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这些有什么用?反正以后也用不上!”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很多家长会气得不行,甚至直接给孩子贴上“叛逆”“不懂事”的标签。但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觉得“读书无用”,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认知偏差。如果家长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或说教,反而会让问题更严重。
“学这些有什么用?反正以后也用不上!”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时,很多家长会气得不行,甚至直接给孩子贴上“叛逆”“不懂事”的标签。但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觉得“读书无用”,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认知偏差。如果家长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或说教,反而会让问题更严重。
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呢?
首先,我们正处在即时满足的时代。短视频、游戏等让人很快获得快乐,而学习却是个苦差事,回报周期又长,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成果。这种反差让孩子很难坚持下去。
其次,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还没完全成熟,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这让他们对“长期收益”缺乏判断力,容易出现“折扣未来效应”。比如,有些孩子觉得打游戏直播马上就能赚钱,而读大学却要等很久。
第三,一些孩子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只看到像比尔·盖茨这样辍学成功的个例,却忽略了整体数据——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高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比低学历群体高出83%。再加上算法推送不断强化“读书无用论”,孩子的认知就更容易被误导。
最后,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也会让孩子产生“知识没用”的误解。比如:微积分能帮我买菜吗?背古文能帮我涨粉吗?英语学了那么多年,我都没跟外国人说过话。
面对孩子的这些认知偏差,家长千万不要说以下三句话:
“你以后就知道后悔了!”——这是在制造未来的恐惧感。
“人家能学好你怎么不行?”——这会让孩子产生羞耻感。
“不学习就去捡垃圾!”——这是人为制造错误的二选一。
那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共情式提问:“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让你觉得学习没用呢?”
认知重构引导:“如果学习能带给你XX能力(比如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会重新评估它的价值吗?”
未来场景模拟:“假设10年后的你穿越回来,可能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
还可以通过三个体验实验来帮助孩子转变观念:
第一个是“知识变现”挑战。比如让孩子尝试用数学统计知识分析某个网红视频的流量规律,或者用物理原理设计一个更稳固的手机支架,让他们亲眼看到知识如何转化为现实中的能力。
第二个是职业溯源游戏。选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职业,比如游戏策划或美妆博主,一起研究这个职业需要哪些学科知识,以及顶尖从业者的教育背景。
第三个是认知纠偏日记。每天记录一条:“今天XX知识用在了XX地方”,比如英语看懂了游戏界面,地理知识预测了天气等。
从长远来看,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能力—成就”的联结。例如:
A[背单词] → B[看懂英文攻略] → C[游戏通关更快]
D[学物理] → E[改装自行车] → F[成为校园红人]
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点,更是为了培养可迁移的能力。比如解数学题锻炼的是抗挫折能力,背课文训练的是记忆策略,小组合作提升的是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孩子质疑学习的意义,其实是他们在思考人生的价值。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引导他们把学习当作探索世界的工具。
避开青春期的暗礁,做有准备的父母。关注我,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