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天史上曾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每当飞船从太空返回地球时,都会突然的从雷达上消失一段时间,虽然消失时间不长,但是却危险重重,这就是黑障区。
航天史上曾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每当飞船从太空返回地球时,都会突然的从雷达上消失一段时间,虽然消失时间不长,但是却危险重重,这就是黑障区。
黑障区是一个困扰全球航天界长达80年的难题,但这一局面在2023年的时候被中国打破了,从此中国航天再也不怕遇到黑障区。
那么中国是如何突破这一技术的呢?在攻破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
黑障区
要理解黑障区的棘手之处,得从它的形成机制说起,当航天器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冲入大气层时,前端空气被剧烈压缩,温度瞬间飙升至数千摄氏度。
高温使得周围气体电离,形成一层包裹飞行器的等离子体鞘套,这层带电粒子像密不透风的金属罩,将电磁波信号牢牢屏蔽在外。
无论是无线电通信、雷达探测还是导航信号,统统被阻断。
黑障区
黑障区的危害远不止通信中断,由于地面无法获取实时数据,航天器的姿态调整、轨道修正只能依赖预设程序,一旦突发湍流或设备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棘手的是黑障区往往出现在返回的最后阶段,此时飞行器高度已降至几十公里,留给应急反应的时间极为有限。
过去各国应对黑障区的方式相当被动,美国尝试过优化返回舱外形以减少等离子体堆积,俄罗斯则依赖航天器自主导航系统硬闯,但效果均不理想。
那么我国是如何突破黑障区这一技术的呢?
测控设备
中国对黑障区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早期的尝试集中在改进地面观测手段上。
敦煌测控站的工程师们发现,传统雷达在等离子体干扰下信噪比极低,于是他们转向多频段复合探测,结合光学跟踪技术,硬是从噪声中提取出有效信号。
神舟十二号任务中,这套系统首次捕捉到黑障区内的模糊影像,虽然画面断续,却证明了观测的可能性。
黑障区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包为民院士团队的研究,他们另辟蹊径,不再试图对抗等离子体,而是利用其导电特性设计新型天线。
这种天线能“借道”等离子体鞘套本身传输信号,相当于在铜墙铁壁上凿出一条缝隙,2021年的地面实验中,该技术首次实现黑障模拟环境下的稳定通信,为工程应用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材料领域取得突破,传统烧蚀材料在高温下会释放大量电离气体,加剧信号屏蔽。
飞船返回舱表面
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陶瓷复合材料,不仅耐高温性能提升30%,还能抑制有害气体产生,配合激光通信技术,返回舱在黑障区内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近百倍,足以支持高清视频回传。
神舟十五号任务全面验证了三大关键技术。
首先是“看得见”,升级后的雷达光学联合系统,能在黑障区内持续跟踪返回舱,落点预测误差从过去的公里级缩小至百米内,测控工程师形容,就像“透过毛玻璃看清了人脸”。
飞船返回舱
其次是“听得清”,等离子体天线与激光通信组成的双通道系统,确保关键指令和航天员生理数据全程不间断传输。
任务中,地面医生甚至通过实时心率监测,确认航天员承受的过载处于安全范围。
最突破性的是“控得稳”,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导航系统,可每秒上千次修正飞行参数,当返回舱遭遇突发气流导致姿态偏离时,控制系统在0.3秒内完成调整,比传统算法快20倍。
这一技术的突破,对于我国的航天领域有什么影响呢?
载人飞船
突破黑障区技术的影响远超载人航天,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飞行器突破5马赫后必然遭遇黑障问题。
中国新型导弹试验显示,借助等离子体通信技术,再入弹头在黑障区内仍能接收制导指令,打击精度提升至亚米级。
对于第六代战机,黑障区技术的价值更为直观,战机进行超音速巡航时,飞行员不再担心通信中断。
飞机遭遇黑障区
2024年某次试飞中,测试战机在8马赫速度下,依然保持与地面指挥部的视频通话。
反导系统同样受益,以往,拦截弹对处于黑障区的目标束手无策,现在新型雷达能穿透等离子体云追踪弹道,为拦截争取宝贵时间。
军事专家推测,这套系统可使拦截成功率提升40%以上。
图片来自网络
国际航天界迅速意识到中国技术的价值,欧洲航天局已提出合作请求,希望在其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中应用相关技术。
美国则紧急调整“黑障通信计划”预算,某智库报告承认“中国解决方案比我们预想的更成熟。”
这项技术在未来将成为深空探索的基石,无论是月球基地建设,还是火星载人任务,可靠的再入通信都是生命线。
中国科学家已在规划下一代系统,目标是实现黑障区内4K视频直播,让地球上的观众亲眼见证穿越“火焰走廊”的每一秒。
黑障区
从恐惧黑障到驾驭黑障,人类航天史又翻过一页。
当返回舱拖着尾焰划过天际,地面屏幕上不再出现令人焦虑的雪花噪点,取而代之的是稳定的数据流和清晰的画面。
这条被点亮的“透明走廊”,正引领探索者走向更远的深空。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3-11-01 “发现目标”!这个“大难题”已被中国攻克
北青网2023-06-07 稳定跟踪黑障区穿越!相控阵雷达、“追星大篷车队”护送飞船安全返回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