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苑巡礼(十二)拜佛台上觐弥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05:18 4

摘要:拜佛台占地约二千四百平方米,乃净土苑中轴线中段朝礼区的核心区域,是仅次于大佛台的露天朝礼场所。其北通接引桥,南毗金刚台,东西回廊环抱,钟鼓楼左右峙立,四面群山环抱……所有设施有机统一,联为一个开合有度的空间整体。

净苑巡礼(十二)拜佛台上觐弥陀

原创 文/徐东篱 江西庐山东林寺

2022年04月30日 07:00 江西

拜佛台占地约二千四百平方米,乃净土苑中轴线中段朝礼区的核心区域,是仅次于大佛台的露天朝礼场所。其北通接引桥,南毗金刚台,东西回廊环抱,钟鼓楼左右峙立,四面群山环抱……所有设施有机统一,联为一个开合有度的空间整体。

中央布局

自金刚台拾级而上,越数十级台阶,即达拜佛台广场。登斯台也,视野开阔,气象恢宏,远观近景历历在目。于此收摄身心,翘首北望,大佛巍然屹立于云巅之上,山下石阶如云梯倒挂,殿阁桥亭隐显于翠岚之间,层叠错落,张弛有序,好一派庄严殊胜的圣山景象。

广场正中一字排开的拜垫前,陈列着一组礼佛配套设施,均以锡青铜铸就,典雅厚重,古意盎然。起始处是一具福田箱,次前是一座高逾四米的铜亭,亭中置一圆形香炉,油光黑亮,底呈三足,寓意佛、法、僧三宝。焚香供佛乃佛门固有传统,礼敬者秉诚敬之心,馨香祷祝,虔礼弥陀,自可感通慈尊悲愿,进而激发自性心香,开慧启智,返妄归真,臻于清净无染的至善境界。

香炉两边各有一盏柱形灯塔,呈六面体,高三米六,径粗米余,精格花雕,玲珑剔透,极具审美神韵。塔内油灯长明不灭,故号为长明灯。灯能破暗,象征智慧与光明,寓意佛陀的智慧之光能破除众生内心的无明痴暗,正如《华严经》所云:“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提心灯亦复如此,一入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香炉前是一长形案桌,桌上安放着数尊青铜鼎彝铸件,上面刻有兽面纹或云雷纹等雕饰,刀工细腻,隽永雄浑,鼎尊觚斛,各尽其妙。“鼎”为祭祀的礼器,乃王权的象征,寓意“显赫”“尊贵”之义,佛教寺院常以其为供养具庄严道场,在此表达了阿弥陀佛乃法界之王的尊崇地位。

桥头浮雕

广场北端两边的桥头堡上,分别塑有一组净土文化铜铸浮雕,左右对称,共分三层,呈梯状递升态势。

底层是十方礼佛图,单侧长十米,形象生动,气势恢宏,表示此界他方一切僧俗凡圣,皆以虔诚之心朝礼阿弥陀佛,犹如万流归海,众星拱月。东边浮雕表专修念佛的祖师大德及四众弟子,乃至鸟兽众生;西边浮雕表兼修净土的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及四众弟子,亦表阿弥陀佛平等普摄九法界众生,同归极乐之大愿大力。

中层为莲池庄严图,单侧长八米有六,水波微澜,香荷卓立,描画的是极乐世界七宝莲池的微妙场景。前面乃立体组雕,主画面为莲花化生童子,笑容可掬,栩栩如生;中有摩尼宝珠,表阿弥陀佛愿心,西方往生者以莲花为慧命诞生之宫殿,转凡成圣,妙德难思。

上层为虚空庄严图,此浮雕单侧长约七点三米,形态各异的圣众凌空飞翔,衣袂飘拂,展示从他方世界飞来诸多菩萨,手持种种供养具,觐见供养赞叹阿弥陀佛,听闻妙法,蒙佛授记,表明极乐世界乃法界之都,盛况空前。

在三层浮雕的顶端,分别屹立着一尊供养菩萨,高达六米,慈颜丰润,法相庄严。

钟 鼓 楼

拜佛台连廊为纯木打造,自金刚台北畔向上延伸,呈左右合围之势,将拜佛台广场环抱其中。两边廊道起始处的横梁上,悬有匾额一方,西为“般若”,东曰“馨莲”。“般若”乃妙德智慧,“馨莲”喻极乐净土,此二者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我等众生唯有具妙德智慧,方能拳拳服膺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从而万牛莫挽,决志西归,但得往生,自可根尘迥脱,灵光独耀。

左右廊道的正中,有一豁口通往钟鼓楼。豁口上方的横梁上,各有一幅题额,东为“水归沧海”,西为“莲池胜会”。何为“水归沧海”?此谓净土法门的圆顿特点,普被三根,全摄凡圣,圆收万法,顿超三界,若千江赴海,万水朝东。何为“莲池胜会”?谓我等众生,若能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临命终时,必于七宝池中莲花化生,与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面觐弥陀,亲预海会。

廊外为钟鼓楼,东西遥峙,其势巍然。两者皆为单檐歇山架构,高二层,开间三楹,占地二百六十平方米。东为钟楼,门前有楹联一副,联语为“钟声传扬大千界,众生惊破无明梦”,题额为“梵声悟远”;西为鼓楼,门前亦有楹联一副,联语为“击法鼓震天撼地,感善种见性明心”,题额为“雷音畅妙”

钟鼓乃佛教寺院的常用法器,自古有“晨钟暮鼓”的传统,晨朝先敲钟,继之以鼓点;日暮先击鼓,继之以钟声。钟鼓的击打方法亦有讲究,据《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所载:敲钟之时,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敲击时须运心发愿,愿此钟声超越法界,一切众生悉成正觉。至于击鼓之法,先轻敲鼓磉三下,然后重手徐徐击之,使其紧慢相参,轻重相应,音声和畅,起复连环,隐隐轰轰,若春雷震蛰……

佛世常以木制“犍椎”,击地召集僧众,此即钟之前身,传入汉地方衍化为现在的模式。晓击之,能破长夜、警睡眠;暮击之,能觉昏衢、疏冥昧。鼓有诫众进善之功,相传忉利天善法堂的鼓不打自鸣,闻其声能油然而生止恶向善之心,故称为“天鼓”;佛经亦有以鼓比喻佛陀说法的记载,如《华法经》云:“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无量寿经》亦云:“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每当朝暮之际,钟鼓楼间便雷音畅妙、梵声远扬,浑厚绵长的钟鼓之声传播遐迩,予人一片清净祥和的摄化氛围。钟鼓声不仅有庄严道场之功效,亦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有缘者闻之,能歇却凡心、开显智慧,进而启发善根、明悟心性,诚所谓“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钟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佛说得人身如盲龟值木,而闻信佛法更是稀有难逢。凡登临此拜佛台者,必为累劫培植了甚深的福德因缘,伏愿大众能惜此胜缘,以一瓣心香敬礼慈尊,至诚沐浴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中,信愿称名,回归净土。

本文选自《慈护》杂志2021年第2期

来源:念佛思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