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拿被网络裹挟的孩子怎么办?这部剧太敢拍了,英国首相也在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3 09:43 2

摘要:前段时间,四川德阳出台了一项引发热议的中考新政,将“校园欺凌”行为纳入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凡被认定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将失去报考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资格。

成年人往往对孩子的线上世界一无所知。

文丨Alice 编丨Lulu

前段时间,四川德阳出台了一项引发热议的中考新政,将“校园欺凌”行为纳入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凡被认定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将失去报考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资格。

这一政策引起了热议。

毕竟,这是从政策层面,第一次将中学生的品行记录与升学通道紧密绑定。它既是对校园暴力的正面回应,也是对未成年人行为后果的一种警示。

不过,比惩戒更重要的,是追问校园欺凌背后的推手,找到问题的根源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更为隐蔽的网络霸凌更是如同深渊。

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青少年,为什么会走上霸凌同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近,一部热播英剧《混沌少年时》引发热议。它将镜头对准了社交网络,打破了“青少年犯罪一定是坏孩子”的刻板印象,揭开青少年成长中一道隐藏最深的危机。

就连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也公开表示,自己和孩子一起观看了这部剧。

普通少年从“受害者”,

到“加害者”的转变

《混沌少年时》全剧仅四集,通过警察、学校、心理专家家庭四个不同维度,层层剖析一个13岁少年杀人犯诞生的全过程。

在这场悲剧中,社交网络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催化角色。

剧中的13岁少年Jamie,在很多人眼中是个普通孩子。当警察冲进他家逮捕他时,观众和他的父母一样,感到难以置信。

Jamie平日里成绩中等,不爱惹事,也不爱社交,喜欢历史课,放学后总是一个人待在房间。可是,这挡不住网络世界的侵蚀。

Jamie的转变,始于一次语言霸凌。他鼓起勇气向暗恋的女孩Katie表白,却遭到了拒绝。

“小子!你是一个没有女生会瞧得上、注定会成为“老处男”的loser!”

之后Katie在他的社交媒体上留下各种符号,看起来是朋友间的友好交流,实际上却是成年人看不懂的语言欺凌。

Jamie被贴上了Incel(非自愿单身者)的标签,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成为了全校同学嘲笑的对象。

Incel是当下社交媒体流行的词汇,意思是指不受异性青睐的男性,中文语境中是“屌丝”的意思。

青少年本身处于荷尔蒙波动的状态,但是他们却在社交网络上遭遇了极端思想,对于13岁男孩来说,这样的标签就是对自尊最大的打击。

更可怕的是,在孤独与屈辱之中,Jamie在社交平台上接触到了一些所谓的“受害者社群”、Incel文化论坛、厌女主义账号、暴力复仇故事。

但很快,加害者Katie,也沦为了受害者。

Katie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男生,主动给他发了自己的裸照,结果这个男生传播了出去,闹得全校皆知。

看到Katie社死,Jamie想趁虚而入证明自己不是loser,没想到Katie不领情并再一次羞辱了他。

这一次,积蓄已久的愤怒彻底爆发,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受这部剧的影响,英国政府还计划在全英国中学播放,一些英国中学甚至准备开设反厌女课程,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

除了受社交媒体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导致Jamie走入歧途的另一个因素

表面上,Jamie与父母的关系正常,家中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冲突或暴力,甚至在Jamie被审问时,父亲也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但实际上,父亲童年时期曾遭遇家暴,虽然他努力克制,没有将暴力延续到下一代,却在潜意识中鄙视Jamie懦弱、胆小的性格,认为儿子“不够man”。

他希望柔弱的儿子可以通过踢球或打拳变得更有男子气概。

但是当Jamie在球场上表现不佳而遭到其他家长嘲笑时,父亲感到丢脸选择别过脸去,这让本就不自信的孩子自尊再受打击。

在有毒网络社区和父亲潜意识的贬低中,Jamie被灌输一种危险的观念:失败者注定被羞辱,暴力才能找回尊严。

面对心理专家的追问,Jamie依然认为Katie是“霸凌婊”,坚信自己是出于正义惩罚了霸凌者,他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真正让他情绪彻底失控的,不是面对铁证认罪的时候,而是当他看到女心理专家对他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时质问:你到底是怎么看我的?你一点也不喜欢我吗?

沉浸在有毒认知的Jamie,即使到了最后依然想极力向女性证明自己。

数字时代的青少年,

为何更易失控?

