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天津的青春方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09:47 2

摘要:这座城市从不缺少挺膺担当的青春故事。106年前,天津青年以“革心革新”的呐喊回应五四运动的惊雷。百余年来,在这座城市的青春血脉里,始终涌动着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脉动。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青年,一个国家最蓬勃的力量;青春,一座城市最秀美的风景。

这座城市从不缺少挺膺担当的青春故事。106年前,天津青年以“革心革新”的呐喊回应五四运动的惊雷。百余年来,在这座城市的青春血脉里,始终涌动着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脉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5位主人公的青春故事。从海河实验室脑机接口技术的重大突破,到人造卫星刺破苍穹的航天雄心;从放弃优越条件投身西部、扎根农村的壮丽人生,到以青春之姿践行央企使命的人生梦想。这座将“闯”字融入血脉的现代化大都市,处处活跃着青年的身影,一个个热烈而闪亮的“他”“她”“他们”,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答卷。

百年薪火永续,青春永不褪色!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向青春致敬!为青年喝彩!为青春天津点赞!

解码记忆的星辰大海

夜晚的天津大学校园静谧安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教授郑晨光主持的科研项目进入关键阶段。她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脑电信号波形,这些来自小鼠大脑的微伏级电波,承载着破解人类大脑认知密码的希望。

“科学家要有敢于攀登世界高峰的勇气,更要勇担解决国家急需、满足人民期盼的使命。”郑晨光说,在脑科学这片浩瀚的研究领域中,人类认知如沧海一粟,但每一个微小的科研突破,都可能成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盏明灯。

20年前,数学专业本科生的她第一次接触生物数学建模,从那时起,她的人生轨迹悄然转变。那个痴迷于公式推导的女生,开始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解读生命的奥秘。

2018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郑晨光回到祖国,加入天津大学医学部明东教授团队,开启了神经与精神疾病病理机制及调控手段研究的新征程。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天津大学明东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下,郑晨光的科研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她不再局限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数学、工程与临床医学问题紧密结合。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面对现有治疗技术的局限,郑晨光带领课题组迎难而上:“我们不仅要揭示记忆编码的运作机制,更要开发出切实有效的干预手段。”在实验室里,一只戴着特制电极驱动的AD模型小鼠正在迷宫中灵活穿梭。令人振奋的是,通过毫米级精度的无创神经调控,这只本该出现记忆障碍的小鼠,其空间记忆任务正确率提升了30%。

“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郑晨光说,“精准的神经调控就像为生锈的精密仪器上了油,但人脑的复杂性在于,每个个体的‘锈点’都不尽相同。”为此,她的团队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全力攻关跨脑区、跨微-介观水平的精细记忆信息解码技术,研发高靶向性、仿本征模态、多位点输出的电刺激系统。

借助天津大学与天津市环湖医院建立的深度合作,郑晨光课题组与医学专家一起推进临床转化研究。目前,首批受试者正接受个性化的认知功能评估,为后续的精准干预奠定基础。

晨曦微露,窗外的海棠迎风摇曳。郑晨光依然忙碌:“探索大脑的奥秘,就像在浩瀚宇宙中追寻光的轨迹。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让这点点微光,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奋斗是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五一”假期,当滨海新区街头洋溢着轻松惬意的氛围时,有一个人却脚步匆匆,在施工现场忙碌着。与团队成员认真商讨完方案后,他凝视着眼前这片土地,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模样。这个忙碌的人就是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天津业务总监雷忠明。作为正在筹备建设的滨海经营中心牵头人,他将带领团队在这片区域开拓新的天地。

“滨海经营中心将是我们在新区开展业务的‘司令部’。7年来,我们在京津冀三地新签合同额实现了高速增长,2024年的新签合同额较2017年增长超5倍!”雷忠明语气中带着滚烫的温度。

时光回溯到10余年前,雷忠明从黄土高原的甘肃农村,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一头扎进天津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就此与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入职场的雷忠明便踏上异国征程。2013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莱城港码头,雷忠明白天化身“战地记者”,在烈日下抓拍工友浇筑混凝土的身影,夜晚又变身“后勤管家”,负责上千人的食材采购和物资保障。烈日下战高温斗酷暑,他和团队一起创造了提前60天竣工的“中国速度”。

2018年,雷忠明回到国内,在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开启新的战场。天津地铁11号线项目筹备期间,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策划团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雷忠明在会议室挂起鲜红党旗,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围坐在一起,激烈讨论、积极策划,高效打磨出的方案让评委惊叹:“这就是党建引领的力量!”

