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明人口迁移来源考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3 13:43 2

摘要:代表性遗址:古椰贝丘遗址,在荷城街道古椰村沧江河畔,发现稻作遗迹,属珠江三角洲早期农耕聚落(《高明文物志》,2008年)。

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

先秦远古时期

百越部落聚居地。

代表性遗址:古椰贝丘遗址,在荷城街道古椰村沧江河畔,发现稻作遗迹,属珠江三角洲早期农耕聚落(《高明文物志》,2008年)。

注:显示早期人类沿山前台地聚居,避开沼泽低地。高明区的地形演变,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详细解析。

秦朝至南越

此时期,当地仍以百越土著俚獠部落为主。

明万历《广东通志·卷三》:“南越时,中原士民渐入岭南,然多聚于番禺、博罗。”

清康熙《高明县志·沿革》:“汉属四会县,地旷人稀,未载南越事迹。”

《水经注》载"苍梧高要县多洲渚",反映秦汉时高明为河网密布的冲积平原。

考古支持:暂没发现相关时期的遗址。

汉朝

主要线索: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兵高明寨(今明城镇),因地处山南水北的高而明亮之地得名“高明”。

但此时期,珠江三角洲尚未成陆,高明多水域与沼泽,仅有零星高地聚落,考古证据显示原始渔猎经济占主导。

西汉时期:驻军屯田:苍梧郡设戍卒,部分汉军留驻西江流域(《汉书·武帝纪》)。

东汉时期:中原官吏、商贾南下,推动汉文化传播(《岭南文化史》,2010年)。

明万历《广东通志·卷四》:“汉时高要地广,中原民或避乱至。”

"番禺以西,民杂俚獠"(东汉《异物志》),反映土著与汉人杂居。

可考姓氏,如:

梁氏——"先祖梁孟敏,西汉元帝时(前48-前33年)迁居高要"《高明姓氏源流》(2010年编)

注:高要当时辖区大,高明属其中一个辖区。

魏晋南北朝

中原地区关键线索:

永嘉之乱(311年)后,北方士族南迁。

南朝加强岭南开发,增设州县。

清康熙《高明县志》:"梁时(502-557年)始有汉民定居"

可考姓氏,如:

程氏——《程氏大宗谱》(明嘉靖版)载: "始祖程旼,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避乱至岭南, 后裔分居高要", 高明程村现存清代祠堂碑记可佐证。

黎氏——《黎氏族谱》(清乾隆重修)记: "梁大通年间(527-529年)黎景熙任高要太守, 子孙世居沧江畔"。

冼氏——南朝梁代迁入,后发展为高要、高明豪族(《冼氏宗谱·宋刻本》)。

隋唐时期

关键线索:

唐代西江堤围修筑(如金西围)促使沧江三角洲扩展,荷城街道一带逐步成陆。

清康熙《高明县志·堤防》(1702年刻本):"金溪堤(即金西围)创自唐末,宋元祐间重修"

指出唐代堤围基础在宋代继续沿用。

明嘉靖《广东通志》引唐《岭表录异》:"高要沧江民多中原音"。

清道光《高要县志》载:"唐末黄巢乱,中原士族避居古劳、清泰"(清泰即今更合)。

可考姓氏,如:

严氏——《严氏家乘》"始祖严挺之,天宝间(742-756年)任端州司马,次子留居高要清泰乡"

更合镇现存严氏宗祠(始建宋代)碑文佐证。

谭氏——光绪《谭氏族谱》:"乾符五年(878年)自洪州(江西)避乱至沧江",与黄巢起义时间吻合。

李氏——明城镇龙潭村唐墓群,墓砖铭"贞元七年(791年)高要李。

宋元时期(960—1368年)

中原关键线索

《宋史·食货志》**载:"至道元年(995年),诏令广南诸州旷土许民请佃,免赋十年"。(即是屯田开发)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侵,淮南、江南民多南徙"。

靖康之难引发的南迁潮,"绍兴二年(1132年),流寓岭南者众,诏令广南东路安置"。

"绍兴元年(1131年),因胡妃事件,罗贵率众南迁至冈州(含高明)"。

"宋末避乱,多自南雄徙高明"(《广东新语·卷七》)。

北宋可考姓氏,如:

