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昏的商丘街头,刚出炉的热烧饼裹着鲜香的垛子羊肉,香气扑鼻,勾得人挪不动脚。咬一口,酥脆的饼皮混着肉香在舌尖炸开,那股子咸鲜劲儿直往喉咙里钻。
黄昏的商丘街头,刚出炉的热烧饼裹着鲜香的垛子羊肉,香气扑鼻,勾得人挪不动脚。咬一口,酥脆的饼皮混着肉香在舌尖炸开,那股子咸鲜劲儿直往喉咙里钻。
这滋味,商丘人从小记到大,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那感觉,走到哪儿都忘不掉,深植心田,随时唤醒。
垛子羊肉,又称羊肉垛,从明朝传承至今,跨越时间和地域,承载着太多的回忆与温情。
一道地方非遗名吃,何以让人如此“上头”?又寄托了商丘人多少情感?
关家垛子羊肉第二十代掌门人关敬德
一、六百年老味道,藏着朱元璋“御厨秘方”
要说垛子羊肉的江湖地位,得从明朝说起。
据载,朱元璋的御厨老关独创垛子羊肉,深受皇帝喜爱。等告老返乡,把垛子羊肉这道宫廷绝活,带回了宁陵东关。经代代相传,为商丘留下了这份独特的风味美食。
作为关家垛子羊肉第二十代掌门人、年过古稀的关敬德说起做法,眼里闪着光:选羊只挑本地小羔羊,剔骨去皮去油筋,古法腌足时辰,大铁锅猛火滚沸、文火慢炖,肉出锅还得用木杠压出油脂,最后放冷库冻12小时。
二十道工序,虽显繁琐,关家人却秉持匠心,不敢擅减一道。老关郑重地说:“少一步,这肉就没了灵魂!”
看那成品垛子羊肉,色泽浅红、净肉无杂、肉块瓷实。切成薄如蝉翼一片,透着琥珀色,入口鲜香不膻,咸中带甜。
人间烟火,亦可燎原。按老商丘人的话说,这肉里嚼得出光景——六百年的烟火气,全凝聚在这垛子羊肉的一刀一片里。
宁陵关家 垛子羊肉
二、街头巷尾的“顶流CP”,吃的是人情味儿
对于吃,商丘人向来讲究,从不“凑合”。从商丘走出的厨师鼻祖伊尹,就充满“治大国若烹小鲜”智慧,鼎中烹出了华夏文明味。
在商丘,甭管是星级酒店还是胡同小馆,特别是来到烧饼摊前,要是没有垛子羊肉,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你看,食客们围坐一桌,肉香味、炭火气与欢笑声交融,成就了地道的商丘烟火风景线。
老关家的刀工堪称一绝:一斤垛子羊肉,90秒切90片,片片两毫米,薄得能透光。这是老关的精湛刀法、非遗传承,也是他对美食的敬畏。
传承的是技艺和文化,创新则为垛子羊肉增添了趣味的灵魂。如今,老味道也玩出了新花样:柘城杨家、睢县刘家纷纷出圈,商丘北关刘家则把老字号烧饼与非遗垛子羊肉组成了“黄金搭档”,被吃货们称为“顶流CP”。
一份垛子肉,传承600年。在商丘,常碰到外地游客,不远千里,就为亲口尝一下地道的垛子羊肉。他们的点赞,又让垛子羊肉的香味飘得更远。
人生百味,每一口都是久别重逢。对游子来说,垛子羊肉则是家乡情感的纽带。一位在京工作的老乡,每次回家会先来个热烧饼夹羊肉。他感叹:“山珍海味,比不过家乡的这一口人情味儿。”
这,或许就是乡愁的味道,能穿越时空,将他们拥入故乡的怀抱。
三、直播间里的乡愁,卖的是文化底气
“家人们看好了!这肉切开来层层分明,真空包装直接发顺丰!”宁陵网红“王村长”对着镜头吆喝,一晚上卖出上千单。评论区炸了锅:“人在悉尼,馋哭!”“果断下单,想妈妈的味道了……”
“王村长”笑称,“我卖的不是商品,是乡愁”。
电商快车启动,垛子羊肉、烧饼等商丘特色美食“上车”,飞向天南海北。爆火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打烧饼、做垛子羊肉的过程和技艺。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让商丘的饮食文化出圈出彩,推动千亿级食品产业迎来新机遇。
谁说乡愁看不见、摸不着?真空包装的垛子羊肉,裹着黄河故道的风、藏着归德府的故事。
垛子羊肉,成了文化符号,刻进DNA的味道,烙在每个商丘人心底。咬一口,600年的匠心、游子的牵挂、古城的温度,全融化在唇齿之间。
这哪是在吃肉?分明是在嚼着一份穿越时空、别具风味的家书。
人间大事,吃喝二字。所谓“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就是要给世俗的吃喝添点“人情味”,给家乡的美食加点情感寄托。
美食最动人的从不是食材本身,而是那份让人眼眶发烫的“人情”。一口肉,一生情,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乡愁哲学。
美食从不孤单,有人共享便充满了欢乐和幸福。(来源:商丘宣传)
来源:小华美食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