如今,这个不知疲倦的追光者,又在滨海新区吹响新的号角。滨海经营中心从人员调配、场地布置到业务规划,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深知,这里将承载公司未来在滨海新区发展的重任,成为公司深耕区域市场、助力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阵地。

当年在黄土坡上奔跑的少年与此刻站在规划沙盘前的身影,在时光长河中重叠。当青春遇上时代浪潮,当理想照进现实热土,雷忠明用行动证明:奋斗是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以青春之力 写时代华章

5月的渤海湾,海风裹挟着春末的气息,轻拂过鳞次栉比的楼宇。虽是假期,但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依旧繁忙。董事长李峰辉目光如炬,俯身调试着精密设备,他和团队正争分夺秒地对3月发射的12颗卫星进行质量评估,全力冲刺5月初的并网工作。每一组数据、每一次调试,都关乎着“云遥气象星座”的精度与未来。

时间回溯到2019年,当许多人为安稳的工作岗位精心规划时,彼时正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的李峰辉作出一个大胆决定:投身商海,创立云遥宇航。深夜的实验室,他反复演算、勾勒蓝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破我国气象卫星数据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境,让中国商业气象卫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创业初期的艰辛难以想象,三人团队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白天画图纸、做方案,夜晚查资料、写报告。创业的艰难丝毫没有动摇李峰辉的决心,凭借对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和不服输的劲头,他带领团队一步步突破初创的困境。

如今的云遥宇航已发展成为拥有180人专业团队、覆盖商业气象卫星全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卫星研制到气象预报系统搭建,再到精准气象服务与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李峰辉和团队的心血与智慧。46颗气象小卫星成功发射,数量位居国内该领域第一,云遥气象卫星数据产品更是获得了中国气象局及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攻克了星载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掩星探测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气象卫星的批量化生产。

李峰辉深知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他以战略眼光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院士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形成“双轨制”人才引育机制。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创新活力源源不断。

暮色渐浓,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李峰辉和他的团队忙碌着。他们追逐的不仅是一颗颗卫星、一组组数据,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这位青年民营企业家,用青春书写着科技报国的壮丽篇章,激励无数年轻人在逐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祖国需要处 皆是我故乡

这是一场跨越3500公里的“青春迁徙”。

2019年6月,天津商业大学毕业典礼结束后,2015级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李廷辉收起来自北京一家公司的录用邀请函,默默地打包行李,奔赴西藏。

那个火热的夏天,他报名加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在无休止的高反头晕中,他和同事一起不知疲倦地工作,起草文件、组织培训、对接项目,带领西藏自治区青年到江苏南京、江西井冈山等地参观学习。

那段时间,在李廷辉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让当地的孩子读到自己喜欢的书,为怀揣梦想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2021年,当两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生涯结束,李廷辉成了逆行者,他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并且请缨到基层去。

西藏那曲市是全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级市,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大约在冬季”或“在冬季”。李廷辉来到了古露镇,高原环境很艰苦,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他体验过独自面对病痛的孤独。为了与当地牧民更好地交流,他自学了藏语,每天奔走在公益一线,为古露镇的孩子募集图书。

很快,一个坐落于牧区学校的书屋建起来了。当一本本图书摆上书架,孩子的眼睛被点亮了,近万本图书成了连接孩子与世界的桥梁。李廷辉说,看到孩子如饥似渴地阅读,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也是他留下来的意义。

2025年1月,西藏定日县突发6.8级地震。已是西藏那曲市色尼区红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李廷辉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自驾14小时穿越雪山峡谷赶赴震中。他通过手机牵头募集500万元物资,在-20℃的寒夜与志愿者搭建帐篷、分发物资,为受灾群众送去牛奶、棉被和防疫用品。除夕夜,定日县临时安置点的藏式帐篷里飘出酥油茶香。当受灾群众围坐在一起吃上热腾腾的团圆饭时,李廷辉热泪盈眶,那一刻让他觉得所有的艰辛都值得。

从一名天津学子,到藏北高原的基层干部,李廷辉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一部“青春变形记”。他的选择诠释了“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深沉誓言。

让梦想在沃土中扎根

春风拂过连片的育秧大棚,太阳给大地涂上了一层金色。人勤地不懒,天津市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芳一大早就在田里工作了,“秧好一半稻,这些苗真争气!”张建芳的笑容写在脸上。

7年前,这位拥有英国教育学硕士学位的“90后”姑娘放弃北京某教育集团英语讲师的工作,回到家乡天津宁河区投身小站稻振兴。如今,她带领的农业合作社已带动5个帮扶村、27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

2018年春天,张建芳的人生迎来转折。那时,天津全面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从小跟着父母下田、对土地有着天然亲近感的她十分自豪。

“我想回来种水稻。”

经营了一辈子农业公司的父亲愣了一下:“想清楚了?种地可不简单。”

“我想试试新方法,把小站稻这个品牌做起来。”

张建芳的“水稻计划”就从种子做起。她与天津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承担起天津市水稻产业体系试验站工作。她把实验室“搬”到了稻田间,对300多个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和筛选,并对6个优质小站稻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大家尝尝,这是金稻‘919’,煮饭特别香。”稻米收获了,她端着刚出锅的米饭请乡亲品尝。如今,张建芳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乡亲开展订单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促进农户增收累计超过5000万元。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张建芳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为农业赋能。2023年5月以来,她通过拍摄短视频宣传家乡的优质农产品以及农文旅资源,同时,也进行直播推广。截至目前,累计线上销售大米60万单,销售额近1000万元。

傍晚,张建芳站在田埂上,录制新一期的短视频作品,“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会有答案。”

远处,新安装的AI(人工智能)插秧机正在调试。春风吹过,秧苗轻轻摇曳。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个新时代农人的梦想,正和这些嫩绿的秧苗一起茁壮成长。

来源:网信河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