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是当今世界上种植最广泛和最受欢迎的两个咖啡品种。不同的生长条件和形态,造就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也完全不同。
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是当今世界上种植最广泛和最受欢迎的两个咖啡品种。不同的生长条件和形态,造就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也完全不同。
这两大类咖啡品种具体有什么不同?
下面我们通过起源、生长条件、咖啡豆外形、咖啡因含量、产区、香气和味道等因素来区分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
1.起源
阿拉比卡咖啡
阿拉比卡最有可能的起源地是苏丹南部,罗布斯塔在那里与另一种咖啡树种尤金尼奥德斯交叉授粉,从而产生了全新的阿拉比卡,后来在埃塞俄比亚继续繁衍,埃塞俄比亚也因此被长期认为是阿拉比卡咖啡的起源地。
但大体上认为阿拉比卡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拉丁学名Coffee.canephora 。
科学研究表示,阿拉比卡很可能是卡内弗拉种(父本)与另外某种双倍染色体咖啡种(母本)自然杂交产生的后代。
阿拉比卡是咖啡属下唯一的多倍体植物,它有4套染色体。
现已认定阿拉比卡的这4套染色体分别来自咖啡属的另外两种咖啡:
它的2倍体母系祖先--尤金尼奥德斯(Coffee.eugenioides)和它的2倍体父系祖先--卡内弗拉。卡内弗拉的分支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罗布斯塔(Robasta)。
阿拉比卡咖啡占世界咖啡产量的70%以上,品种有200多个,其中铁比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最为经典的两个阿拉比卡种。
铁皮卡
罗布斯塔
罗布斯塔于1898年发现于非洲刚果盆地。如上所述,它是原始种卡尼佛拉(Canephora )的变种。学名 Canephora Robusta。
罗布斯塔咖啡产量占世界咖啡产量的30%,仅次于阿拉比卡咖啡。
罗布斯塔具有独特的苦味和香气,因此一般不太适合单独饮用,但可以混合使用以增加浓郁度。
一般来说,罗布斯塔咖啡品质次于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咖啡是经济型咖啡豆,通常用作速溶咖啡,部分也会用作意式拼配。
不过,种植条件好的罗布斯塔豆,也有品质好的。据说品质好的精品罗布斯塔豆,配上合适的冲煮法,口感也会很圆润顺滑,有具象的麦香和炒米香。
罗布斯塔其实是卡内弗拉咖啡种细分下的子品种。
2.生长条件
阿拉比卡咖啡树在种植时通常比罗布斯塔品种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阿拉比卡咖啡生长在海拔 600 至 2,300 米的亚热带气候中。阿拉比卡咖啡主要种植在火山土肥沃、降雨充沛、旱季和雨季明确的地区。
罗布斯塔咖啡常栽培于低地(海拔200-800m),相对容易生长,抗病虫害能力比阿拉比卡高。
3.外形
阿拉比卡
阿拉比卡咖啡树是一种小乔木或灌木,叶子呈椭圆形,呈深绿色,果实呈特有的椭圆形。
阿拉比卡种咖啡树一般树高3米左右,为了方便采收,大多会被修剪成2米多高。阿拉比卡种咖啡树形态多表现为灌木。
果实为咖啡樱桃果,成熟时呈红色或黄色,内含两粒近半圆形种子(咖啡豆)。
阿拉比卡豆型:典型的阿拉比卡外型呈椭圆形,中线呈"S"形,中间线是弯曲的,但也有许多阿拉比卡混种中间线偏笔直。阿拉比卡种外型较为椭长,粒大,饱满。
左:罗布斯塔 右:阿拉比卡
罗布斯塔
罗布斯塔咖啡树的形状是乔木或大灌木。罗布斯塔咖啡树非常壮实,长得很快,树高超过10米。
罗布斯塔咖啡植树的根系很浅,但非常有活力。罗布斯塔咖啡叶子和树体均较阿拉比卡种大。果实比利比里卡小,又称“中粒种”。
罗布斯塔咖啡果实的种子略圆,包含两颗椭圆形的种子,看起来比阿拉比卡咖啡豆略小。
罗豆豆型:罗豆豆型偏圆,呈圆形,中线呈“1”字形。
总之,相较于阿拉比卡,罗豆整体外观较为浑圆。
4.种植产区
阿拉比卡
阿拉比卡咖啡生长在海拔 600 至 2,200 米的亚热带气候中。阿拉比卡咖啡主要种植在火山土肥沃、降雨充沛、旱季和雨季明确的地区。阿拉比卡咖啡种植产区包括: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巴西、肯尼亚、中国云南等等。
罗布斯塔
罗布斯塔咖啡主要种植于印度尼西亚、越南、乌干达、加纳、巴西、印度,我国的海南部分地区也有种植罗布斯塔。
5.咖啡因
阿拉比卡
阿拉比卡咖啡的咖啡因含量低,约占质量的0.7-1.5%。
罗布斯塔
罗布斯塔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其咖啡因含量高。约占质量的2.7%,几乎是阿拉比卡豆的两倍。
阿拉比卡咖啡通常酸甜和谐平衡,有着迷人香气,明媚果酸。多用于现磨咖啡、精品咖啡。
阿拉比卡咖啡的常见风味:
花香:高品质阿拉比卡咖啡通常具有让人想起茉莉花、薰衣草或橙花的花香。
果味:果味,如浆果、柑橘和其他热带水果,在许多阿拉比卡咖啡中很常见。
坚果味:杏仁、榛子和核桃的坚果味,是来自巴西等某些地区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征。
巧克力口味:阿拉比卡咖啡可以有多种巧克力口味,从黑巧克力到牛奶巧克力,为咖啡的味道增添深度和丰富性。
