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的工作室总摆着两样中国货:大疆云台相机和华为折叠屏。上周他从巴黎回国探亲时,给我们展示了一段TikTok爆款视频——里昂的街头艺术家用极米投影仪在古建筑上创作3D mapping,评论区挤满法英双语的热议:“Cest magique!(太神奇了)”和“中国
朋友的工作室总摆着两样中国货:大疆云台相机和华为折叠屏。上周他从巴黎回国探亲时,给我们展示了一段TikTok爆款视频——里昂的街头艺术家用极米投影仪在古建筑上创作3D mapping,评论区挤满法英双语的热议:“Cest magique!(太神奇了)”和“中国黑科技yyds!”。他说,现在中国制造的3C配件和创意小物正以每月百万件规模涌入欧盟市场。
这与国内制造业的焦虑明显对冲。这几年,国内卷得厉害,做生意的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前几天,我刷抖音时,看到一个义乌的一个老板,说做了20年圣诞礼品出口,往年这时候,集装箱早发完了!今年欧洲客户直接砍单40%,说去年进的货还没卖完。
为了验证朋友的话,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高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6%!的确外贸出口是净增长。更夸张的是,欧盟统计局报告显示,中国商品在欧盟进口总额的占比,从2019年的17.4%攀升至2024上半年的24.3%。那为何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呢?这一切都要从“中国制造”的变身和欧洲人改变了购买中国商品的方式说起。
正在变身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变身还要从2018年说起。彼时,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对数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当时西方媒体一片唱衰,认为中国外贸将遭受重创。然而,现实却上演了一出“反向剧本”——欧洲企业发现,美国货不仅更贵了,供应链也变得极不稳定,于是开始疯狂寻找替代供应商。
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Bosch)原本从美国采购部分精密铸件,但关税导致成本上涨20%,交货周期延长3个月。最终,他们转向中国宁波的供应商,不仅价格更低,交货时间还缩短至6周。
法国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的箱包生产线,原本依赖美国皮革供应商,但关税导致原材料成本飙升。最终,他们与中国东莞的皮革厂合作,不仅质量达标,还实现了定制化生产。
结果是,美国本想通过关税打击中国制造,结果却让欧洲企业加速“去美国化”,把订单转给中国。
俄乌战争引爆欧洲能源危机,让中国制造再赢一局。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能源价格暴涨,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800%,德国工业用电价格涨至中国的4倍!
意大利高端家具品牌Natuzzi因能源成本过高,将30%的皮质沙发订单转给浙江海宁的代工厂,因为中国工厂的自动化裁剪系统让材料利用率提升了15%。
在能源和成本压力下,欧洲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供应链,结果发现——中国制造早已不是“廉价代工”,而是技术领先者。
贸易战和能源危机,本应是中国的“危机”,却意外成为欧洲企业重新认识中国制造的契机。当欧洲老牌企业开始依赖中国技术,当Z世代(新时代人群)疯狂追捧中国品牌,这场制造业的权力转移已不可逆转地向中国倾斜。
正如一位德国工业协会高管说的那样:“我们曾经以为中国制造只是便宜,现在才发现,他们不仅便宜,还比我们更先进。”
当然,这些只是世界的一角,未来,中国制造会在欧洲渗透的更深——从代工到品牌,从供应链到技术标准,从文化输出到文化引领,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人民币大受欢迎的背后却是“中国制造”的冰火两重天
由于中国商品物美价廉,跨境电商逆势升起,一些国家争相开通人民币跨境支付。截至2024年6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62个国家。“知道为什么欧洲人愿意用人民币吗?”朋友说:“用美元结算要多付6%的汇率保险,如果走SWIFT系统,中间扣款就能吃掉3%利润。而且,CIPS系统退款和结算更方便,一家国内厂商收到国外客户的退款只需2小时,用人民币结算,综合成本压到2.8%。”
其实,不管是为了省钱,还是因为结算方便,如果没有先进的中国制造背书,人民币市场很难打开。在欧洲,中国技术已经具备碾压优势。欧盟去年把公差标准从0.02mm提到0.015mm,东莞一家汽车模具厂一下子投入1200万,搞出了一套数字孪生系统。现在,每套模具经历27道AI质检和150项参数的比对,0.5秒就能完成。德国人自己生产的不良率是百万分之三,它们能做到千万分之一。在宁德时代的电池车间里,机械臂每分钟完成32次精准焊接,AI视觉检测系统能在移动中识别0.01mm的极耳错位。就连德国奔驰工程师都说“你们的良品率是我们不敢想的”。
当然,产业升级的背后必然是对落后产能的淘汰。2024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2.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2.3%,但同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五年前减少了18.7%。被淘汰的企业因为跟不上技术迭代,甚至连“卷”的机会都没有。
科技盲盒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下
现在的国内,一边是就业困难,另一边是一批批先进企业的崛起。在遥远的欧洲,正在追捧“中国科技”。柏林MangaComic展会上,当大疆Osmo Pocket 3拍摄vlog时,一位扮成《原神》角色“胡桃”的德国少女,发现云台相机能自动识别人脸并追踪运镜,她对着镜头惊呼:“中国科技比霍格沃茨的魔法更神奇!”这条配着中文电音《爱如火》的TikTok视频,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800万次。
由于中国货在欧洲大受欢迎,就连老外都要来学我们的技术。德国顶级厨具WMF现在三成高端锅都交给广东阳江代工,结果反而把中国研发的智能温控技术买回去了——他们新出的压力锅连手机APP都能显示锅里的压力变化;法国高端音响Devialet的工程师测试发现,中国安克的耳机振膜不仅声音更保真,还能自动适应不同人的耳朵形状,这技术让他们直呼“amazing”;最打脸的是瑞士名表厂测试中国海鸥的机芯,零下15度走时误差比瑞士的自家机芯还准60%,这简直颠覆了“瑞士表天下第一”的认知!
一名叫张昊DE @ChineseTechGuy账号运营者说:“十年前我们输出廉价商品,现在输出的是科技审美。”他的后台数据显示:关于中国科技产品的法语视频日均播放量突破2亿次,18-24岁观众占比达79%。当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2.68%)首次超过欧盟(2.41%)时,东莞模具厂的不良率控制已经达到千万分之一级。正如经济学家王勋说的那样,现在的世界,由西方向东方的产业权力转移正进入不可逆通道。
然而,经济革命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每一次技术革新的背后都有不少企业的“流血和牺牲”。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21.7%,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数量同比增加3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3.5%,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下降41.2%。这种撕裂感,让我们想起1900年代的底特律:当福特流水线淘汰马车作坊时,既有失业工人的愤怒,也有工程师对新纪元的狂热。
来源:翟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