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链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1-2题, 14分)
学校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shuāi tuì),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
“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 甲 (接力/奋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qí j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乙 (铸造/铸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shuāi tuì)______ ②(qí jì)______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广袤(mào) 帷幕(jīn)
B. 广袤(mò) 帷幕(wéi)
C. 广袤(mò) 帷幕(jīn)
D. 广袤(mào) 帷幕(wéi)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入横线处。(2分)
甲:______ 乙:______
(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5)小冀对选文中的“薪火相传”一词不太理解,于是他查阅了《新华字典》(第十二版),查到“薪”的释义如下。请据此推断成语“薪火相传”的意思。(2分)
薪:柴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讲述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感人事迹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那时风华》10日起在全国上映。
该影片由河北电影制片厂等出品,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电影局等联合摄制,讲述了以郑百团、唐学燕、苏铁为主的年轻人,怀揣着“沙漠变绿洲、保卫北京城”的伟大理想走上塞罕坝,在那里无怨无悔奉献青春热血的故事。
在京举行的全国首映礼上,影片主创人员分享了参与拍摄的亲身经历。据介绍,《那时风华》制作历时2年多,剧组辗转怀来天漠、涿鹿黄帝城、乌拉盖草原、乌丹沙漠、坝上草原等多地拍摄,力求真实再现历史环境。
影片总编剧表示,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展现火热的时代、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精神,让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
(1)请为材料一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0字以内)(2分)
(2)请根据1至2题中的文字,说说“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有哪些。(2分)
第二部分(3-21题 ,56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共6分)
3、小冀在读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时,产生了对初中古诗文中的“花”进行梳理的想法。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填空。
三千年前的河岸边,一片芦花白茫茫,抒情主公人公开始了对“伊人”的追寻。《诗经》中这样写道“①_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东晋陶渊明在隐居后,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境界,这里“芳草鲜美,______②”;北宋周敦颐以莲花自况,写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③,亭亭静植”;唐代白居易走马西湖,写下了“______④,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句子,表现出心中的喜悦;清代龚自珍以“_____⑤ ,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自己对国事的关怀与忧虑;近代革命家秋瑾在《满江红》中以“______⑥,秋容如拭”反衬出她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二)(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夏日田园杂兴(其十一) 范成大①
采菱辛苦废犁锄②,血指流丹鬼质枯③。
无力买田聊种水④,近来湖面亦收租。
①范成大:南宋诗人,善写田园诗。②这句诗意思是辛辛苦苦地去采菱,因为没有田可以耕作。犁锄:这里借指耕作。③这句诗的意思是十指流血,枯瘦的面貌看起来半似人半似鬼。④种水:在水上种菱角。
4、两首诗都对劳动人民进行了外貌描写,请简要分析。(4分)
5、 两首诗都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甲】
爱堂先生尝饮酒夜归,马忽惊逸。草树翳荟①,沟塍②凹凸,几蹶③者三四。俄有人自道左出,一手挽辔,一手掖之下,曰:“老母昔蒙拯济,今救君断骨之厄也。”问其姓名,转瞬已失所在矣。先生自忆生平未有是事,不知其何以云然。佛经所谓无心布施,功德最大者欤?
