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投资」好的艺术品没有寒冬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07:36 3

摘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绝对和孤立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流派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艺术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您是在研究艺术市场相关的内容,还是有收藏艺术品的打算呢?


“好的艺术品没有寒冬!”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判断一件艺术品是否为“好的艺术品”通常有以下几个具体标准:

1. 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包括绘画的笔触、色彩运用、构图;雕塑的造型、质感;摄影的光影处理等方面。高超的技艺能够更好地传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2. 创新性:具有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表现形式,能够突破传统,为艺术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

3. 情感共鸣:能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触动内心,让人产生思考、感动或愉悦等多种情感反应。

4. 主题深度:所表达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能够反映社会、人性、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或现象。

5. 艺术家的声誉和背景:艺术家的知名度、过往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以及其在艺术界的地位和评价等。

6. 作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形式、风格、内容上保持统一和完整,没有明显的瑕疵或不协调之处。

7. 历史和文化价值:与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相关联,具有传承和记录文化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绝对和孤立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流派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艺术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您是在研究艺术市场相关的内容,还是有收藏艺术品的打算呢?

市场价格在判断艺术品是否为“好的艺术品”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其艺术价值的本质。

一方面,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艺术品的受欢迎程度和稀缺性。如果一件艺术品在市场上拍出高价,通常说明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众多收藏家和投资者的认可,可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独特的风格或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另一方面,市场价格也受到多种非艺术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的炒作、投机行为、艺术家的知名度和商业推广等,都可能导致艺术品价格虚高,而并不一定意味着其艺术价值就真正卓越。

有些具有深远艺术价值的作品,可能由于尚未被充分发现或理解,在市场上价格不高;而一些迎合当下流行趋势但艺术内涵不足的作品,却可能因一时的市场热度而价格飙升。

综上所述,市场价格可以作为判断艺术品价值的一个参考因素,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决定性的标准。在评估一件艺术品是否为“好的艺术品”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艺术技巧、创新性、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您是对某类特定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价值关系感到困惑吗?

书画在市场中的交易形式五花八门,但大家广为熟知的还是各拍卖公司春秋两季的拍卖与各级各类艺术机构、画廊的销售等常规形式。人们对这些常规形式的关注和研究颇多,但笔者发现,在鲜活多态的市场中还存在着另一类形式,权且名之为“最民间形式”。下文试举几例。

例一:几年前的一个乡镇集市上,笔者看到一架大棚前人头攒动,近看大棚里面挂满了各种字画,尺幅大小不一,题材风格各异。一个情绪高涨的主持人在大声吆喝:大家请看,这是某某书画院某某名家的作品,本场售价1000元,哪位想要只管大胆出价。看热闹的人有的默不作声,有的则半玩笑般开个价,100元。主持人接着说,100太少,500拿走。于是在价格拉锯的状态下最终200元售出。更有甚者,要价一两千的作品最后百八十元也能买走。笔者看了半天才明白,这原来是个最接地气的“书画拍卖会”。后来还在不同的地方见过几次类似的商业活动,形式完全一样。当时颇不解的是,这些看似不错的书画为何竟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售出,连纸墨装裱钱都不够。后经行家点化才明白,这些作品可能多是高清印刷品,加之机器装裱,所以成本无多,即便卖上一两百、百八十也能产生利润,辅以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收益不少。

例二:很多年不看电视,偶尔看到一档电视购物节目,这期节目中却是两个主持人你一言我一语大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并顺势推出某近代绘画大师的某某后人或弟子,不惜溢美之词。配合电视媒体生动的广告手法,音画相宜,滚动播放,将其作品展示得淋漓尽致。屏幕下方一直闪动着一行购买热线号码,主持人说,及时拨打热线,限量版的超值作品即可低价买入收藏者手中。当时不禁感慨,书画这种以才思和闲情为核心的个人化创作物也能进入符合供求标准、批量生产和售卖的电视购物渠道。

例三:笔者曾游某古城,见这样一幕:一处古戏台上演地域、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中间穿插上来一位主持人开始讲说,大概意思是今日有幸请到某某著名书法家亲临现场,此公艺术修为深,学术地位高,如果大家不了解请打开手机百度,现场很多观众都拿出手机热情地搜索。随后,主持人引导大家掌声欢迎这位艺术家登台挥毫泼墨,写一张大字条幅,旋即在众人的拍照录像中光鲜下台。这时候,主持人继续讲解,此公作品的正常市场价格是每平尺8000元,今天为了赞助活动不按市场价收费,只收取主办方提供的卷轴装裱的最低成本费,每幅300元,希望大家把握良机。于是,大家开始争相抢购作品,一时间订出去七八幅或更多。这一拨游客走后,下一拨来,还是如此循环。

上举三例皆是笔者亲见,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顿觉有趣,即是前文所言的书画交易的“最民间”形式。这类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比拍卖、画廊等更接近百姓生活,在名目各异的书画销售过程中也考量了诸如“艺术”“审美”和“鉴藏”等高大上语汇与普罗大众生活的切实关系。对此般艺术和生活发生现实关联的生动案例,作为艺术史和艺术市场的研究者,似乎也应给予一定的思考。

很多问题“存在即合理”,就如同我们竟日相对的这个高速运转的多元时代,又有多少事非要究个明白,同情的理解未尝不好。再者,不一定是上高级拍卖、进高端画廊的艺术品才有市场交易,“最民间”形式反映出最广泛的普通家庭对书画艺术品的需求,从艺术传播和培育美学欣赏能力上看,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也从中折射出另外一面,如今,中国的“艺术家”、“大师”的数量之巨、范围之广可谓亘古无匹,他们活跃在各个层面的舞台上,寻找自我生存之道。

这本无可厚非,只是作为艺术品消费者的大众需要学会分辨真正的艺术精品和家居装饰艺术品的本质区别,而这恐怕又是国人艺术鉴赏力的长久培植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问题了。

来源:沧州侠客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