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3日,一场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活动室举办,清华大学学生教社区青少年分辨人工智能(AI)生成的虚假内容。这是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志愿行新增项目“文明e行”的首场活动。该项目旨在鼓励高校利用专业资源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5月3日,一场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活动室举办,清华大学学生教社区青少年分辨人工智能(AI)生成的虚假内容。这是2025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志愿行新增项目“文明e行”的首场活动。该项目旨在鼓励高校利用专业资源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引导青少年提高网络文明素养。
“视频里,男孩脸上的眼泪、灰尘和表情都挺真实的。”
“可是仔细看,眨眼的动作不太自然。”
社区活动室里,大学生播放了一段“男孩被埋地震废墟”的视频后,引发社区青少年们热议。
讨论告一段落,主讲人、清华电子系博士生刘国豪总结:“大家果然都有火眼金睛,这就是一段AI生成的虚假视频,有很多破绽。”
接下来的科普活动中,3名清华学生接力上台,讲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原理,分析其核心技术等,引导大家思考如何用好AI这把“双刃剑”。“AI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它为内容创作提供了便利,也容易导致虚假网络信息的传播。”清华计算机系学生洪世金将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模型训练的过程分别比喻成厨师准备食材、训练一名运动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AI生成视频的原理,并教青少年使用AI生成软件简单制作小视频。
下“课”后,很多社区青少年意犹未尽。14岁的汤玥颖热爱科学,她说:“大学生老师教得非常实用。分辨虚假视频时候,首先确认作者和来源,还要仔细辨别人物动作、表情和背景。”家长黄女士陪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她说,利用假期参加这次科普活动非常有意义,非常希望社区能和高校多联动,组织更多丰富的科普活动。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志愿行由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主办,今年新增的“文明e行”项目聚焦网络文明建设,组织清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大学生走进社区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营造文明、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
记者:何蕊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