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人你知道吗?身体的这个部位可以发生500种以上化学反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9 16:00 2

摘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中医理论中“养肝护肝”的关键时节。近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肝胆外二科时发现,春季肝胆疾病高发,市民就诊需求激增,该科日均接诊量超百人次,部分医生单日手术量达七八台,门诊走廊排起候诊长队。面对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中医理论中“养肝护肝”的关键时节。近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肝胆外二科时发现,春季肝胆疾病高发,市民就诊需求激增,该科日均接诊量超百人次,部分医生单日手术量达七八台,门诊走廊排起候诊长队。面对春季气温反复波动诱发的健康风险,如何科学调养才能避免“肝”着急?就此与科室主任栾晓峰展开深度对话。

栾晓峰

主任医师,博士学位

现任肝胆外二科主任

从钥匙孔到无痕时代

栾晓峰主任在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尽管手术很多,但肝胆外二科所有医生分工协作,包括需要在手术室完成的常规手术、需要在内镜辅助下的手术,需要在导管室完成的介入手术等等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三大场景联动,形成完美转场。”栾晓峰说,3月份肝胆外二科的手术量已经超过100例,与最近开展的多例“减孔微创手术”有关,微创不需开腹,多孔到减孔甚至单孔,断面处理到位不需放置引流管,皮内缝合不需等待拆线,与麻醉科联合开展ERAS(术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患者术后3-6小时就能下床活动,当日就能恢复进食……

栾晓峰团队给患者进行单孔手术

统计显示,2025年以来中心医院肝胆外二科微创手术占比九成以上还多。微创手术不单是切口更小,切口更少,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手术之后的不适感和疼痛,还要照顾到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患者家庭经济上的承担能力。

机器人手术装机的过程

以近日完成的1例单孔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例,栾晓峰团队不仅实现了患者刘女士“健康与美丽并存”的诉求,而且标志着微创外科正向着“隐形手术”迈进。在病房记者见到了刘女士,她腹部的医用敷料仅有硬币大小。

肝胆外二科团队进行一例肝脏手术

“传统多孔腔镜需要打3个孔来建立器械操作三角,而单孔手术就像用筷子在同一个碗里夹取不同方位的食材,仅1个钥匙孔大小的孔即可完成手术”,栾晓峰用生动的比喻解释技术难点。手术时间被缩短至30分钟。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1-2天,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60%。“仅仅本月,就有3名单孔手术患者又介绍了其亲友来找我做单孔手术”,栾晓峰说道。

进行术后缝合

相较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腔镜手术的最大的进步在于:仅通过肚脐部单一微小切口完成操作,显著减少了体表创伤,术后恢复疤痕不明显,尤其满足对外观要求较高患者的需求。至此,肝胆外二科团队单孔胆囊手术已完成数十例,并将成为以后胆囊切除术的常规术式。

很显然,肝胆外科手术的微创革命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医疗理念的升级——从单纯治病扩展到身心康复的全周期管理。

肿瘤患者的个体化MDT服务

肝胆外二科的升级治疗体验

采访当天,刚好是栾晓峰主任专家诊,没有预料到的是,候诊区里竟然有从北京某知名大医院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后前来就诊。栾晓峰指着其中一位北京归来的患者家属介绍,“他的母亲是肿瘤患者,在听完我的手术方案后,由于家属原因最终还是选了北京某医院,手术做完才发现治疗方案和中心医院专家给出的方案是一致的,后期复诊患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到中心医院。”

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出现,肝胆外二科在积极推进院内肿瘤MDT会诊模式的同时,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天津肿瘤医院、中科院北京肿瘤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业内最强大脑”,为复杂病例患者提供远程MDT联合诊疗。通过数字化影像与病理切片共享,专家团队能够跨越地域限制,为患者制定更为科学、规范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栾晓峰形象地比喻:“在MDT诊疗模式下,患者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接诊医生,而是一个由外科、内科、化疗科、放疗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队’。能够有效避免单学科诊疗的局限性,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每一位肿瘤患者必须经过MDT会诊,每一个肿瘤患者必须有自己的诊疗方案”,成为了肝胆外二科的“长期医嘱”。实施以来,有多例打算前往北京上海就医的患者,在经过医院MDT团队会诊后,放弃了外地就医的想法,义无反顾地留在中心医院实施了手术及后续治疗。为患者降低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同时也缓解了家属的精神压力。

肝癌患者张先生的治疗历程印证了肿瘤MDT的价值:这位患者肝癌的细胞转移到淋巴结、骨头、脑部,“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譬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检测,最终在中心医院肝胆外二科得到了七位专家的联合诊疗。”通过“赶鱼式”(把肿瘤赶到一个角落)综合疗法,将全身转移病灶转化为局部可切除状态,科室更引入京沪知名专家开展远程会诊,借助数字影像共享技术,使治疗方案优化率显著提高。“这不是简单的MDT会诊,而是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诊疗生态。”栾晓峰如是说。

栾晓峰主任带领医护人员查房

更多的创新还“在路上”。目前肝胆外二科正在向肿瘤有创治疗的一站式方向发展。栾主任介绍:“肿瘤有创治疗(尤其微创技术)通过精准性、微创性和多技术协同,帮助患者实现根治肿瘤、缓解症状延长生存的目标,同时降低传统手术的风险,提升治疗体验。”

肝癌猛如虎,来时静悄悄

如何应对“哑巴癌”

众所周知,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是身体的“天选打工人”。

01能“扛事”: 以“一脏之力”扛大旗,解毒、代谢、分泌都离不开它。据估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

02无“怨言”:因为没有痛觉神经,生病也不喊痛,所以很多肝脏肿瘤往往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但再老实的“打工人”也有脾气,它也会在一些不易察觉的地方疯狂暗示:

• 尿液:变黄

• 黄疸:眼白、皮肤变黄

• 肝掌:双手掌两侧的大小鱼际和指尖掌面有粉红色斑点斑块

• 蜘蛛痣:面部、颈部及胸部的毛细血管扩张

肝癌,素有 “癌中之王” 的恶名,因其高致死率与隐匿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中国,肝癌形势尤为严峻,全球超过半数的肝癌患者来自我国,且令人痛心的是,70% 至 80% 的患者确诊时已步入中晚期。为何肝癌一发现往往就是中晚期?又该如何应对这悄无声息的 “哑巴癌” 呢?

栾晓峰强调,肝癌的早筛早诊意义重大。若能在早期或极早期发现肝癌并实施根治性治疗,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将大幅提升。

据了解,目前肝癌早期筛查主要依靠两大手段:其一为超声检查,一般而言,直径1厘米以上的肝脏肿瘤通过超声便能清晰显现;其二是检测肿瘤标志物,若标志物中的相关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极有可能提示癌症发生风险。对于有肝炎病史、长期酗酒、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癌高危人群,建议每3至6个月进行一次肿瘤筛查;即便非高危人群,也应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肿瘤筛查。

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定期体检至关重要。通过每年按时体检,进行早期筛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接受专业诊疗,才能在与肝癌的赛跑中抢占先机,为生命健康赢得更多保障。

来源:大连市中心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