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时分,钱江新城人潮川流不息。杭州万象城二期商业街区的“阿嬷手作”门店里,店员正忙着为顾客制作招牌饮品。在附近打工的湖州姑娘陈芳逛了一圈万象城后,才拿到一个小时前在小程序上点的打·米麻薯。她兴奋地将奶茶举过头顶,用手机定格,感慨:“总算也赶上了潮流。”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陈卓妤 沈秋妍
傍晚时分,钱江新城人潮川流不息。杭州万象城二期商业街区的“阿嬷手作”门店里,店员正忙着为顾客制作招牌饮品。在附近打工的湖州姑娘陈芳逛了一圈万象城后,才拿到一个小时前在小程序上点的打·米麻薯。她兴奋地将奶茶举过头顶,用手机定格,感慨:“总算也赶上了潮流。”
排队、拍照、打卡……由“网红”驱动的消费变革,正重塑商业版图与生活图景。喧嚣过后,聚焦产品和体验本身,在性价比和“心价比”之间寻求平衡,在流量与品质、情感与需求之间找到互融,最终转化为消费者的满意度,或许就是从“网红”到“长红”的进阶之道。
从“打卡地标”到“精神坐标 ”
“网红店”进化为Z世代的“存在实验室”
要如何定义一个店、一个品牌有多“火”,有多红?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排队。
“阿嬷手作”,这个2018年才在广西南宁开出第一家门店的新茶饮品牌,如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排队等单是最寻常的风景,最多的时候,等待五六个小时也是可能,“上班点单,下班喝”成为不少周边白领的选择。
一杯“村咖”,更是将湖州安吉烘焙出一片红火。安吉县梅溪镇“深蓝计划”乡村网红咖啡店常被游客挤爆,由废旧矿坑遗址“摇身一变”的村咖店,创造了单日单店销售8818杯咖啡的神话。2024年,安吉乡村咖啡馆共接待游客615万人次,实现营收1.21亿元。
浙江安吉“深蓝计划“咖啡店 受访者提供
何为“网红店”?通常泛指在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粉丝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在网络与现实中引起热议的店铺,涵盖饮食、手作、文创、民宿等多个领域。
记者走访众多网红店,发现这些网红店都有共性。“颜值高”,无论是产品或店铺,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年轻化”,目标受众牢牢锁定年轻群体这一热衷尝鲜的消费主力军。追求“新奇特”,通过花式营销手段,激发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创业成本相对较低,通常以高毛利的快消品为主。有自己的品牌故事或招牌爆品。最重要的是通过口碑裂变的方式拉新。
在广东汕尾红海湾景区的碧海蓝天间,“Sunset落日冲浪店”宛如一颗跃动的“流量新星”。当地95后主理人阿林将“新奇”的点子化作设计,将老建筑改建成店铺,柠檬黄的明快色调与远处湛蓝大海相映成趣,吸引无数游客驻足。在小红书平台,相关笔记已近万篇。阿林自豪地说,“不少年轻人来红海湾,就是奔着冲浪来,而一想到冲浪,就会想到我们。”
“Sunset落日冲浪店”门庭若市 受访者提供
“网红店在视觉设计上,普遍采用高饱和撞色来刺激视觉皮层,使大脑多巴胺分泌量得到迅速提升;在空间布置上,采用剧本化设计,叙事上加入文化、故事等元素,实现线下打卡-线上非同质化货币(Non-Fungible Token)收藏的双重价值绑定。”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宣文认为,网红店已超越传统消费场域,进化为Z世代的“存在实验室”——年轻人在这里通过物质消费解构存在焦虑,借助空间叙事重构生命意义。
“颜值往往是一家店铺给人的第一印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艺术分院院长李静源认为,“网红经济的核心在于求新、求奇,唯有以独特创意才能抢占市场先机。网上较火的店,或多具备独特风格与设计感。这些设计未必出自专业设计师之手,很多新想法、新样式靠着不一样的思路“冒”出来,而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正为网红业态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变革力量。
杭州市上城区商务局消费促进科科长翁慧媛表示,网红店、首店和旗舰店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也为商圈带来更多的人气和活力。2024年,上城区湖滨商圈、吴山商圈、钱江新城商圈“三圈”实现消费超480亿元。
互联网狂欢背后的“种草”文化
是谁在炮制“流量密码”?
