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日在公开演讲中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最新研判,直言中国是“意志坚定、能力超群的国家”,并强调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将是一场“持久战”,短期内难以决出胜负。这一观点引发全球科技界对中美AI实力格局的重新审视。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日在公开演讲中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最新研判,直言中国是“意志坚定、能力超群的国家”,并强调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将是一场“持久战”,短期内难以决出胜负。这一观点引发全球科技界对中美AI实力格局的重新审视。
“中国AI人才储备占据结构性优势”黄仁勋在分析中多次提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优势。他指出,全球约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具有中国教育背景,而美国顶尖AI实验室中同样遍布中国科研人才。“中国不仅培养了庞大的本土人才库,还通过学术交流与产业实践形成了全球影响力。”这一观点得到第三方数据佐证——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智库Macro Polo研究发现,全球顶尖AI研究者中,47%本科毕业于中国高校,远超美国的18%。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更是在AI论文发表量及高引论文排名中持续领跑。
技术追赶速度超预期黄仁勋特别强调中国在AI研究质量上的快速突破。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美顶级大语言模型性能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大幅缩小至0.3%。中国在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70%)和生成式AI应用落地速度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电商、医疗、金融等领域已出现多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方案。这种“量变引发质变”的趋势,令国际社会对中国AI发展路径产生新认知。
“持久战”背后的多维博弈尽管认可中国进步,黄仁勋仍对中美技术竞争态势作出审慎判断。他认为,美国在基础研究、芯片制造和开源生态领域仍具先发优势,而中国正通过政策支持与企业投入加速补齐短板。“AI竞争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产业链韧性、应用场景适配性和全球协作能力的综合较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分析指出,中国在AI治理框架构建和垂直领域商业化方面的探索,正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当前,全球AI产业正步入“千模大战”后的新阶段。黄仁勋的言论既折射出美国科技领袖对中国AI崛起的警觉,也承认了技术全球化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现实。随着中国AI产业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阶段过渡,这场被黄仁勋定义为“没有终局”的持久战,或将重塑未来十年全球科技权力版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