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1月,仝小林出生于吉林长春一个世代行医的中医家庭。祖父为他取名“小林”,寓意“如林之深广,济世之无涯”。自幼耳濡目染,他常随祖父登山采药,在长白山的密林中辨识人参、五味子、黄芪、地骨皮等药物。
1956年1月,仝小林出生于吉林长春一个世代行医的中医家庭。祖父为他取名“小林”,寓意“如林之深广,济世之无涯”。自幼耳濡目染,他常随祖父登山采药,在长白山的密林中辨识人参、五味子、黄芪、地骨皮等药物。
有一次,仝小林亲眼目睹祖父用黄连配干姜治愈一位糖尿病患者的顽固腹泻。那位病人泪眼婆娑,紧握祖父的手哽咽道:“这碗苦药汤,比胰岛素还灵。”这句话深深印在少年心里,像一颗种子悄然埋下,日后生根发芽,成为他投身糖尿病研究的初心。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仝小林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中医学院。在基础医学课上,他一边研读《伤寒论》,一边对照人体解剖图,常被同学笑称为“行走的图书馆”。某夜,他通宵阅读《黄帝内经》,在昏黄灯光下豁然顿悟:“古书中的‘脾瘅’,难道就是现代糖尿病的前身?”这个念头如电光石火,照亮了他此后一生对糖尿病中医理论的探索之路。
1988年,仝小林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敏锐地发现:约八成初诊糖尿病患者并无“三多一少”传统症状,反而表现出肥胖、便秘等“寒热夹杂、虚实错杂”的体征。他开始广泛查阅古籍,最终在《素问·奇病论》中找到理论支点——“此肥美之所发也”。由此,仝小林首创提出糖尿病“郁、热、虚、损”四期演变模型:
郁期(糖尿病前期):气机郁滞,情志不畅,如弦紧绷;热期(早期):肝胃郁热,内火上炎,如釜底沸;虚期(中期):气阴两伤,正虚邪恋,如油灯枯;损期(并发症期):络脉瘀损,血瘀痰阻,如河道壅塞。
1994年,这一理论在一场学术会议上遭遇质疑。一位西医专家讽刺道:“中医连血糖都降不了,哪来那么多分期?”仝小林不动声色,当场展示医案:36岁的王某,企业高管,空腹血糖13.6 mmol/L,服用仝氏加减大柴胡汤(柴胡10g、黄连15g、大黄5g等)三月后停用二甲双胍,血糖维持稳定。这份病例后被收录进《糖络杂病论》,成为“开郁清热法”的经典范本。
2003年“非典”爆发,仝小林在隔离病房中观察到:糖尿病患者服用清热中药后血糖波动趋于稳定。于是,他大胆提出“苦寒药可直折糖毒”的假设,将黄连用量提升至30g,并配伍白芍以酸敛气阴,自主研制出“糖敏灵丸”。一位美籍华人患者John,胰岛素日用量达60单位却控糖失败,仝小林以黄连配乌梅汤治疗,半年后完全停用胰岛素。美国《Diabetes Care》杂志报道此案时评价:“东方草药或许解开了β细胞的封印。”
2010年,仝小林主持的“开郁清热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答辩会上,他形象比喻道:“传统的消渴理论是旧锁,现代糖尿病是新锁,而我们锻造了‘脾瘅理论’这把新钥匙。”
早在2009年,仝小林就意识到中医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中的剂量混乱问题——《伤寒论》中的“一两”竟有23种折算方式。他牵头启动国家973计划,开展1300例临床试验,确立经方安全、有效、可控的现代剂量体系。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时,仝小林将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剂量从3g提高到9g,显著缩短退热时间48小时。有次查房,他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中医不是模糊的艺术,哪怕0.5克黄连素之差,也可能决定一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存废。”
仝小林主持制定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首次明确古方“一两=3g”的现代标准。该共识文件被纳入全球中医教育体系,德国汉堡大学中医系教授感叹:“仝院士用科学之尺,丈量了千年经验的精度。”
2024年,仝小林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Diabetes》发表研究成果:通过对103名糖尿病患者的粪便多组学分析,发现“粪便粘臭型”与“干结型”患者对应不同肠道菌群结构,并锁定关键菌属Blautia。实验表明,该菌属能有效调节血糖水平。一位“干结型”患者李某,经益生菌干预联合中药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从8.7%降至6.5%。在发布会上,仝小林将发现称为“肠道是糖尿病的第二胰腺,而中医的‘湿热’与‘阴虚’,正是菌群失衡的中医表达。”
他始终坚信:“患者是最好的老师。”2018年,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深及骨膜,多方求治无效,医院建议截肢。仝小林独创“四黄液”外敷(黄连、黄柏、黄芩、大黄),配合内服益气通络方,三个月后创面愈合如初。患者送来锦旗:“三根银针救残肢,一剂良方续命脉。”
而在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仝小林逐渐意识到:糖尿病远不只是“血糖升高”这么简单。它的背后,是代谢紊乱、情志郁结、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系统性失衡的结果。“控血糖”只是表象,“调脏腑气机、稳人体内态”才是真正的根本。他常说,中医看糖尿病,并不是盯着血糖数值看变化,而是观察整个人的气血津液是否充盈、脾肾功能是否协调、情绪与生活节律是否失衡。
在一场健康论坛上,有听众提问:“仝院士,您研究糖尿病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不吃药也能控糖’的小秘诀?我们这些人年纪大了,吃药怕伤肝肾,中医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少吃药、多管住糖?”
