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正经历一场载入气象史册的极端干旱事件。自2024年11月以来,这片素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土地遭遇了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区平均降水量仅142.8毫米,不足常年同期的40%。这场持续半年的干旱已对农业、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深远影响,然
广西正经历一场载入气象史册的极端干旱事件。自2024年11月以来,这片素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土地遭遇了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区平均降水量仅142.8毫米,不足常年同期的40%。这场持续半年的干旱已对农业、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深远影响,然而气象部门最新预测带来了转机——5月中旬,持续多月的干旱有望全面解除。但伴随这一好消息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可能面临更为极端的"旱涝急转"现象,这将对防灾减灾体系提出全新挑战。
世纪干旱:一场打破60年纪录的气候异常
翻开广西气象档案,2024-2025年的干旱事件注定将被标记为红色警示。气象数据显示,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广西平均降水量仅142.8毫米,不足常年同期的40%,为1961年以来最低值,相当于全区半年少接收了520亿立方米水——接近珠江年径流量的1/10。更严峻的是,喀斯特地貌占广西37.8%的面积,雨水快速下渗导致地表蓄水能力仅为平原地区的1/3,干旱影响被几何级放大。一数字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广西在这半年里少下了约220毫米的雨量,折合水量约5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了近4个滇池的水量。
干旱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今年年初旱情开始露头,2-3月得益于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作业,旱情曾短暂缓和;然而进入4月,降水再度"爽约",干旱卷土重来并快速恶化。截至4月下旬,全区93.9%的面积被气象干旱覆盖,其中特旱面积占比高达78.5%。这场干旱已不再是单纯的气象现象,而是演变为一场影响深远的自然灾害。
干旱的影响正在八桂大地的各个角落显现。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弄池村,75岁的陆金田老人望着干涸的弄池河摇头叹息:"活了几十年都没见过这么旱的天。"这条世代滋养村民的小河已断流超过2个月。而在马山县古零镇里民村,本该长到七八十厘米高的玉米苗,如今仅及脚踝,生长迟缓得令人忧心。
官方统计显示,干旱已波及广西12个市的55个县(区),累计造成43.1万人受灾,8.8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2.1亿元。更为严峻的是,干旱导致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居高不下,桂东部分地区火险等级一度达到最高级5级。
干旱背后的"气候推手":拉尼娜与全球变暖的叠加效应
这场世纪干旱并非偶然。气象专家抽丝剥茧,揭示了背后的多重气候因素。广西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农孟松指出,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维持拉尼娜状态,这是导致广西干旱的重要"气候推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拉尼娜年份,广西往往会出现秋冬连旱——1998年、2000年、2022年等拉尼娜事件期间,广西都出现了明显干旱,而最突出的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更是发生了罕见的夏秋冬春连旱。
拉尼娜通过三重机制加剧广西干旱:
1. 环流锁死:偏强的东亚大槽与带状副高形成‘干热气团罩’,阻断孟加拉湾水汽输送;
2. 蒸发加速:2025年3月以来广西平均气温较常年高1.5℃,土壤墒情以每周2-3%速度恶化;
3. 降水错配:全球变暖导致降雨‘极端化’,2024年11月-2025年4月,广西1017个气象站连续25天无有效降雨,但4月单日局地暴雨超100毫米,引发‘旱涝并存’。"
今年4月9日至12日,我国自北向南出现的大范围大风过程就是这一环流形势的典型表现——北方的沙尘甚至被吹到了广西。这种大气环流异常持续"霸屏",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抵达广西,导致降水持续偏少。
然而,拉尼娜并非唯一因素。多位气候专家指出,全球变暖正在放大自然气候变率的影响。气温升高加速了水分蒸发,使得同等降水条件下干旱更容易发生并加剧。同时,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这也是广西未来需要警惕"旱涝急转"的深层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干旱还呈现出明显的"旱涝并存"矛盾现象。4月下旬,当广西大部深陷干旱时,洛清江支流西河却出现了超警洪水,水位超过警戒线0.37米。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分布的不均衡性加剧——总量减少的同时,降水更加集中在少数强降雨事件中,导致"一边抗旱一边防汛"的奇特局面。
转折在即:5月多轮强降雨将终结干旱
久旱盼甘霖。广西气象台的最新预测带来了期待已久的转机。根据气象部门分析,5月广西将进入降水集中期,多轮降雨过程有望彻底解除持续半年的干旱。
具体来看,5月10日之前,广西将经历4次中雨过程,局地有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4月27日晚上、4月29日—30日、5月3日—5日、5月7日—8日。而5月中旬后,还将有3次中到大雨过程影响广西。随着这些降雨过程的陆续到来,预计5月上旬末,广西全区气象干旱将明显缓解;到5月中旬末,持续多月的气象干旱有望全面解除。
