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赟昊看来,文物修复行业自诞生以来就带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武赟昊出生于1999年,从小喜欢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对他而言,进入非遗行业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成为非物质
在武赟昊看来,文物修复行业自诞生以来就带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武赟昊出生于1999年,从小喜欢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对他而言,进入非遗行业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的一名教师。有着中国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团江苏省委、南京市委、建邺区委青年讲师团讲师等多重身份,他以使命感和信念感投身教育工作,呼吁更多年轻人走进文物修复等行业,让中国的非遗事业后继有人。
“非遗是民族的,艺术是世界的”
近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教师武赟昊将自己关于非遗的思考,汇成一课《中国非遗的潇洒与执着——从我国非遗特色看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在他看来,古老雕版技艺能和当代IP碰撞出新花样,展现了中国人“守正创新”的独特性格;京剧《定军山》中,黄忠将计策直接道破的表演手法,和中国人光明磊落的性格相通……这些思考被他搬上讲堂,向更多人传播中国非遗的魅力。
武赟昊赞叹于非遗的“潇洒与执着”,也用实际行动为之赋予生命力。2021年,他用雕版印刷技艺雕刻了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机缘巧合下,冰墩墩的总设计师、广州美院院长曹雪教授来到南京亲手体验印刷了“雕版冰墩墩”。这段趣闻让他相信,非遗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不是文人墨客的孤芳自赏,始终能够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当下,让更多人喜闻乐见。
他也相信,“非遗是民族的,但艺术是世界的。”在学院的非遗体验活动中,德国、挪威等国的学生亲手制作秦淮荷花灯,一片片花瓣粘上去,乐在其中。非遗的活力跨越时代,也跨越语言与国界,不仅独属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拥有着大千世界敞怀对话的胸襟。
“以今日之我,续古今之约”
多年来,“信念感”一词始终贯穿着武赟昊的人生。他勤勤恳恳学习、兢兢业业工作,在认定的行业中,用真挚的热爱和踏实的行动做好每件事。2016年,作为南京非遗学院优秀学员,武赟昊用惠山黑泥经过仿铜手法制成的“仿铜清代军用神威大将军锦州造官炮”获无锡市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老师的好评,并得到了近百名学员中的最高分;2018年,武赟昊和同学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实习,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整理归纳了六千多份云锦意匠稿、五万多组纹案,给这些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资料登上了“户口”……
2019年的一次修复工作,让武赟昊记忆犹新。在修复永乐《易经大全》时,武赟昊等人意外地在最后一页发现了一位清代修复师的留言。这位前辈详细记录了当年修复所用的材料、方法和时间,还说如果这本书在80年、100年后再度破损,希望能有后来的修复师看到他的记录,把书修好。看到穿越古今的对话,武赟昊震撼不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业充满使命感和信念感。
如今,武赟昊已成为拥有众多学生的教师,在各类微团课展示活动、演讲竞赛活动中斩获奖项,借共青团等平台发光发热,号召更多人为中国的非遗事业贡献力量。他认为,“后人回望今天时,我们亦成为历史,因此,要思考自己的工作能否被后人学习、作品能否传承文化”,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就这样落在年轻而热血的新时代青年身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夕悦
图片:受访者提供
校对 石伟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