一颗完整的山竹被堆叠在饮品顶部,雪白的果肉赋予视觉冲击力,冰块与龙井融合,随手一拍都极具春日氛围感。“山竹龙井山茶”是新晋“网红餐饮店”——“T-yoogee”(杭州首店)的招牌饮品,00后阮文馨坐在餐厅里,兴奋地拍照、合影,发朋友圈。
“T-yoogee”(杭州首店)的热门饮品 受访者提供
当下,社交媒体在青年消费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年轻人通过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形成了一种“种草”文化。“打卡”、拍照,或成为一种圈层文化理解与获取认同的记录行为。例如:阮文馨心里,排这么长的队去网红店,不“打卡”、不拍照、不分享,约等于没去过。
但不可否认,品牌附加值、明星代言和潮流趋势驱动的消费方式,正在被更加个性化的“心价比”所取代——即一件商品能否在价格合理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真正的“情绪价值”。
就在4月,鲸鸿研究院联合MorketingResearch发布《“心”人群,“心”营销!18-30岁新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报告借助华为推出的基于鸿蒙生态的全场景智慧营销平台——鲸鸿动能展开调研,让品牌清晰看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生活化、立体化、场景化的网络世界行径和真实消费需求。调研发现,悦己型占47%,即“满足自我的个性化需求”成为最常见的消费驱动心理,黏性型(稳定的情绪回报和满足感)和治愈型(感到情绪体验被治愈)各占15.4%、12.8%。
杭州万象城二期商业街区生意红火 受访者提供
“消费者最早认识我们的店,绝大部分是因为互联网。”但阿林并不认为自己的冲浪店“火”起来是毫无理由。“年轻人对品牌宣传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如何把消费者留下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店铺在引进咖啡店、冲浪周边店、不断精进服务水平的同时,每年根据年轻人喜欢的风格进行店铺改造、开设新老顾客活动。正因如此,每逢节假日,不断有外地消费者反复来店里学习冲浪。
相较于传统经营依赖线下口碑与实体宣传,大多数网红店深谙网络传播之道。不少受访店家透露,自己有一套完整的流量获取体系,即通过抖音短视频展示制作工艺与消费场景,借助微博话题引发全民讨论,依托公众号输出品牌文化,用小红书图文种草营造消费向往,再配合大众点评的口碑沉淀,以及达人打卡、外包广告公司专业运作,一波操作下来,有了“流量”,自然就有了销量。
采访中,也有黄牛向记者透露,如兔老板(化名)就表示,部分新开业的网红店会雇用黄牛前去“充人气”,或店家自己在线上平台重复取号,营造高人气排队氛围,从而吸引“从众心理”的消费者前来排队。而吴小雨平时的工作就是配合团队打卡网红店,拍摄短视频。她告诉记者,“我们会参考抖音上较火店铺的宣传拍摄套路,一次可能会拍上三四十条视频,分布到10余个账号去发布。”
对此,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商大消费与流通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认为,网红店的爆火离不开营销宣传,但当前部分网红店或存在“过度宣传”现象。雇黄牛排队制造虚假火爆场面,或是在网络平台上夸大产品特色、服务品质,误导消费者,本质上是一种欺骗行为,虽然短期内能吸引流量,却难以维持长久口碑。
刘宣文则表示,未来的消费战场,胜负已不在货架之间,而在大脑的奖赏回路、心灵的归属渴望与数字身份的构建需求中。未来的商业文明,必将走向更深刻的神经伦理平衡——既要满足人类对意义的永恒追寻,又需警惕消费主义对心智的殖民风险。
从“网红”到“长红”
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成为造风者
不少商家试图以“快餐式”营销打造网红效应,却难以长红。因流量而爆发的品牌,最终却困于流量的比比皆是。
以网红餐饮为例,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销、吊销量达到惊人的105.6万家。红餐大数据显示,从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已有多达19.7万家奶茶店闭店。
“网红店的走红受到多种诱因,或因场景、服务、产品、商业模式等与众不同,从而‘爆火’。”赵浩兴分析,消费者或许愿意为新鲜感排队3个小时,但要真正留住用户的心,须靠综合实力说话,在夯实管理和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一瓢清水,一把盐。”选址杭州西湖景区的杭州“林家一·西湖小馆”,主打美食+文艺,将返璞归真烹饪出生活的质感,演绎出台州菜的鲜美至味,吸引年轻人纷至沓来。
对于杭州“林家一·西湖小馆”的出圈,林家一集团台州区主理人林秀芬自信表示,“西湖小馆是‘网红’,又并非‘网红’。”历经20载深耕,林家一已发展到拥有全国各地10余家门店、2万多个餐位的大型餐饮企业。“成熟有实力的餐饮店,并不需要靠明星引流、网红广告等跟风运作流量。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成为造风者。餐饮人要做自己坚持做的事,满足消费者需求内核,比如服务、品质、创新。”
下午1点半,台州市椒江区葭芷街道海龙路的“姜泰公姜汤面店”依旧顾客盈门。“每天中午都要翻三桌,晚上生意更好。”姜泰公姜汤面创始人金先国说。
素有“姜库”之称的台州,世代海鲜为主的饮食习惯,催生了传承三千载的姜养智慧。姜泰公姜汤面将21道古法非遗制作融入一碗汤面,以13年6家实体店累计销售超600万碗的成绩,诠释了一个品牌从“网红”到“长红”的决心和可能。
巴西客人专程前来打卡台州非遗——姜泰公姜汤面 受访者提供
政策的加持,更让“网红店”锦上添花。
4月11至13日,凤凰传奇“吉祥如意”2025巡回演唱会在台州举办,10万余名歌迷涌入,整个台州都在“宠粉”。除官方应援外,台州精心准备了12万份城市伴手礼,4辆免费美食接驳大巴开往不同目的地。“顺记浦江荟”等餐饮店桌桌爆满,台州菜、台州小吃让歌迷大饱口福,演唱会经济点燃城市热情,带动餐饮、旅游、住宿全面开花。
在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烟火气最浓郁的老城区,“半山1994”破卷而出。这座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前身是建于1994年的7层旧建筑,街道将它改造后运营,一跃成为上虞新晋“顶流”。短短半年,已入驻28位创客、主理人,培育出半山集盒咖啡、半山书店等网红店,客流量累计超10万人。
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半山1994” 受访者供图
在流量红利消退、消费者愈发理性的今天,消费新趋势或将不断演变。这份对“内心价值”的执着关注,必将牵引消费潮流的走向,为生活注入更丰盈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