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柴怼怼”质疑胖东来珠宝玉石利润缺乏证据,经过沟通,建议提供相应证据,但博主没有实质性证据。
官方通报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柴怼怼”质疑胖东来珠宝玉石利润缺乏证据,经过沟通,建议提供相应证据,但博主没有实质性证据。
2、胖东来拿出了实际的证据,证实柴怼怼侵权。
3、由于投诉人“柴怼怼”缺乏证据,因此被限制投稿一个月,后续视情况处理。
看到官方的这则通报,不知道大家心里有没有一种舒畅的感觉。
一个坐拥几十万粉丝的网红,因为吐槽一家商超卖玉石“暴利”,结果被平台封号一个月,还被企业索赔500万。
这事儿听起来像极了“小人物杠上大企业”的爽文开头,但现实远比剧本复杂。
作为一个普通吃瓜群众,我倒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法则”。
先说柴怼怼:是“打假勇士”还是“流量赌徒”?
柴怼怼的视频我看过几个,风格确实很“怼”:镜头前举着玉石,掰着手指头算成本,痛批某些商家“割韭菜”。
这次他剑指胖东来,说人家卖3万的玉品质不如别家3千的,还暗示暴利。
说实话,这种“揭秘式”内容很容易戳中普通人痛点,毕竟谁不怕被坑钱呢?
但问题在于,他说的到底是不是事实?
如果他真有实锤,那这波操作堪称“行业打假英雄”;可如果只是靠猜测博眼球,那确实有带节奏的嫌疑。
毕竟,胖东来晒出了销售数据:毛利率20%,在零售行业真不算夸张。
现在双方对簿公堂,真相只能等法院判决。
但作为一个普通网友,我反而觉得这事儿提醒我们:
刷短视频时别急着站队,先想想“他说的话有证据吗?还是只让我看得爽?”
胖东来的反应也挺有意思。
老板于东来直接放狠话:“不处理诽谤就关店”,还把账号设成私密。
有人说这是大企业“仗势欺人”,也有人觉得人家是在维护商誉。
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你开个小店,被人天天发视频说“黑心商家”,你急不急?
不过胖东来作为“超市界顶流”,确实该有顶流的格局。
消费者夸它“神仙服务”时,它欣然接受;遇到质疑就暴跳如雷,难免让人觉得“双标”。
我倒觉得,与其和网红隔空对骂,不如学学老干妈——当年有人造谣“辣椒酱有致癌物”,人家直接公开生产线直播,谣言不攻自破。
毕竟,普通人更相信亲眼所见,而不是口水战。
1. 吃瓜可以,别当“人肉喇叭”
柴怼怼的视频下,有人喊着“支持正义”,也有人骂他“碰瓷蹭流量”。
但真相出来前,盲目跟风点赞或谩骂,都可能成了谣言的帮凶。
下次再刷到类似内容,不妨多问一句:“这视频是想告诉我事实,还是只想调动我的情绪?”
2. 企业越大,越要“经得起骂”
海底捞曾被曝“汤底是粉冲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人人喊打,但它们靠改进产品、调整策略重新站了起来。
胖东来如果真的问心无愧,不妨把这次风波当成升级口碑的机会,比如邀请第三方检测玉石品质,或者开放供应链直播,反而能圈一波粉。
3. 网络时代,说话是门“技术活”
柴怼怼踩的坑,给所有自媒体提了个醒:你可以质疑,可以批评,但千万别把“我觉得”当成“我证明”。
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你说“哪家店难吃”没人管;但如果你对着百万粉丝说“那家店用的地沟油”,性质就变了。
流量越大,责任越重,这话真不是鸡汤。
柴怼怼和胖东来这场戏,本质上是一场“信任博弈”。
我们普通人看热闹的同时,也该想想:为什么一条吐槽视频能掀起这么大风浪?
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家苦“价格虚高”“虚假宣传”久矣。
但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网红一张嘴,也不能靠企业一纸诉状,而是需要更透明的市场、更规范的监管,以及我们每个人理性消费的态度。
至于现在嘛,让法律的归法律,让玉石的归玉石。
咱们不妨搬个小板凳,边嗑瓜子边等结局。
毕竟,比起盲目站队,学会保持清醒,那才是真本事。
来源:逝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