,除非你连续“超标”。
说个现实点的事儿:很多血糖高不是因为病,是因为生活作风不太行。比如:
熬夜刷手机到凌晨两点,生物钟紊乱,胰岛素也跟着“罢工”。
晚上吃宵夜,尤其是甜食、碳水满满的一碗泡面或者奶茶。
久坐不动,血糖就像快递堆积在仓库,不送货自然堆积。
这些操作,哪怕你天生胰岛功能正常,也能把血糖搞高。这类“假性高血糖”在年轻人中太常见了,但不是糖尿病,只是生活方式惹的祸。
你以为糖尿病是喝点药控个糖这么简单?错。真正的糖尿病,是从内到外的“慢性自残”。高血糖只是表面,它背后还有一整套“并发症军团”:
眼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可致盲。
肾脏: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最后上透析。
神经:手脚麻木、灼热、感觉丧失,严重可截肢。
血管:心梗、脑梗、下肢动脉闭塞,随时“炸雷”。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所以真正的糖尿病,不是血糖高这么简单,而是全身系统性崩溃的前奏。
你知道最危险的糖尿病是哪种吗?不是血糖爆表的,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的那种。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NEJM,2020)数据:
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29亿人,其中近一半未被确诊。很多人长期血糖高而不自知,等发现时,已经肾衰、眼瞎或者中风了。这些人平时没症状,只是偶尔口干、乏力,也不当回事。等住进医院,医生说:“你这糖尿病至少五年以上了。”
这里是关键点:糖尿病前期不是绝症,是转折点。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研究表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近60%可以避免发展成真正糖尿病。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只是血糖有点高,别慌,这是你最后的窗口期。怎么做?
保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
少喝含糖饮料,拒绝高油高糖零食;
良好作息,规律饮食,别让胰岛素天天加班。
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能救命。
网上很多“健康知识”其实是“健康焦虑制造机”。有人测个血糖6.2就开始囤药、节食、断碳水,搞得比糖尿病人还像糖尿病人。也有人明明血糖7.8了还说“我没症状,应该没事”,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真正的健康,是知道真假,是懂得甄别。
如果你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恰好你最近血糖有点高,那我只想告诉你一句话:你现在不是糖尿病,但你已经在去糖尿病的路上了。别等到确诊那天才开始后悔。现在改变,什么都还来得及。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②.W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72:889-897. DOI:10.1056/NEJMoa1901115.
③.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来源:富足原野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