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前的风雷依然在血脉中奔涌。当《新青年》的墨香穿透纸页,当赵家楼的火光映红夜空,那些振臂高呼的青年,把滚烫的热血泼洒在古老大地的褶皱里,至今仍在历史的岩层下汩汩作响。
百年前的风雷依然在血脉中奔涌。当《新青年》的墨香穿透纸页,当赵家楼的火光映红夜空,那些振臂高呼的青年,把滚烫的热血泼洒在古老大地的褶皱里,至今仍在历史的岩层下汩汩作响。
那是个礼教森严如铁幕的时代。裹着小脚的闺秀在深闺绣着鸳鸯,辫子垂在胸前的士子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而北平街头的青年们已剪去辫发,将《狂人日记》里的"吃人"二字刻进骨髓。他们用白话文冲决文言的堤坝,用标点符号敲碎八股的枷锁,让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在紫禁城的飞檐上猎猎作响。
五月的风裹挟着呐喊掠过黄浦江。三千学子从红楼奔向街头时,脚下的石板路还记得他们体温。他们高举的不仅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标语,更是把四万万同胞从蒙昧中唤醒的火炬。曹汝霖宅邸的火光里,有木棉燃烧的噼啪声,有布衫撕裂的裂帛声,更有千年封建礼教轰然崩塌的轰鸣。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触摸着历史的年轮。鲁迅故居的木格窗依然框着绍兴的烟雨,蔡元培题写的"学界泰斗"匾额仍悬在北大红楼。但那些振聋发聩的呐喊早已化作基因,在每个青年血脉里奔流。看今日校园里辩论的学子,看实验室中彻夜不熄的灯火,看抗疫前线白衣执甲的背影——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五四精神"在延续?
时代的考题换了面孔,青年的答卷永远滚烫。当人工智能叩击文明的大门,当星辰大海召唤着探索的脚步,百年前觉醒的火种正化作创新的光芒。我们不再需要以血肉之躯对抗枪炮,却要以智慧之剑劈开思想的迷雾;不必再为家国存亡奔走呼号,却要为文明进步殚精竭虑。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暮春的紫藤又爬满北大的灰墙,百年前的呐喊化作花影婆娑。但当我们抚摸《新青年》泛黄的纸页,依然能听见血脉里奔涌的潮声。这潮声里,有陈独秀振臂时的衣袂翻飞,有刘和珍赴难前的回眸一笑,更有新时代青年眼里的星辰大海。原来有些热血,真的可以穿越百年,永不冰凉。
来源:邻家小早闲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