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这场成为爆点事件的国内某医院的丑闻,传到邻国日本,为何让日本人看得“后背发凉”?
最近这场成为爆点事件的国内某医院的丑闻,传到邻国日本,为何让日本人看得“后背发凉”?
我本来不太关注这个事,因为下半身那点破事和私德问题,占据公众太多注意力和大众传播资源,我认为不太值当。
但随着这件事从私德转为医德,再转为滥用特权、职业垄断,这事已经远远超出本来的影响。
“主刀医生抛下开膛患者去会情人”、“特权子女4年速成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的这场风暴,不仅让“白衣天使”的光环碎了一地,更让每个普通人对国内的医院行业、医生职业,乃至整个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和专业资格体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安和恐惧。
当自媒体和网友们还在纷纷痛骂“医德沦丧”时,一位在日本医疗行业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这事若发生在日本,整个医院可能已经‘社会性死亡’了。”
这可不是夸张。
在日本,医生出轨可能比手术失误更致命,资格造假更会引发行业地震级别的后果。
今天我就讲讲日本医院体系遇到类似国内最近这个丑闻事件,是如何通过制度、文化与尊严,筑起一道谁都钻不过去的“铜墙铁壁”。
01
医生出轨?先问问“医师会”的铡刀
在日本,医生若卷入桃色丑闻,绝不仅是“私德问题”。
根据日本《医师法》第7条,医生若因“品行不良”损害职业信誉,将被吊销执照,终身不得再行医,这和肖姓医生仅仅被就职医院开除,可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了。
2022年,大阪某私立医院副院长因与护士婚外情曝光,三天内遭医院解雇、医师会除名,加上妻子离婚的天价索赔,最终只能在便利店打工维生。
这种“社会性死亡”,让日本医生视名誉如生命。
这次国内某医院事件中,肖某仅被开除却未吊销行医资格,董某莹更转入另一家医院继续规培。
这种“带病流动”在日本医疗界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了。
日本医师协会的伦理委员会,就像是“医疗业的锦衣卫”,权力大得可怕,一旦查实违规,可以将任何医生的职业生涯即刻归零。
若有医生敢像肖某般,擅自离岗40分钟,第二天就会收到医师会的质询函,等待他的不仅是法律制裁,更是职业生涯的末日。
02
日本的“医学部入学考”,可以说是连财阀公子都要跪的“公平修罗场”。
日本医学部入学考试被人们称为“地狱级筛选”,东京大学医学部录取率常年低于3%。即便是丰田家族成员,若通不过笔试面试,也只能含泪读商科。
这种“既然举办考试,考试就是唯一标准”的日式死心眼传统,让“董某莹式跨界速成”毫无生存空间。
日本医学博士至少需6年本科+4年临床研修,期间发表论文需要经过教授团的三轮盲审。
2023年,京都大学某教授因指导亲属论文被揭发,不仅本人被解聘,整个研究室停招三年。这种“连坐制”让学术舞弊的成本高到令人窒息。
再谈谈日本的规培制度。日本的规培制度可不是“权贵跳板”,而是一种“魔鬼试炼”。
日本规培医生虽然月薪约40万日元(约2万人民币),勉强在日本能保证基本体面的生活。但每周工作100小时是常态,可没有国内肖医生、董小姐的“高薪闲医”待遇。
这种“魔鬼训练”背后,还有一套严苛的“师徒责任制”。
所有规培医生的指导医生,必须为学员的失误承担连带责任。
若在日本出现肖某违规留用董某莹的情况,导师将被永久禁止带教。
这样的话,谁还敢用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关系户背书?
03
上个世纪,日本就从“以药养医”进化到“以技养医”,完成体制优化的关键变革。
1974年,日本启动“医药分业”革命:医院不得设药房,医生收入全靠诊疗费。
当然,在政府的主导下,也将医生的诊疗报酬提高7.3倍,让顶尖外科医生年收入可达3000万日元(约150万人民币)。
从此,日本医生不必为回扣开药,更无需搞“论文量产”晋升。
医术就是医生的硬通货。
然后,就是药价的透明化。
在日本,连“院长亲戚”都钻不了空子。
日本厚生劳动省每两年制定一次“药价基准”,药店售价浮动不得超过2%。
曾有药企试图通过医院领导亲属代理药品,结果涉事院长被医师会除名,药企遭十倍罚款。
这套“阳光定价体系”,让类似“董某莹父亲参与医院工程”的这种关联交易无处藏身。
04
我们要明白,制度永远比道德更有力。
董明珠曾说过:“没有制度约束的善意,最终都会变成伪善。”
日本医疗体系证明,当手术流程全公开、药价利润全透明时,“灰色操作”自然无处遁形。
同时,我们更要懂得,尊严比金钱更珍贵。
医生的高薪其实不仅仅是给医生个人的奖励。
这里面还包含着社会所有人的生命尊严。所以我们才让专业者活得体面,让他们有保障的同时,有在乎的东西。
因此,日本医生高收入背后的逻辑是值得深思的。
当一名外科专家能凭手艺买房买车、受人尊敬时,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谁会私情赌上职业生涯?
这一点对企业来说也一样,给核心员工体面的薪酬与尊重,不仅是激励,也是杜绝“职场出轨”、“吃里扒外”的最佳疫苗。
还有关键一点,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监管比信任可靠。
否则就变成只有高薪,却没有制约。
日本医师会的“连坐制”“终身追责制”,让每个从业者都成为彼此的监督者。中小企业建立内部监察体系时,不妨学习这种“让作弊成本高到绝望”的机制。
有时候,人性经不起考验,但制度可以。
05
要我说,这次事件这么火爆,并不是人们揪着这几个问题医生不放,而是人们空前想要解决问题本身。
人们需要的也不是“道德完人”,而是“容不下恶人的系统”。
回望这次丑闻,愤怒之余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道德谴责救不了中国医疗。
就像以前的日本也曾经医生灰色收入成风,但当他们用上百年的时间,建立起“医药分业+透明监管+有责培养”的铁三角后,白衣终究回归了神圣。
此刻的中国医疗行业,或许正站在类似的十字路口,是用人情世故维系规则不变,还是用制度和尊严重塑规则?
答案,就藏在这次事件引发的如海啸般的关注与愤怒中,更藏在我们每一次对潜规则的“零容忍”中。
写今天这篇文章时,我反复想起松下幸之助的话:“企业是社会的公器。”
医疗如此,商业亦然。
当我们的医院、企业都能用制度守护底线,用尊严照亮前路时,或许就离“百年老店”不远了。
(完)
作者简介:天真一笑,资深品牌营销人,10万+爆款文案创作导师。曾服务过50+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意营销,并帮助100+中小企业及创业者从0到1走上品牌轨道。寻找生意解药,就问天真一笑。有问题咨询作者,请后台私信。
来源:天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