【乙】
护持寺村,在河间东四十里。有农夫于某,家小康。一夕,于外出。劫盗数人,从屋檐跃下,挥巨斧破扉,声丁丁然。家惟妇女弱小,伏枕战栗,听所为而已。忽所畜二牛,怒吼跃入,奋角与盗斗。梃刃交下④,斗愈力,盗受伤狼狈去。
盖乾隆癸亥,河间大饥,畜牛者不能刍秣⑤,多鬻于屠市。是二牛至屠者门哀鸣伏地不肯前。于见而心恻,解衣质钱赎之,忍冻而归,牛之效死固宜。 (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改动)
①翳荟:形容草木的繁盛。②沟塍:沟坎。塍:土埂。③蹶:跌酸。④梃刃交下:这里指劫盗用木棍打牛,用刀砍牛。⑤刍秣:指用草料喂牲口。
6、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爱堂先生尝饮酒夜归
(2)忽所畜二牛
(3)盗受伤狼狈去
7、下列对文中画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是二牛至/屠者门/哀鸣/伏地不肯前
B. 是二牛至/屠者门/哀鸣伏地/不肯前
C. 是二牛/至屠者门/哀鸣伏地/不肯前
D. 是二牛/至屠者门哀鸣/伏地/不肯前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其姓名,转瞬已失所在矣。
(2)有农夫于某,家小康。
9、甲文中加着重号的“是事”具体指的是什么?(1分)
10、为乙文概括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牛匪大战 B. 赎牛护主 C. 农夫赎牛 D. 于某遭劫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一)(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影响世界的中国三大物产
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物产一直占据着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在中国输出物产中,以丝绸、茶叶和瓷器为最大宗,特别是在16至18世纪的中欧贸易中,风行欧洲各国,号称中国的“三大物产”。
②中国丝绸自古以来就是出口的大宗商品,在16至18世纪的中欧贸易中,中国的丝绸仍然受到热烈的欢迎,成为这一时期双方贸易的主角。这个时期,中国丝绸以其价廉、特殊工艺质量和装饰魅力在欧洲市场称雄。中国的丝绸依然在中西贸易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19世纪以前,中国丝绸一直是向欧洲出口的主要商品。中国丝织品因其明亮的色彩,异国情调的纹样,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受到欧洲上层社会妇女的欢迎,成为她们的主要服饰之一,并成为某种社会身份的标志。
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在中国普及后,陆续传播到国外,为各国人民提供了美味的健康饮品和精致的茶文化。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茶叶开始大量向欧洲出口,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吸引欧洲国家竞相加入茶叶贸易的行列。在18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国对华贸易形成了以茶叶为大宗进口商品的结构,人们将这一世纪称为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
④大规模的茶叶输入,使茶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消费品,茶叶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饮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不仅是上层社会的雅好,而且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⑤中国饮茶之道对茶具有相应的要求,尤其注重茶具的艺术性。在欧洲,当饮茶成为一种时尚生活的时候,饮茶所用的瓷器也就成了时尚的标配。
⑥从瓷器的发明,以及在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处处体现着由中华文化所孕育的中国人的创造智慧和开拓精神。16世纪初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欧洲,在接下来的3个世纪中,中国瓷器销售到欧洲的数量达到3亿件之巨。
⑦瓷器传到欧洲后,引起了人们狂热的追捧,特别是在宫廷王室贵族社会中,出现了一大批瓷器爱好者。17至18世纪,收藏和展示东方瓷器,成为欧洲王室和贵族奢华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中国瓷器的爱好和收藏不仅是在上层社会的皇室和贵族之间流行,这种风气也流传到了民间。
⑧制作精美、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走进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改变了他们的审美趣味。在那个时代,迷恋中国的物品与风情,成为普遍流行的社会时尚。
(选自《丝路文明十六讲》,武斌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24年版)
12、中国丝绸在欧洲畅销不衰的原因是什么?(3分)
13、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黑家伙 温亚军
上等兵是半年前接手这个工作的。就是每天赶上一头驴去山下的盖孜河边,往山上驮水。全连吃用的水都是这样一趟一趟由驴驮到山上的。
这驴刚买来时是有脾气的,第一天去驮水,就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驴不愿意往它背上搁装水的挑子,一次次放上去,都被它摔下来。下士偏不信这个邪,唤几个兵过来帮忙硬给驴把挑子用绳子绑在身上,驴气得又跳又踢。下士抽了驴一鞭子,骂句:“不信你还能犟过人。”就一边抽打着赶驴去驮水了,直到晚上才驮着两个半桶水回来。
司务长对连长说这驴不听话,不愿驮水。连长笑着说,它不愿驮就不叫它驮?这还不乱套了!司务长说,那咋办?连长说,调教呗!连长就提出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上等兵平时沉默寡言,和谁说个话都会脸红,让他去调教一头犟驴?司务长想着驮水关系着全连一日的生计,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平时话都难得说上半句的上等兵,他着实有点不放心。可连长说,让他试试吧。
