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植周期长,炒作推波助澜:2010 年首次破百元后,价格像坐了火箭,2013 年涨到 460 元,2016 年直奔 850 元。为啥?一方面野生货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药农发现 “种白及能暴富”——2013 年野生移栽成功后,大家抢着把鲜根茎当种苗种,真正入药的商
最近走进中药材市场,不少药农和商家都在叹气 —— 曾经的 “药材明星” 白及,价格又跌了!
2017年巅峰时,统货个子能卖到850元/公斤,妥妥的 “软黄金”;
2018年突然暴跌,不到一年就跌到115-120元,直接打回十年前;
2023年刚有点起色,涨到180元,结果2024年又开始震荡下跌,现在市场价75-80元,种植户每卖一斤都在亏钱。
都说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可白及这行情,让不少人感叹:“开张没等到,本钱都快赔光了!”
野生变濒危:作为野生珍稀药材,多年无度采挖让它成了世界濒危保护植物,贵州、云南、四川成了最后 “供货仓”,其他产区基本挖绝了。
种植周期长,炒作推波助澜:2010 年首次破百元后,价格像坐了火箭,2013 年涨到 460 元,2016 年直奔 850 元。为啥?一方面野生货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药农发现 “种白及能暴富”——2013 年野生移栽成功后,大家抢着把鲜根茎当种苗种,真正入药的商品货反而少了,种苗价格炒到单株 2-3 元,成本推着市场价一路飙升。
那时候,谁家里种了白及,就像揣着 “摇钱树”,连外行都想跟风分一杯羹。
高价必然催生扩种,白及也没逃过这个规律。
产量爆发式增长,供过于求2015-2017 年高价期,种植面积疯涨,虽然部分根茎留作种苗,但种子育苗面积不小。2018 年新货一上市,市场直接 “消化不良”—— 产量上去了,需求却没跟上,价格自然撑不住,一年暴跌 70%。成本与售价倒挂,种植热情退烧
种白及要等 3 年才能采挖,2018-2019 年价格大跌后,种苗腰斩到 1 元 / 株,可种植成本依旧高企:自己育苗每亩成本 5000 元,买苗种要 1.5 万元,包地种超过 2 万元。2025 年干品统货种植户卖价 70-75 元,而成本早在 80-100 元,卖得越多亏得越惨,谁还愿意接着种?库存消化慢,需求增长平缓
白及年需求量约 3000 吨,主要用在医药(治胃病中成药)、工业黏合剂(卷烟、字画装裱)、化妆品(美容面膜)。但前几年高价时囤的货还没消化完,新货又不断上市,供需天平彻底倾斜。
现在白及价格跌到 “地板价”,是该恐慌抛售,还是悄悄布局?理性分析这三个关键点:
2020-2022 年低价期,没人愿意冒险扩种,按 3 年生长周期算,2025-2026 年采挖量不会大。2023 年短暂涨价时,种植户还在观望,真正扩种的面积有限,相当于给产量上了 “刹车”。库存正在加速消化
2021 年总产量 3500-4000 吨,2022 年 3000 吨,2023 年 1500 吨,2024 年不足 1200 吨,一年比一年少。随着库存逐渐消耗,供需紧张的局面可能慢慢反转。刚需支撑犹在,低价难持久
白及是药用刚需品种,工业和化妆品需求还在稳步增长。现在价格跌破成本线,种植户亏损停产,相当于 “市场自我调节”—— 短期看是阵痛,长期却是行情反转的前奏。
白及的涨跌,反映了供需规律的残酷,也透出产业转型的信号:从野生依赖到人工种植,从炒作投机到理性发展,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沉淀。
现在的低谷,或许正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对于真正懂行、能扛住周期的人来说,危机中往往藏着下一个商机。
你对白及后市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中药材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