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没有大规模歼灭战,而是堑壕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07:53 2

摘要:首先,现代战争中的信息化战争、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卫星侦察等技术让防御方更容易监控和打击进攻方,传统的集结兵力冲锋变得不再有效,因为容易被提前发现并遭到火力覆盖。乌军用海马斯火箭炮打击俄军后勤节点,这属于非接触作战,减少了直接冲突的可能。

俄乌战争没有大规模歼灭战,而是打成堑壕战。

首先,现代战争中的信息化战争、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卫星侦察等技术让防御方更容易监控和打击进攻方,传统的集结兵力冲锋变得不再有效,因为容易被提前发现并遭到火力覆盖。乌军用海马斯火箭炮打击俄军后勤节点,这属于非接触作战,减少了直接冲突的可能。

其次,俄军虽然宣称动员了百万兵力,但实际参战部队存在训练、装备和后勤问题,难以形成有效战力。同时,乌军依靠西方援助的武器更新速度快,导致双方陷入消耗战。乌军通过“即收即用”的西方装备快速消耗俄军有生力量,压缩了战役级作战的空间。

另外,北约卫星和星链系统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战场透明度。俄军的行动被实时监控,乌军可以迅速反应,防止被包围。在顿巴斯地区,乌军利用卫星和无人机实时监控俄军动向,俄军难以实施突然袭击。这与一战时期的堑壕战类似,防御工事加上现代技术,进攻方难以突破防线。

歼灭战需要大量资源,而双方都难以承受如此高的消耗。俄军每天消耗大量炮弹,而乌军的反击虽然规模小,但依靠西方援助的精确武器,效率更高。乌军用少量高精度武器摧毁俄军的指挥所和后勤节点,这种点对点打击比大规模正面突破更有效,库尔斯克战役是一个典型案例。乌军突袭库尔斯克,但俄军通过战略性撤退和后续反击,最终击溃乌军主力。这说明即使有突袭,防御方也能通过集中兵力和火力进行反制,避免被歼灭。此外,巴赫穆特地区的12道防线和顿巴斯的火力网都是防御方优势的体现,通过空间换时间,消耗敌方资源。

俄乌战争未出现大规模歼灭战,而是演变为堑壕战,其核心原因在于现代战争的技术变革、战术逻辑的演变以及双方的战略选择。

一、技术革命重塑战场规则:防御方占据绝对优势

1. 信息化与精确打击的普及

现代战争中,防御方通过卫星、无人机、电子监控等手段实现了战场的“全时域透明化”,进攻方的任何集结、机动都会被实时发现并打击。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构筑了纵深12道防线,地下工事深达30米,战壕网络密集如蜘蛛网。俄军任何装甲集群的集结都会被北约共享的卫星图像提前曝光,乌军通过星链终端将信息传递到班排级单位,可立即呼叫无人机或炮兵进行精确打击。俄军第35集团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行军路线被社交媒体实时直播,导致其无法实现突然性。

2. 单兵武器与反装甲能力的提升

现代单兵装备“标枪”反坦克导弹、NLAW可轻易摧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主战坦克,迫使进攻方分散部署,削弱了传统大规模兵团的突击效能。

乌军在阿夫迪夫卡地区将反坦克导弹小组藏匿于地下室甚至垃圾桶中,俄军T-90坦克集群一旦进入视野范围,即被逐个点名摧毁。这种“超限战”模式让俄军无法集中兵力突破防线。

3. 远程打击与后勤瘫痪

双方通过远程火力“海马斯”火箭炮、FAB-3000航弹对对方后勤节点进行“点穴式打击”,削弱了进攻方的持续作战能力。

俄军在顿巴斯的突破行动中,通过逐层瓦解乌军堑壕体系,配合远程火箭炮对乌军后勤补给线的打击,才实现有限进展。乌军则利用“海马斯”系统精准摧毁俄军弹药库和指挥所,导致俄军推进速度缓慢。

二、战略现实与资源错配:双方陷入消耗战

1. 俄军动员能力的局限性

尽管俄军宣称动员了百万兵力,但实际参战部队因训练不足、装备落后、后勤薄弱而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俄军日均消耗3-5万发炮弹,而乌军依托西方援助的“即收即用”模式“海马斯”、德国豹式坦克,可快速补充装备并精准打击俄军目标。这种资源错配使俄军陷入“堑壕拉锯”。

2. 乌军“以空间换时间”的防御策略

乌克兰通过构建多层防御体系巴赫穆特12道防线,将战场转化为“消耗敌方资源”的棋盘。2025年4月,俄军对恰索夫亚尔市中心的乌军阵地发动猛烈炮击,但乌军依托坚固工事和分散部署的机动指挥车,将核心战力存活率维持在78%以上,俄军则因后勤瓶颈被迫降低日均弹药消耗至1.2万发。

3. 西方援助的“非对称优势”

美国及北约对乌克兰的援助集中在精确武器和情报支持,而非提供空军优势,导致双方在空中力量上形成微妙平衡。

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州初期看似成功,但俄军通过战略性撤退诱敌深入,随后调集兵力围困乌军。乌军在此战中损失7.6万人、7700件装备,暴露了其主力部队,而俄军则借此机会削弱了西方援助的“高价值装备”豹2”坦克的实战效果。

三、历史与未来战争形态的启示

1. 堑壕战的“复兴”是技术与战术的必然

现代战争的“防御方优势”与一战时期的机枪、铁丝网防御逻辑相似,但技术手段更为先进。通过无人机24小时巡逻、卫星实时监控、反坦克导弹小组分散部署,形成“谁暴露谁死”的战场环境。

在顿巴斯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利用巡航导弹和FPV无人机群封锁乌军补给线,乌军陷入“低效进攻”。

2. 歼灭战的“不可持续性”

现代战争的高成本歼灭一个机械化旅需投入200亿美元,高技术门槛精确制导武器的生产与维护,让传统歼灭战难以实施。

俄军开战半年内报销40%的现役坦克,乌军一年内换掉三代预备役。双方均无法承受大规模歼灭战的资源消耗,只能通过“滴血式消耗”比拼耐力。

四、未来战争的启示:从歼灭到消耗

1. 胜利标准的重构:不再追求歼灭敌军,而是通过资源消耗、意志打击和系统瘫痪实现战略目标。

2. 技术民主化的影响:低成本无人机、卫星监控等技术的普及,使得“战争透明化”成为常态,突袭和大规模机动失去意义。

3. 防御优先的逻辑:现代战争中,防御方通过“空间换时间”和“技术换效率”占据主动,进攻方则需付出极高代价才能取得有限进展。

俄乌战争的“堑壕化”本质是技术革命与战略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化、精确打击和防御优势的结合,使得传统大规模歼灭战成为“高风险低回报”的选项。双方只能通过资源消耗和战术僵持争夺局部优势,而这场冲突也为未来战争提供了重要启示:现代战争的核心已从“歼灭敌人”转向“持久消耗”。

来源:隐真历史wt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