王氏 ——江苏扬州 熙宁九年(1076)墓志铭 明城镇潭朗村

陈氏 ——福建莆田 《陈氏族谱》(明宣德刻本)更合镇白洞村

黎氏——江西吉安 西安街道《黎氏祠堂碑》(北宋政和三年)西安河沿岸

南宋可考姓氏,如:

罗氏——南雄珠玑巷《豫章罗氏南迁谱》更合镇界村

梁氏——韶州曲江杨和镇《梁氏大宗祠记》(南宋端平二年)杨和镇沙水

赵氏——浙江临安 荷城街道南宋赵氏墓志(2015年出土) 荷城孔堂村

谭氏——南雄保昌 西安街道《谭氏祖屋石刻》(1278年) 西安河沿岸

元朝屯田

军户迁入: 蒙古色目人,部分驻军后裔留居(《元史·兵志》载"肇庆万户府辖高明戍所")。

明清时期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肇庆府参政黄瑜奏准割高要县上下仓等24都设立高明县,县治设于明城青玉山(今明城镇),因该地原为‌高明巡检司驻地‌,故定名高明县。

明朝卫所移民

军屯移民

如:

张氏——济南卫

李氏——安庆卫

陈氏——

今高明西安街道仍有"卫所圩"地名。

屯田移民

永乐《肇庆府志》卷5:"高明都(今更合镇)新垦屯田八百二十顷"。

万历《高明县志·氏族》(1592年刻本)"民籍迁入者十七姓,多自闽赣徙至"

《明英宗实录》卷216:"正统十二年(1447年),河南大饥,流民南徙至粤者数万"

可考姓氏,如:

阮氏——高明《阮氏族谱》载其先祖"因避河患自开封迁来。

杨氏——洪武十四年(1381年)杨璟后裔屯田高明(《杨氏家乘·清抄本》)。

黎氏 ——江西临江府 洪武二十五年 《黎氏家乘》(弘治九年修)

谭氏 ——福建汀州府 永乐八年 谭氏祖屋门匾(1410年制)

阮氏 ——河南开封府 正统十二年 《阮氏迁粤录》

何氏—— 江西南康府 景泰三年 何氏祠堂碑(1452年立)

黄氏 ——福建邵武府 成化十六年 《黄氏族谱》(万历三十七年续修)

清朝时期

垦田移民:

康熙《高明县志》(1686年刻本)

"顺治至康熙初年,招徕流民复业,新附者三十余姓"

如:

陈氏——福建漳州府→更合镇

林氏——广东嘉应州→杨和镇

吴氏——江西赣州府→明城镇

商业移民

乾隆《高要县志》卷5:"高明蚕丝利厚,潮惠民多来赁地种桑"

如:

郑氏——迁入引入潮州丝织技术

客家人迁入

迁入背景:外区的土客土地争端,清廷划拨高明山地安置客家人(《清实录·同治朝》)。

李氏——乾隆年间自梅县迁更合镇(《李氏族谱·光绪版》)。

谢氏——韶州府源县→更合镇

钟氏——肇庆府广宁县→合水镇

主要脉络:秦汉土著→唐宋广府民系→明清客家。

清之后后期的演变比较清晰,这个留给大家自己独立思考。

高明区的地形演变过程,结合文献来汇总,可以分几个时间点。

山地(史前)→北部平原(秦汉)→中部平原(唐宋)→南部湿地(明清)。

大致对应区域:

山地:《高明县志·山川》:"皂幕山亘古峙立,先民穴居其麓"。

北部平原:《汉书·地理志》:"高要县有洭水(今沧江)入郁(西江)"反映秦汉时河流水系已定型。

中部平原:南宋《舆地纪胜》:"沧江渡原为海口,今去海已三十里"。

南宋《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沧江沙洲昔为鱼鳖之窟,今成膏腴之地" 描述今高明东部平原(荷城至西安街道)的成陆过程。

南部湿地:万历《肇庆府志·水利》:"弘治十二年(1499年)筑富湾堤,得田八千亩"。

注:

1.本文为历史演变过程推演,文中提到的个别区域可能会跟现代辖区的有出入,请理性看待。

2.地区广阔,文中不一定能将所有镇区都提及,如需了解没提及的镇区,可以在评论区喊一声,到时补充。

3.个人创作,相关文献未经专家校对,请谨慎参考。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