酸味:阿拉比卡咖啡富含多种酸味化合物,创造出不同的酸味,从温和的酸味、中度的酸味到清爽的柑橘类水果酸味,有助于咖啡豆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罗布斯塔
提起罗布斯塔,大多数人记忆中的风味描述大概是饼干、大麦茶、谷物、橡胶 …但在口感上,罗布斯塔先天条件造就的高醇厚度也不可忽视。罗布斯塔豆通常带着醇厚更低沉的苦味,以及核桃、花生、榛果、大麦茶、谷物等味谱。酸度较低,香气颇为单一。
与阿拉比卡咖啡不同,罗布斯塔咖啡的果味和花香较少,更倾向于生泥炭和黑巧克力的味道。这种大胆的风味特征可能作为单品咖啡并不受欢迎,但由于其高醇厚度低酸度的特点,会对拼配咖啡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经过深度烘焙的罗布斯塔豆会积累大量的气体,使用意式咖啡机萃取成浓缩咖啡时,能释放出丰富的油脂泡沫,扎实的味谱也为咖啡提供更多的醇厚口感。
为此,很多咖啡店在制作浓缩咖啡时会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罗布斯塔豆进行调配,加重它的“咖啡味”。
7.常见品种
阿拉比卡咖啡常见的品种有:
(1)铁皮卡
铁皮卡(Typica),是阿拉比卡咖啡中最为经典的原生品种。
大约1700年,荷兰人将咖啡树从印度移植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并成功种植。
大多数阿拉比卡咖啡种都起源于铁皮卡。
(2)波旁
由铁皮卡种自然突变而来的品种,诞生于法国的曾经殖民地留尼汪岛,又称波旁岛。
桑托斯:波旁岛(现留尼汪岛)的“波旁”咖啡树移植到巴西后出现的一组品种。在巴西被称为 “桑托斯” 。
(3)卡杜拉
1915 年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的波旁品种的变种。
该品种适宜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区种植,抗阳光直射和锈病。
(4)瑰夏
瑰夏(Gesha),是铁皮卡的突变衍生种之一。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瑰夏森林,自巴拿马翡翠庄园的瑰夏拿下BOP大奖后一举成名,从此成为顶级咖啡豆的代表。产量低,价格贵。
(5)卡蒂姆
1959年,葡萄牙人将巴西的波旁突变种卡杜拉移往东帝汶与带有罗布斯塔血统的蒂姆混血,成功培育出抗病力与产能超强的卡帝姆。
云南种植比较多的卡蒂姆CIFC7963由葡萄牙抗锈病中心的选育种老师于1967年在东帝汶发现。
(6)蒙多诺沃
也称新世界。这是波旁种和曼特宁种的杂交品种。
(7)帕卡斯
产量高,质量佳,在中美洲颇为流行,萨尔瓦多目前有68%属波旁品种,帕卡斯就有29%。
(8)象豆
因豆体比一般的阿拉比卡至少大三倍,是世界之最,因而得名“象豆”。它是铁皮卡最知名的变种豆。
(9)帕卡马拉
由波旁系的帕卡斯(Pacas)与铁皮卡系的象豆(Maragogype)人工杂交培育而成,名字也是结合了这两品种的名字。
(10) SL28
SL28,SL是一个缩写(ScottLabs),是Bourbon和Heirloom的杂交品种,肯尼亚明星咖啡,约90%肯尼亚绿豆出口品种就是SL--气味甜美、风情万种。
罗布斯塔杂交品种:
罗布斯塔咖啡可以在低地生长,产量高,而且抗锈病,因此它与阿拉比卡咖啡杂交产生了杂交品种。还发现了突变的罗布斯塔品种---科尼伦(Conilon)。
(1)帝汶杂交种——蒂姆 (Timor Hybrid)
1927年,人们发现葡萄牙殖民地东帝汶的一种咖啡树对咖啡锈病具有抗性。这是一种杂交品种,是变异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和阿拉比卡咖啡豆自然杂交的结果。
这一发现导致了咖啡育种的重大突破。
(2)科尼伦(Conilon)
科尼伦(Conilon)——在非洲新发现的一种罗布斯塔变种,目前关于该品种的信息较少。
(3)卡蒂姆种(Catimor)
有时它也被称为卡蒂莫。它是帝汶杂交种Hybrid De Timor 和 Caturra(阿拉比卡咖啡的波旁变种)的杂交品种。它产量高,抗病性强。
20世纪60年代末,卡杜拉(Caturra)和蒂姆(Timor)杂交品种被开发出来,这就是卡蒂姆(Catimor)的开始。
帝汶杂交种蒂姆的 DNA被遗传给了它的后代卡蒂姆。这种杂交种具有罗布斯塔 (Robusta) 特征,使其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Catimor 还继承了其另一亲本卡杜拉(Caturra)的矮生品种的特征,并具有抗锈病、体积小、可以种植密集和产量高的特点,使其深受种植者的欢迎。
根据调查,卡蒂姆发展到现如今,已经并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品种,而是一组具有相似血统的许多不同品种,主要分为:CIFC7963,P系列,T5175、T8667,这些都是卡蒂姆的品系。“Catimor” 被用作这些群体名称的通用术语。
(4)哥伦比亚瓦里达( Colombia Varieda )
卡蒂姆和卡杜拉的杂交(与其亲本品种的杂交),使其特性更接近阿拉比卡品种。这是一种产量极高、抗病虫害的品种。它是哥伦比亚主要出产的咖啡豆品种之一。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删联系
来源:云南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