面对镜头,仝小林坦然回应道:“很多人误以为,控制血糖只靠少吃糖、多运动、按时吃药。但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的努力。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血糖自然就会平平稳稳,不会反复。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控制血糖,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少吃糖、多运动、按时吃药”。但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只是表层管理,更重要的,是调节人体的整体状态。中医讲究“治未病”,调的是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的通畅有序。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想真正实现血糖的长期平稳,仅靠控糖饮食和降糖药远远不够。很多时候,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几个小细节,才是决定血糖起伏的关键所在。
第一,吃饭要按时,不要等饿。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胃的运转,依赖于有序的饮食节律。如果三餐不定、饥一顿饱一顿,就容易损伤脾阳,使气机紊乱,导致水谷不能化为正气,反而变生湿热,郁而化火,最终加重糖尿病病机。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常因血糖波动而出现饥饿感和低血糖反应,等感觉到饿了才进食,实则已伤脾气。长期如此,脾虚日重,糖代谢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中医强调“饮食有节”,三餐应当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即便不饿,也应规律进餐,以固护脾气,稳定气机,这比任何“降糖食谱”都来得更根本。
第二,睡眠要安稳,别熬夜。
现代研究已证实,睡眠不足或昼夜节律紊乱会显著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风险。而在中医理论中,睡眠与心肾阴阳密切相关。晚上属阴,主藏;白天属阳,主用。若夜间不眠,阴不藏阳,则阳气外泄,阴阳失衡,久而久之,会损伤肾阴和心血,使“阴虚火旺”,出现烦热、口渴、盗汗等糖尿病相关症状。中医讲“阳入于阴则寐”,只有在夜间安静、气血内收的状态下,人体才能完成自我修复。而长期熬夜,不仅伤阴耗气,还会扰乱脾胃的运化节律,间接导致血糖波动。因此,保持规律、安稳的睡眠,是中医控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建议每晚尽量在22点前入睡,避免晚间用脑过度、情绪波动或饮食不当,以护肝养血、宁心安神。
第三,情绪要舒畅,别压抑。
在中医看来,情志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尤其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若情绪长期抑郁、焦虑或愤怒,就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一步影响脾胃升降与肾气调节,最终引发气郁生热,化火伤阴,加重糖尿病病情。许多患者在病程初期并不重视情绪调节,直到出现心悸、失眠、口苦、血糖反复波动等问题才意识到压力的作用。中医有言:“气顺则血和,血和则糖稳。”情绪的稳定,是血糖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控糖不仅是控嘴、控药,更是“控心”。日常应培养乐观心态,多与人沟通,适度运动、调息养神,必要时可结合中医情志疗法如针灸、太极、八段锦等,疏导肝气,促进气血通畅。
总而言之,糖尿病的调控,不能只盯着血糖数字看,更要关注背后的气血津液是否流畅、脏腑功能是否协调。吃饭规律、睡眠安稳、情绪平和,这三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决定糖尿病病程进展的“隐性力量”。正所谓“大道至简”,越是基础的调养,越能构筑血糖稳定的根基。中医调糖,不只是用药,更是一种“生活的再设计”。把日常过好了,糖,自然就稳了。
资料来源:
[1]罗艳丽.糖尿病的成因与预防[J].科学生活,2025,(04):110-111.
[2]田亚婷.糖尿病并发症:预防胜于治疗[J].健康必读,2025,(09):7-8.
[3]李莎莎.糖尿病肾病:了解、预防与治疗[J].健康必读,2025,(08):18.
(《50年临床总结,国医大师仝小林:糖尿病控不住,问题可能出在这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