上等兵接上驮水工作的第一天早上,还没有吹起床哨,他就提前起来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并没有因为换了一张生面孔就给对方面子,它还是极不情愿,一往它身上搁挑子就毫不留情地往下摔。上等兵一点也不性急,也不抽打驴,驴把挑子摔下来,他再搁上去,反正挑子两边装水的桶是皮囊的,又摔不坏。他一次又一次地放,用足够的耐心和驴较量着。最后把他和驴都折腾得出了一身汗,可上等兵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才牵上驴下山。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八公里路程,八公里在新疆就算不了什么。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驴故意磨蹭着不好好走,上等兵也是一副不急不恼的样子,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都把挑子摔了下来,弄得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和来时一样,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搁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那动作就更大,折腾到最后,就累了。直到半下午时,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来。
上等兵回来倒下水后,没有歇息,抓上两个馒头又要牵着驴去驮水。司务长怕天黑前回不来,说别去了。可上等兵说今天的水还不够用,一定要去。司务长就让上等兵去了。
天黑透了,上等兵牵着驴才回来,依然是两半桶水。倒下水后,上等兵给驴喂了草料,自己吃过饭后,牵上驴一声不吭又往山下走。司务长追上来问他还去呀?上等兵说,反正水没有驮够,就不能歇。说这话时,上等兵看了犟头犟脑的驴一眼,驴此时正低头用力扯着上等兵手里的缰绳。
上等兵牵着驴,这天晚上又去驮了两次水,天快亮时,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从圈里牵出来,喂过料后,就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上是满的。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从没有抽打过驴一鞭子。驴以前是有过挨抽的经历的,不知驴对上等兵抱有知遇之恩,还是真的被驯服了,反正驴是渐渐地没有了脾气。
连里的驮水工作又正常了。
上等兵就这样开始了驮水工作。刚开始他每天都牵着驴去驮水,慢慢地,驴的性格里也没了那份暴烈,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在日复一日的驮水工作中,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地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和友好了。驴读懂了他眼中的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撒开蹄子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那份欢快,明白驴对自己的认同,就更加知心地拍拍驴背,然后把缰绳往它的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让它自己走,他跟在一边,一人一驴,走在上山或者下山的小道上。有时候,驴走得快了,见上等兵迟迟未跟上来,就立在路边候着,直到上等兵到它跟前,伸手摸摸它被山风吹得乱飞的鬃毛,说一声走吧,才又踢踏踢踏地往前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只须往驴背上的桶里装上水就行,水装满了,驴驮上水就走。到了夏天,盖孜河边长满了草,上等兵就让驴歇一歇,吃上一阵嫩嫩的青草。每当这时,上等兵就从草地上坐下来,看着驴吃青草的样子,想着这么多日子以来他和驴日渐深厚的情谊。他和驴彼此越来越对脾气了,他说走驴就走,说停驴就停,配合得好极了,他就觉出驴的可爱来。
上等兵觉出驴可爱的时候,突然想着该给这头驴起个名字了。每天在河边、山道上,和驴在一起,他叫驴走或者停时,不知叫什么好,总是硬邦邦地说“停”或“走”,太伤他们之间的感情了。起个名字叫着多好。有了这样一个念头,上等兵兴奋起来。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就给驴起了个“黑家伙”的名字。上等兵起这个名字,是受了连长的影响。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因为驴全身都是黑的,他就给它起了“黑家伙”。
起初,他一叫,“黑家伙”还不知道这几个字已是它自己的名字,见上等兵一直是对着自己叫,就明白了。
上等兵每天赶上“黑家伙”。要到山下去驮四趟水,分别送到伙房、连部和各排。慢慢地,“黑家伙”就熟悉了,每天的第几趟水驮回来给哪里,“黑家伙”会主动走到哪里,绝不会错,倒叫上等兵省了不少事。
有一天,上等兵决定让驴自己独自驮水回连,他在河边装上水后,对“黑家伙”说声你自己回去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上等兵第一次让“黑家伙”独自上路的时候,还有点不大放心,悄悄地跟在“黑家伙”的后面,走了好几里路。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黑家伙”不受路两旁的任何干扰。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干扰“黑家伙”的东西。上等兵就立着,看“黑家伙”独自离去。上等兵远远地看着,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这山中唯一的动点。
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不负他望,又驮着空挑子下山来到河边。
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竟亲了“黑家伙”一口,当场表扬“黑家伙”的勇敢,并把自己在河边等“黑家伙”时割的青草奖赏给它。嫩嫩的青草一根一根卷进“黑家伙”的嘴中,“黑家伙”吃着,还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着它的高兴。
上等兵托人从石头城里买了一个铃铛回来,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它常常在离上等兵越来越近的时候,步子也越来越快,美妙的铃铛声也就越加地响亮,远远地传到在盖孜河边等候着它的上等兵耳朵里。到了山上,负重的“黑家伙”脖子上的铃铛声也可以早早地让连队的人意识到“黑家伙”回来了。上等兵每天在河边只负责装水,装完水,他很亲热地拍拍“黑家伙”的脖子,说一声“黑家伙”,路上不要贪玩。“黑家伙”用它那湿湿的眼睛看一看上等兵,再低低叫唤几声,转身便又向连队走。上等兵再不用每趟都跟着“黑家伙”来回走了。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这段空闲时间,上等兵带上书本,送走“黑家伙”后,便坐在河边看看书,复习功课。上等兵的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会背着手,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散步,呼吸盖孜河边纤尘不染的新鲜空气。在这里,人世间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失落、功利与欲望,都像是融进大自然中,被人看得那样淡薄。连“黑家伙”也一样,本来充满对抗的情绪,却慢慢地变得充满了灵性和善意。
