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一个普通农民不找水源,也不浇一滴水,仅靠两个塑料袋,就成功在沙漠里种植了大面积的树木,实现了“沙漠无水植树”,用30年时间改写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沙漠治理史。
文|圆圆说
山西一个普通农民不找水源,也不浇一滴水,仅靠两个塑料袋,就成功在沙漠里种植了大面积的树木,实现了“沙漠无水植树”,用30年时间改写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沙漠治理史。
他是怎么做到的?
田新明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家里世代都是农民。
由于家里穷,父母又早亡,田新明只读到小学就辍学去做帮工了。
17岁时,田新明离家打工,跟随造林队去内蒙古沙漠植树。
在沙漠里种树,水是关键,可沙漠里最缺的就是水。
以前技术水平较差,不仅树苗成活率低,灌溉成本也更高,整体的效益非常差。
但是,田新明发现:即便浇足水,第二年树苗存活率仍不足10%!
传统沙漠植树的困境激发了他“让树苗自己找水喝”的执念,这听起来简直是异想天开。
沙漠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在沙漠里植树一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沙漠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快,地下水深达数十米,人工灌溉的成本非常高;
昼夜温差大,植物很难适应;沙粒流动性强,会掩盖植树幼苗,盐碱土壤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以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为例,这里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昼夜温差可达40℃以上,强风风速最高达25.3米/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沙漠根本无法储藏水份,树又能从哪里自己找水喝呢?
2005年,田新明去新疆求学,因为没钱住宿,便在野外用塑料布简单搭了一个帐篷。
他睡到半夜,突然感到一阵疼痛,全身抽搐,差点窒息!经过仔细检查,才发现塑料布居然藏了一只蝎子!
后来,田新明在搭帐篷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抖一抖塑料布,这一抖,让他发现了夜间塑料布上雾气凝结成水的奥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或许能借助塑料袋来留住沙漠的水份?
为了验证可行性,在缺乏资料、数据支持的前提下,他大胆的开展了自己的实验。
田新明以内蒙古阿拉善为试点,在11000亩沙漠与戈壁滩上进行实验,尝试将塑料布盖在沙子上,希望能抑制水分流失。
但是,每当风沙大或者起沙尘暴时,这些塑料布几乎都被吹飞了!
田新明想了个办法:用石头来固定塑料布,如此一来,塑料布飞不走了,但底下的沙子却随风流走了,树苗连根都扎不住!
田新明不认输,反反复复对塑料袋的研制和应用进行实验,在沙漠中一点点摸索,尽管经历无数次失败,他都不曾放弃。
他像候鸟般往返于西北六省,耗尽了积蓄,跑坏了9辆汽车,行程超百万公里,历时11年,终于破解了在沙漠种树的难题。
田新明的方法很简单:
将沙子装入两个塑料袋里,绑紧后分别放在树干的两侧。袋子里的沙子起到了增重的作用,防止根部的沙子被吹走,两个袋子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微型生态温室。
白天高温时,塑料袋会膨胀挤压,既保护了树根不被炙烤,也能锁住根部水分,减少蒸发。
到了夜晚时,气温降低,塑料袋会收缩,两个袋子之间的缝隙也会变大且具有一定的坡度,霜降水或冷凝水顺坡而下,既保持了沙地湿度,又实现了自动浇水,不需要再千辛万苦去寻找水源进行灌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田新明所使用的塑料袋材质特殊,耐高温、抗风沙的同时透气性也很强,还具有吸收水分的效果,每隔九年可以进行回收,处理之后又可以再度使用。
他独创的“沙漠无水植树”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取于天地用于沙。
2016年5月,田新明的“无水植树”技术成功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并斩获山西省科技创新金奖。
2019年,田新明在海南看到榕树气根成林,萌发了新的想法:沙漠是否也能做到“独木成林”?
为了验证是否可行,他用药物处理沙木蓼根系,使其像莲藕般分节生长,每节均可萌发新苗。
经过4年实验,300棵树中有一棵成功长出11株子树,实现“独木成林”,并且目前仍在生长中。
这样一个皮肤黝黑、首长粗糙的农民,先后在内蒙古、甘肃等6省建立了11个实验基地,种植超过300万棵红柳和梭梭树等,成活率超85%;
参与“蚂蚁森林”项目治理沙漠面积达36.47平方公里,梭梭树成活率高达95%,改变了沙漠命运,令人敬佩不已。
不仅如此,田新明的“无水植树”法已经走出国门,被写入联合国治沙案例,成为“一带一路”的绿色名片。
这种“烧钱式治理”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而田新明的发明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
2019年,这项技术推广至卡塔尔、科威特、沙特等国,中东土豪都纷纷抢着引入。
卡塔尔用一块试验田采用田新明的“无水植树”法,种下200株树苗,一年之后,这些树苗全都存活并持续生长;
在沙特布赖代省,田新明直接将耐旱树种播入沙漠,省去育苗环节,使成本降低了50%;
从农民到“治沙魔术师”,草根出身的田新明用两个塑料袋和30年的坚守证明:
治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唤醒沙漠的生命力,才能谱写出独特的绿色篇章。
来源:农民张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