过去我们认为青少年的失控,多半是由于叛逆期、家庭矛盾或学业压力。

而今天,青少年的情绪失控、冲动行为甚至暴力事件,都呈现出另一种更复杂的情况。

数字时代到底改变了什么?为什么当代青少年,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走向极端?

1.虚假“连接”加剧了孤独感

表面上,社交媒体让青少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连接”。但这种连接往往是表面的,缺乏深度与真实感。

英国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慈善机构Onside调查了5213名11-18岁的青少年,发现76%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使用电子产品上,感到孤独或非常孤独的也高达44%。

对于更多青少年来说,当孤独无法用正常方式被表达和排解时,情绪就容易积压、异化,最终以失控的方式爆发。

且社交媒体的逻辑是,越是能激起情绪波动的,比如令人愤怒、恐惧、仇恨等负面内容,越是能让用户停留更久。

青少年正处在认知发育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被碎片化、煽动性的内容左右判断。

当一条耸动的仇恨言论、一个极端化社群成为他们情绪宣泄的出口时,偏激与暴力就从潜意识变成了行动。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

2.更为普遍的“网络霸凌”

在社交平台上,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依赖于外界反馈,点赞、评论、转发量成为了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一个小小的网络冷遇或一次负面评论,就可能在他们心中引发剧烈的自我怀疑或愤怒。

据英国反霸凌组织Ditch the Label在2017年统计,超过42%的12-20岁青少年表示曾在instagram遭遇过骚扰、辱骂或欺凌。

这种持续性、全方位的攻击很容易导致青少年情绪崩溃、心理失调,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前段时间,“星二代”甜馨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回应了自己遭受网络恶意攻击的经历。她还提到,一些同学为了蹭流量主动接近她,蹭完之后又将她孤立。

“星二代”身份,让她在小小年纪,就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嫉妒和排挤。这样一种体验,很难说对孩子的心理不会产生影响。

3. 无知的成年人和“筑起网络城墙”的青少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原住民一代成长的过程中,成年人往往对孩子的线上世界一无所知。

在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在手机屏幕后面接触着什么,不知道他们在社交软件上经历着什么。

当父母以为孩子在房间里安静写作业时,他们可能正在被网络上的仇恨言论洗脑,当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快乐时,他们可能正在经历着无法想象的挣扎…

正如影片中Jamie的父母,虽然看上去尽职尽责,却对孩子深陷网络困境一无所知;另外一位担任警察的父亲,也根本无法看懂学生群体中的表情符合和缩写代表什么。

英国伯明翰学校提供一份隐藏代码清单, 供家长注意

数字世界瞬息万变,而家长的应对速度却远远跟不上。

前段时间,百度副总裁13岁的女儿“开盒素人”事件就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使用暴力手段的低门槛,也对网络时代的家长失职行为敲响了警钟。

当校园霸凌和升学挂钩,

只是事后止血,还是治本之道?

缺乏引导的青少年,在遇到网络欺凌、极端言论时,容易迷失自己,走向失控状态,导致校园霸凌事件频发,而且变得更为隐秘。

过去,校园欺凌事件常常以“孩子还小”“只是开玩笑”草草了结,施害者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受害者却长期忍受创伤。

这种低违法成本,实际上纵容了暴力的蔓延。

前段时间,四川德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行动,将校园欺凌纳入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旦认定为施害者,将失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升学资格。

这一做法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提高代价,威慑校园欺凌行为。

当霸凌行为一旦与升学资格直接挂钩,相信部分学生会在行动之前多一些克制,一些家长也会重视起来。

但我们也要看到,绝大部分校园霸凌不容易被发现和认定。很多欺凌行为隐秘、隐蔽,受害者害怕、羞耻或无力反抗,最终选择沉默。

而学校和老师,在现实压力之下,也可能出于息事宁人或“保升学率”的考量,选择回避问题。

更重要的是,仅仅依靠惩罚与禁令,并不足以解决欺凌问题。真正的预防,需要更早地建设学生身心成长支持系统。

比如,建立起更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理解并正视自己的情绪;

引导建立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让同龄人学会彼此支持,而不是让暴力撕扯同学之间的关系;

当孩子遭遇羞辱与孤立时,有大人站在他们身边;当他们在网络上遇到仇恨和极端时,有人教他们如何辨别和抵抗;

教师要更敏锐地识别异常,及时干预微小的欺凌苗头,而不是等到事态恶化才做善后措施。

诚然,德阳新政,是一种积极的行动,但我们需要更多源头的治理,而不是事后的补救。

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的安全网,而不是在悲剧发生后,才筑起一道道冷漠的高墙。

来源:外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