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出得到的“年度学习证书”,我就焦虑得睡不着,看到刷到广告里“三个月打造副业收入”的课程,立刻下单,生怕错过“改变人生的机会”。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我们为何如此匆忙地浪费生命?”
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这个沉迷于知识付费的“囤课狂人”。
过去的几年里,我的手机里存着137门网课:从Python编程到禅修冥想,从自媒体运营到量子力学。
每天下班后,我像赶场一样听课,笔记写了三大本,可心里反而越来越慌——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出得到的“年度学习证书”,我就焦虑得睡不着,看到刷到广告里“三个月打造副业收入”的课程,立刻下单,生怕错过“改变人生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悉达多》,看到那句:“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拼命囤积的,不过是一堆别人的答案,而真正能让我有所获的,是一种单纯地知识累积给不了的智慧。
我总以为多学一门课、多读一本书,就能离成功更近一步。但知识付费平台不会告诉你:听一百节“时间管理课”,不如真正早睡一次,收藏十篇“自律心法”,不如立刻关掉手机去跑步。
悉达多年轻时精通所有经文,却依然痛苦,因为他发现:那些教义像装满水的罐子,而自己渴得要死。
知识是别人走过的路。当我疯狂买课时,其实是在逃避行动——听课让我感觉“在进步”,而真正的改变需要面对不确定的实践。就像学游泳,我看再多的教学视频,不下水扑腾,是永远学不会的。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总把知识当藏品,攒得越多越有安全感。可悉达多说:“智慧无法言说”,因为它不是商品,而是像风吹过皮肤的触感、像第一次失败的心跳。
我囤积的网课,本质上是把人生外包给了“导师”——指望别人告诉我怎么活,却忘了自己才是生活的实验员。
有一次,我花899元买了一门“如何写出爆款文”的课程。讲师慷慨分享了他的模板、标题库和发布时间表,可当我照搬这些“干货”时,阅读量依然惨淡。
直到某一天深夜,我抛开所有套路,写下自己失业后蹲在路边吃泡面的真实经历,那篇文章反而火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管写文章还是做人,真诚比套路更重要。
在《悉达多》这本书中,给悉达多最震撼的转折,是他抛弃所有学说,去当船夫、商人甚至赌徒。他说:“我要让一切学过的教义沉入心底,像石头沉入水底。”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被我“学过就忘”的课程,也让我看到了知识付费的陷阱,它让我们“占有即拥有”。但智慧恰恰相反:你必须去消化它,并在实践中用起来,才是真的智慧。
就像学做菜,你背熟菜谱不等于就能炒出一盘好菜,你只有被油溅过、咸过、糊过,才能真正掌握火候。
现在的我,不再追求“学完所有课”,而是每天挑一件小事行动:听完冥想课,立刻静坐五分钟,读完时间管理书,当晚就扔掉手机早睡。
《悉达多》中的这句话,真的杀死了我的焦虑症。以前我总盯着别人晒出的“学习成果”,逼自己追赶,现我学会了问自己:“这门课让我变得更有智慧吗?”
知识付费市场擅长制造恐慌:“不懂AI就被淘汰!”“不会直播赚不到钱!”但悉达多提醒我,智慧不是抢跑,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有人学得快,有人走得慢,有人擅长总结,有人必须撞南墙。
就像有人吃三碗饭才饱,不能说前两碗没用。当我允许自己“笨拙地试错”,认真地学习每一门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反而越学越踏实。
有句话说:“真正的教育,是学会观察自己,而不是积累信息。”
读到了《悉达多》里的这句话,我删掉了手机里90%的课程,只留下三样东西:一本空白的笔记本、一双跑鞋,还有一颗准备犯错的心。
现在我依然勤奋地学习,但我不再为“囤积知识”焦虑。
每当看到诱人的课程广告,我就会先问自己:“这个能帮我多活出一种人生体验吗?”如果不能,就划走。
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成长不在电脑收藏夹里,不在网盘里,而是在一点点地自我消化,让知识成长为真正智慧里。当我这样去做之后,我基本上没有什么焦虑了。
来源:谢婷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