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4月下旬广西已经出现了降雨增多的迹象。4月19日至25日,广西出现了3次中雨并伴随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雨以上降雨区主要出现在桂北及桂南部分地区。这些降雨使得桂林、柳州、百色和崇左等地的气象干旱得到了不同程度缓和。
气象部门提醒,虽然总体趋势向好,但由于降雨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特别是前期干旱严重的区域仍可能面临降水不足的情况。因此,抗旱工作不能松懈,需要抓住每一次降雨过程,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增加有效降水。
旱涝急转:解旱之后的潜在危机
干旱解除在望,但一个新的气候风险正在浮现——旱涝急转。广西气象台已多次发出警告,随着5月降雨增多,局地可能会出现从极端干旱到突发洪涝的快速转变。
这种看似矛盾的天气现象其实有着科学解释。长期干旱会导致土壤板结、渗透率下降,当强降雨来临时,雨水难以迅速下渗,形成地表径流,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此外,久旱逢雨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更加剧了洪涝风险。
珠江水利委员会已经未雨绸缪,启动预案防范旱涝急转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该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既要守住流域供水安全底线,也要防范可能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这种双重挑战正是气候变化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常态。
基层防汛抗旱体系正面临严峻考验。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六柱村,新打的机井刚刚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题,而转眼间,他们又需要为可能的强降雨做好准备。这种快速的角色转换要求应急管理体系必须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专家建议,应对旱涝急转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警,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做好水库科学调度,同时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教育。特别是在山区、矿区等脆弱区域,更需要提前排查隐患,做好人员转移预案。
抗旱救灾:一场多方协力的攻坚战
面对历史罕见干旱,广西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打响了一场抗旱救灾的全民战役。据统计,广西已累计向旱区供水48.62亿立方米,保障春灌面积1018.69万亩,确保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用水需求。全区各级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超过8200万元。
在这场战役中,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部门抓住每一次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影响面积超15.8万平方公里,增加有效降水约8亿吨。农业部门则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如在都安县推广旱稻种植,相较传统水稻可节水超七成。新媒体平台也成为抗旱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各种"一水多用"小技巧通过短视频等形式迅速普及。
基层抗旱故事令人动容。在武宣县东乡镇合群村,消防队员连续三天为村民送水,解决了400多人的饮水难题,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水上门。广西消防部门统计显示,全区消防队伍已为超过10万名受旱群众送上"及时水"。
马山县则组织了一支400多人的抗旱工作队,调配水泵130台、汽油发电机30多套,奔赴各村屯开展抗旱工作。在田间地头,抽水机的轰鸣声成为这个干旱春天最动人的旋律。
这场抗旱斗争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基层应急装备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抗旱效率。有专家建议探索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共享应急装备"模式,破解基层设备短缺难题。长远来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调配网络,才是应对气候干旱的根本之策。
气候启示:构建更具韧性的未来
广西这场世纪干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干旱与洪涝的"跷跷板"现象可能成为新常态。这要求我们从多个层面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发展模式。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应当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选育抗旱品种。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也需进一步挖潜节水空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构建多元互补的水源保障体系。智慧水利建设也能大幅提升水资源调度
来源:锦鲤祈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