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妈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平时爱跳广场舞,生活简单。那天是陪朋友去做体检,医生建议她也顺便抽个血,做个常规检查。
大妈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平时爱跳广场舞,生活简单。那天是陪朋友去做体检,医生建议她也顺便抽个血,做个常规检查。
没想到几天后接到电话,说她的检查结果“有异常”,建议她到疾控中心复查。
她一脸懵地去了,根本没往严重的方向想。可当医生小心翼翼地说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那一刻,她整个人都僵住了。
她哭着反问:“我一个老实人,从没乱来,怎么会得这种病?”那一刻,她觉得天都塌了。
你可能以为艾滋病离你很远,它比你想象的更近。
根据中国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132.9万人。这个数字背后,不是某些群体,不是遥远的地区,而是你我身边真实存在的普通人。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感染后毫无症状,甚至直到几年后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才知道,已经为时已晚。
艾滋病病毒(医学上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最大的“狡猾”之处,就是它早期几乎不声不响。
刚感染时可能就像得了个小感冒,发点烧、起点疹子,几天就好了。很多人压根不会想到是病毒在体内作祟。
可它其实已经悄悄地在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把人身体的“防火墙”一点点蚕食掉。
等到真正出现严重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艾滋病期”,身体各项防御功能崩塌,病毒和细菌趁虚而入,小病拖大,大病致命。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涉黄、吸毒的人才会得艾滋病。但现实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普通人也可能因为一次不设防的行为、一次无知的决定,掉进这个深坑。
尤其是以下这“5种人”,你一定要提高警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保持距离,保护自己。
第一种,是“频繁更换伴侣却不做防护”的人。
这类人或许外表光鲜、谈吐得体,但生活方式极其危险。不戴套、随意性行为,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病毒不会挑人,哪怕一次“刺激”的尝试,都可能是终身悔恨的开始。
第二种,是“有纹身、穿耳洞、扎针灸却贪便宜”的人。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如果器具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
尤其是在一些私人小店或者路边摊,谁能保证他们用的针头是一次性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第三种,是“有吸毒史或者共用针具”的人。虽然现在国家对毒品管控严格,但仍有人铤而走险。
共用注射器,是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之一,血液直接交换,病毒几乎是“无障碍”传输,感染率极高。
第四种,是“异地务工或流动人口中高危行为者”。
很多在外务工人群,长期与家庭分离,生活孤独,有些人可能会寻求短暂的慰藉。在缺乏性教育和防护意识的情况下,高风险行为频发。
而他们又经常换地方生活,更加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隐蔽性。
第五种,是“曾经输过血但来源不明”的人。虽然现在医院输血都非常严格,但在早些年,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有些地方的血液管理不规范,曾出现过“卖血感染艾滋”的悲剧。
如今这些人已步入中老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感染,直到体检才发现。
你看,病毒不会写在脸上,艾滋病携带者也未必“看起来很危险”。
很多人感染后,生活如常、表面健康,一点都不像“病人”。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隐形杀手”。
它不吵不闹,却能悄无声息地毁掉一个人、一家人。
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是不是要对所有人都疑神疑鬼?不是的。
要学会防范,但不是歧视。
了解传播途径非常关键。
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握手、共用餐具、共坐公交、甚至共用马桶,都不会传播。
也就是说,日常接触不会感染,不要因为恐惧而对感染者另眼相看。
第二,做好防护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尤其是性传播,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防护措施。
如果你有多个伴侣或者对方背景不清,切记不要心存侥幸。
第三,如果你曾有过高危行为,哪怕只有一次,也一定要勇敢去做个检查。现在全国各地的疾控中心、三甲医院都有免费的“匿名检测”,不用身份证、不用实名,保护隐私。
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方式。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冷漠。现在的医疗手段已经可以让病毒携带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只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病毒可以被稳定控制在极低水平,几乎不会传染给别人。
但前提是:他们知道自己感染了,并愿意治疗。
回到文章开头的王阿姨,后来她的老伴在医生询问下坦白,自己年轻时有过一次“风流”行为,那时根本不知道会有后果。几十年过去,病毒一直潜伏着,直到现在才爆发。
王阿姨没有责怪他,只是叹了口气说:“要是我们早点知道这些就好了。”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场信息的缺失带来的集体风险。
看到这儿的你,如果还觉得艾滋病离你很远,请记住:它可能就在你看不见的角落里,悄悄靠近。
也许你不会被感染,但你身边的朋友、亲人、孩子,有没有可能因为一次无知的行为,走上同样的道路?
防艾,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通报[R].2023.12.
[2]《新发和突发传染病防控策略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张彬,李华,王志强. HIV感染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5):321-326.
来源:内科谢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