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于各个展厅。这天,一位美国游客约翰站在中国馆的展柜前,一脸困惑。他看着展柜里精美的中国瓷器、古老的书画和神秘的青铜器,挠了挠头,忍不住向旁边的导游发问:“这些东西看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可我对它们背后的故事一
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于各个展厅。这天,一位美国游客约翰站在中国馆的展柜前,一脸困惑。他看着展柜里精美的中国瓷器、古老的书画和神秘的青铜器,挠了挠头,忍不住向旁边的导游发问:“这些东西看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可我对它们背后的故事一无所知,中国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
像约翰这样对中国历史充满好奇却又一知半解的外国人不在少数。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历史就像一座神秘的宝库,吸引着无数外国人前来探索、解读。那么,外国人究竟是如何讲述中国历史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有趣的故事和独特的视角呢?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叫唐思德(Laszlo Montgomery)的老人,他可是个十足的 “中国迷” 。1979 年,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美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当时正在念大学二年级的唐思德,看到一个中文班招生广告,想都没想就报名了。从那以后,他便一头扎进了中国文化的海洋里。
后来,唐思德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成了中美贸易的 “弄潮儿”,在香港大展拳脚。2010 年,互联网兴起,唐思德突发奇想,决定创办一个用英语讲述中国历史的播客。他给工作室取名 “茶杯传媒”,因为他实在太爱中国茶了。
每天天还没亮,不到 5 点,唐思德就起床忙碌起来。有时候,他为了写一期播客的文字材料,得花 12 个小时查阅书籍资料。他的播客话题可丰富了,从中国历史、历史人物,到中国成语、茶文化,啥都有。
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到现在,他已经播出了近 290 期节目。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播客,竟吸引了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 25 万多名忠实听众,一年的节目下载量超过 250 万次!听众里,46% 来自美国,其他的分布在东南亚、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甚至还有不少中国听众呢。好多人给他留言、发电邮,还有人受他影响,也开始做自己的播客。不仅那些对中国历史充满好奇的外国人成了他的粉丝,一些海外华侨也说,通过他的播客,更了解自己的祖国了 。
再把目光转向俄罗斯,他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对中国历史的解读也相当有意思。在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里,中国被定义为一个古老的多文明统一体 。他们觉得,中国历史上那些曾与中原王朝冲突不断的游牧民族,像匈奴、契丹、女真等,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称呼就很特别,他们不用 “China”,而是用 “Kitay”,翻译过来就是 “契丹”。这是因为,俄罗斯最早接触到的中国政权就是辽朝,也就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他们眼中,契丹就是中国的代表 。
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是称赞有加。在他们看来,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先进、人性化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按血缘、出身来划分阶级合理多了。他们觉得,正是科举制度让中国实现了阶层流动,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文化融合,让中华民族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也催化了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
还有一点,俄罗斯人对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感到十分惊叹。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都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可中国文明却能历经数千年风雨,一直传承至今,这简直不可思议 。
在美国,历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对中国历史的介绍有着独特的风格 。以佐治亚州的《世界历史》为例,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相当重视,专门拿出 9 节内容来介绍。开篇就是 “古代中国”,对夏朝的描述是:“中国的早期文化在黄河沿岸建立起了农耕定居点,传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就是出现在这个时候” 。从这段描述就能看出,美国教科书站在一种中立、客观的旁观角度,既没有否认夏朝的存在,也没有盲目肯定,只是阐述了这个传说中的王朝 。
在介绍中国历史人物时,《世界历史》挑选了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和郑和这 6 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把孔子视为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齐名的伟大哲学家,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就刻有孔子的雕像 。对于秦始皇,着重强调他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帝制,以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伟大功绩 。汉武帝的功绩则聚焦在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还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让各国臣服,被尊为 “天可汗”,这些事迹也被详细记载 。而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独特地位和传奇经历自然也备受关注 。郑和七下西洋,开拓海外贸易通道,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在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国外的一些论坛上,关于中国历史的讨论那叫一个热闹。有个美国网友就发了个帖子,好奇地问:“在你们眼中,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事件是啥?” 这一问,可就像在油锅里撒了把盐,瞬间炸开了锅 。
有人提到了郑和下西洋,那可是明初的一场海上大冒险。郑和率领着一支超级庞大的船队,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乘风破浪。这可比欧洲人探索非洲西海岸早了整整 50 多年呢,而且中国最大的船舶,比欧洲最大的船舶还要大上两倍 。可让人惋惜的是,明朝皇帝后来觉得这纯粹是烧钱,没什么实际收益,一狠心就把船队给烧了。不少外国网友都忍不住感慨,要是当时中国没停下探索海洋的脚步,世界历史说不定就得改写了 。
还有人对长城充满疑惑。长城,那可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闻名世界。但在这些外国网友看来,从历史上看,长城好像没起到啥大作用。匈奴、契丹、女真这些外族,好几次都越过长城,打进了中原。到了近代,英国人和日本人更是从海上长驱直入 。他们不禁要问:“花这么大代价修长城,到底值不值呢?” 虽说现在长城成了热门旅游景点,可它对老百姓到底有啥实际好处呢 ?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人对明朝的万户飞天事件惊叹不已。据说,万户把自己绑在绑满火箭的椅子上,手里还举着风筝,就想这样飞向太空。这可是 600 年前的事儿啊,在那个科技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时代,万户的这个想法和举动,简直太疯狂了 。如今,月球上还有一个以万户命名的陨石坑,这也成了中国太空探索精神的象征 。
从美国播客里生动的中国故事,到俄罗斯教科书中独特的见解;从美国历史教科书里中立客观的阐述,再到西方网友论坛上热烈的讨论 ,外国人讲述中国历史的角度可谓多种多样。
中国历史,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不同国家、不同视角下对中国历史的解读,虽然存在差异,但这恰恰丰富了我们对自身历史的认知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不同视角的历史交流,意义非凡。它不仅能让中国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