在铃铛的响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已晋升为下士的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在离开高原去军校前的那一段日子里,上等兵一直坚持和“黑家伙”驮水驮到了他离开连队的前一天。他还给“黑家伙”割了一大堆青草。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黑家伙”似乎预感到什么,一路上走得很慢,慢得使刚接上驮水工作的新兵有点着急,几次想动手赶它,都被上等兵制止了。半晌午时才到了盖孜河边,上等兵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最后一次装上水,对它交代一番后,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黑家伙”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听到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
他猛然转过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向他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拌落在地,“黑家伙”又把它们踩得粉碎。上等兵被铃声惊扰着,心不由自主地一颤,眼睛被一种液体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唯一的动点。
(选自《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有改动)
15、在下面的方框内填写恰当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2分)
16、请简要概括上等兵是如何一步一步驯服黑家伙的?(3分)
17、赏析下面句子。(4分)
(1)说这话时,上等兵看了犟头犟脑的驴一眼,驴此时正低头用力扯着上等兵手里的缰绳。(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竟亲了“黑家伙”一口,当场表扬“黑家伙”的勇敢,并把自己在河边等“黑家伙”时割的青草奖赏给它。(请从心理或动作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
18、加着重号的“唯一的动点”在小说中出现两次,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三、整本书阅读(8分)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以单独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寒冷与静寂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个山脚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个山脚 到那一条路
彻响着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诗歌中的核心意象“手推车”有什么特点?(2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1、小冀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头领人物形象”主题探究,下面是同学们的一些发言。请补全下面的空白处。(4分)
小冀:我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头领人物是复杂的,但又有其共性。
小语:我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头领人物有共同的缺点,如他们普遍都没有什么能耐,如《西游记》中的唐僧不会打妖怪,而且有时忠奸不辨,还冤枉孙悟空。再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也不会①______。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头领人物的共同不足。
小文:我觉得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头领人物虽然有不足,但他们也有着明显的优点。比如他们都是团队中的精神领袖,没有他们,事业都不可取得成功。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有着坚定不移的精神追求,那就是要“匡扶汉室,统一中国”,没有他的领导,关羽、张飞等可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西游记》中的唐僧的目标就是②______,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不像③______,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分行李,散伙。
老师:同学们探究很有意思,角度不错。头领人物往往决定着的事业走向,刘备领导关张等人,建立了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唐僧带领四个徒弟也实现了目标;但《水浒传》中的宋江虽然将梁山事业推向了高峰,实现了108位英雄大聚义,但也因其错误的“忠义”思想,最后④______。
第三部分(22题 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泰戈尔
上面的诗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题目一: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题目二:借着你的光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内容积极向上;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来源:四望梅川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