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看似简单的商业诋毁诉讼,实则撕开了中国商业文明演进中的三重伤疤:当流量逻辑碾压商业伦理,当企业家情绪对抗法律理性,当公众舆论审判取代司法程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困兽之斗,更是数字时代商业文明的重构之痛。
2025年5月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将抖音账号设为私密,并发出"退圈宣言",将一场持续月余的玉石纠纷推向高潮。
这场看似简单的商业诋毁诉讼,实则撕开了中国商业文明演进中的三重伤疤:当流量逻辑碾压商业伦理,当企业家情绪对抗法律理性,当公众舆论审判取代司法程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困兽之斗,更是数字时代商业文明的重构之痛。
在柴怼怼指控胖东来"低成本玉石获取百倍暴利"的短视频里,充斥着专业术语包装的情绪化表达。这位粉丝仅20万的博主,通过"俄料充和田玉""青海料溢价千倍"等刺激性话语,在算法助推下轻松撬动百万级流量。
数据显示,其近三个月直播销售额达75万元,单价19800元的和田玉手镯成为引流利器。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以打假之名行碰瓷之实"——用极端化叙事制造对立,在情绪共振中收割流量红利。
胖东来陷入的正是这种新型商业战争。作为区域零售标杆,其玉石专区本为完善消费场景的配套服务,却在短视频时代被解构为"暴利证据"。当柴怼怼将专业检测报告替换为"我从业十年肉眼可鉴"的主观判断,当成本核算被简化为"俄料成本不足售价1%"的夸张对比,真相早已在碎片化传播中支离破碎。这折射出流量经济的残酷法则:在注意力稀缺时代,事实的完整性与流量的传播力呈反比。
于东来"以退为进"的悲壮宣言,暴露出中国企业家面对网络暴力的集体焦虑。从"追责不低于500万"的强硬声明,到"关闭企业"的情感要挟,这种从法律战场转向舆论战场的策略漂移,本质上是制度性救济缺位下的应激反应。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诋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长达287天,而短视频的传播裂变速度以小时计,这种时差足以摧毁企业数十年积累的商誉。
更深层矛盾在于企业家精神与网络生态的结构性冲突。胖东来奉行的"顾客至上""透明经营"理念,在实体商业中成就了"超市界海底捞"的美誉,却在短视频领域遭遇降维打击。
当柴怼怼们用15秒视频解构复杂供应链,用情绪化标签替代系统论证时,传统企业引以为傲的精细化运营反而成为流量攻讦的标靶。这种认知鸿沟导致的反击失焦,在鸿星尔克、农夫山泉等企业的网络危机中早已显现。
事件发酵过程中,出现耐人寻味的舆论分裂。支持者将柴怼怼比作"玉石界王海",认为其延续了职业打假人的监督功能;批评者则指其缺乏实证支撑,属于"碰瓷式维权"。
这种争议恰恰暴露了网络时代的法治困境:当"有罪推定"成为流量密码,当"谁声量大谁正义"取代法律程序,司法的权威性正在被解构。
胖东来选择的法律路径本应是解决此类纠纷的正途。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商业诋毁的认定需满足"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要件。但在司法实践中,自媒体内容往往游走在事实陈述与主观评价的灰色地带。
许昌中院受理的这起案件,或将创下三个"首次":首次明确自媒体商业评论的边界,首次量化网络诋毁的赔偿标准,首次界定"合理质疑"与"恶意中伤"的司法标准。这些判决要点的确立,将直接影响未来企业维权与自媒体监督的平衡格局。
这场纠纷的本质,是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碰撞。要化解这种冲突,需要构建三重防火墙:
于企业,需建立"法务+公关+技术"的立体防御体系。胖东来若能及时公布玉石采购凭证、第三方检测报告、定价策略等证据链,而非陷入情绪化对抗,本可掌握舆论主动权。日本百货巨头高岛屋应对"天价水果"质疑时,通过展示栽培日志、专利证书、冷链成本等可视化数据,成功将危机转化为品牌教育契机。
于平台,应完善"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追责"的治理机制。抖音负责人所谓"按规则处理"的表态,暴露了平台方在内容审核上的惰性。参考YouTube的"三振出局"原则(三次违规永久封号),或微博的"争议标签"系统,平台完全有能力建立更精细化的内容治理框架。
于司法,亟需出台《网络商业言论规范指引》。最高法2023年工作报告显示,网络侵权案件年增长率达47%,但类案裁判标准仍不统一。可借鉴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二分法",明确商业评论的法律边界:对可验证事实需负举证责任,主观评价则不得使用侮辱性语言。
玉石纠纷终会落幕,但它留下的拷问长存:当商业文明遭遇流量野蛮生长,我们是要在情绪宣泄中玉石俱焚,还是在规则重建中涅槃重生?
胖东来与柴怼怼的对抗,恰似数字时代商业文明的压力测试——测试企业的现代治理能力,测试平台的生态责任担当,更测试整个社会的法治成熟度。
唯有越过这场混战,我们才能抵达商业文明的新大陆:那里既有自由批评的空间,也有企业尊严的底线;既有流量奔腾的江河,更有法治护航的堤坝。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评论、点赞、收藏、关注、转发!
#以书之名#
来源:生活奇思妙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