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莫岗豪,一个喜欢跑步的男子。与很多跑者一样,跑鞋也是我个人的一大购物喜好。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李宁还是安踏等国产品牌,旗下的高端跑鞋价格通常贵的离谱,甚至已超越了同等级的国外大牌。这里没究竟有哪些原因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从“性价
——大家好,我是莫岗豪,一个喜欢跑步的男子。与很多跑者一样,跑鞋也是我个人的一大购物喜好。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李宁还是安踏等国产品牌,旗下的高端跑鞋价格通常贵的离谱,甚至已超越了同等级的国外大牌。这里没究竟有哪些原因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从“性价比之王”到“高端新宠”,国产跑鞋的涨价逻辑
十年前,国产跑鞋常被贴上“低端”“平替”的标签,而如今,李宁的“䨻科技”、特步的“黄金碳板”、安踏的“氮科技”等技术创新,已让国产跑鞋跻身国际一线阵营。2024年,安踏、李宁、特步、361°四大国产品牌总营收突破1230亿元,首次超越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品牌的高端化战略是涨价的核心动因。以特步为例,其160X系列跑鞋搭载航天级PI纤维与GT700碳板,售价达799元,性能对标耐克Vaporfly,价格却仅为后者的一半。但相比早期百元级产品,价格已大幅攀升。此外,品牌通过赞助马拉松赛事(如特步2024年赞助44场赛事)、签约顶级运动员(如吴向东穿着特步跑鞋创奥运纪录),进一步强化专业形象,推动溢价。
消费者认知转变:国产跑鞋从“能用”到“好用”,甚至成为“社交货币”。李宁韦德之道系列曾被炒至数万元,安踏联名款价格翻8倍,市场对国产限量款的追捧,反映了品牌价值的质变。
跑鞋的核心成本集中在中底材料与工艺。以中科院研发的长碳链聚酰胺弹性体(LCPAE)为例,其密度低至0.1,回弹率达70%,性能超越传统TPU和EVA材料,但研发与工业化生产投入巨大。此前,高端材料依赖进口(如法国阿科玛的Pebax),成本高达15万元/吨,直接推高终端售价。
1. 超临界发泡工艺:李宁的“䨻科技”、特步的“XTEP ACE”均采用物理发泡技术,需精密控制温度、压力,良品率低,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2. 碳板技术:特步GT700碳板加入PI纤维,切割工艺复杂,刀片寿命仅为常规碳板的50%,进一步挤压利润。
3. 供应链波动:全球通胀推高棉纱、合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叠加关税政策(如美国对亚洲加征30%关税)导致的供应链重构压力,间接影响国产跑鞋成本。
国产跑鞋的稀缺性与话题性,使其成为资本炒作的新标的。2021年,李宁韦德之道系列被炒至31倍溢价,安踏联名款价格暴涨8倍,甚至拖鞋也被热捧。这种“金融化”现象,让部分跑鞋脱离实用属性,成为投机工具。
期货模式:品牌采用限量发售策略,人为制造稀缺性,刺激二级市场溢价。
平台助推:拼多多、得物等电商通过流量扶持(如拼多多“新质商家计划”),加速小众品牌高价跑鞋的流通,进一步推高市场均价。
消费者心理:年轻群体将跑鞋视为身份象征,愿意为“国潮设计”“科技标签”支付溢价,形成“越贵越买”的怪圈。
国产跑鞋的涨价,既是技术突破与品牌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掺杂着资本炒作与市场非理性因素。对消费者而言,选择需回归理性:若为专业性能付费,千元级碳板跑鞋物有所值;若为虚荣心买单,则可能沦为“韭菜”。未来,随着中科院等机构推动材料国产化(如成本降低30%的LCPAE),以及行业监管趋严,国产跑鞋或将在“高端化”与“普惠性”间找到平衡。
来源:小二谈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