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建华,男,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讲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海淀区兼职教研
周建华,男,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讲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
【正文】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为什么我要谈 “解放心灵”?是因为有很多绳索捆着我们的孩子,比如功利主义、标准主义、训练主义、专制主义、技术主义。为了考试、为了题海、为了分数,导致学生形成了片面的认知、淡漠的情感、逃避的责任、畸形的人格,这些案例不少。
原来我跟人家交流时,人家会说人大附中办得很好,是你们老师好、学生好、校长好,反正我们学不像、学不会。我想,如果我在航天城地区从零开始,能够办出一所新的优质学校,那就能证明人大附中是可以学的。当然这个学它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嫁接。我在办学时要把这些异化现象给消灭掉,也就是说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学校,让学校真正回归育人,让学生真正回归成长。
这里我重点谈一谈对家长的。家长第一个是要有育人之心。好多家长第一个是追求分数,那叫育分之心。实际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说父母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所以你要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要 “以身垂教”。比如说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我讲过一句话,“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让孩子阅读,家长就得阅读,让孩子喜欢看书,家长就要看书。如果推开一个家庭的门去家访,家里摆一张桌子,一圈人在搓麻将,你说这样的环境孩子能学好吗?
第二个,家长要有发现之心,要去发现孩子到底哪方面比较突出。学校一个重要的起始工作也是发现,所以我们在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很少提 “选拔” 这个词,用 “发现” 比较多。为什么?因为我们将来是 “扬长教育”,比的是这个人的长处而不是短处。我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一条叫 “突出个性”,要有突出的长处。这个长处哪儿来?要发现,所以要给孩子多种平台去尝试。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但好多家长把这 3 条做反了。
有了这些思考,所以到我到人航来办学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我想要办的是一个航天人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办学理念新、办学途径优、办学质量高,实际上我们做到了。
办学的要素很多有,大家不需要全部了解,所以我想讲两个方面,一个讲课程,一个讲课堂。
课程怎么配相当于学生营养餐主食、副食、水果、牛奶等等怎么配,课堂相当于做营养餐的加工方式。所以一所优质学校一定有一套优质课程,反过来一套优质课程也能够成就一所优质学校。
我们在课程建设上,有学校的课程结构,有学科的课程体系。用课程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用课程来保证课后服务的质量,在 “双减” 前我们就是这样设计的。人航刚开办,学校周边就冒了不少培训机构,两三个月以后,我发现基本上没了。为什么?因为它招不到学生,因为它想开的那些课程学校都供给了,而且家长不用花钱。
这是我们学校立体的 “三三三” 课程结构。3条棱是3条主线,党的教育方针、学生需求、学科教学,中间那条红线是核心素养。每个层级有3大板块,分3个层级,这3个层级是我们学科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启航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国家课程和校本化的拓展。领航课程面向分层的学生,包括各种选修课。自航课程是打造个性的,包括各种竞赛、大学先修、社团、自招这些课程。
它跟育人目标怎么对应?启航课程服务育人目标的 “全面发展”“高尚品德”,在必修课中实施。领航课程、自行课程服务育人目标的 “突出特长”“创新精神”,在课后服务中实施。我们有精致的安排。
而且我们还特别重视艺术和体育这类课程,因为它是每个人一辈子的课程,一辈子要用。美术的课程体系叫 “我手绘我心”,我们特别重视在低段的孩子,在小学低段一定要让孩子多动手,各位家长也可以注意。为了让学生多动手,我们美术课程改革力度很大,每一年都有主题,小学 6 年有 6 个主题。这是水墨游戏,是在音乐中涂画,孩子们听到一样的音乐旋律,但感受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曲线不一样。这是水面作画,利用水的张力来作画。
在 “双减” 前,我们一年级在刚上学的一两个月,一般上四天半课。星期五中午吃过午饭,学生就给放回家了。那天放学,一个女孩围绕我转了一圈说,你是周校长吗?我说,是啊。她说,我看你像。我说,孩子,我不是像,我就是。她说,校长,我这个星期很不完美。我当时一听,脑袋嗡的一下就炸了,因为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一听学生说不完美,条件反射的是这个孩子心理可能出毛病了。我赶紧蹲下来问她,我说,孩子你怎么了?她说,校长你今天不应该把我们放掉。我说,那应该怎么做啊?她说,你给我们再上两节美术课,两节科学课,那就完美了。你看,我们这种改革孩子们很喜欢。
第二个就是课堂。我算了一笔账,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大概要上 16800节课。一个老师如果一天上两节课,一生大概14000节课,一天上3节课的话,一生大概上20000节课。所以我在学校跟老师们讲:“课比天大”。
我给大家讲两个课堂改革的例子。比如说防疫,我们把市场上的洗手液买过来,因为学校有组织培养的实验室,让孩子们洗手前采集菌落放在组培室培养,然后放一个空白的对照组,洗手后再采集菌落,再去培养。最后呈现的就是大屏幕上两个培养皿。让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就说,老师,这个洗手液没用。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你看还有那么多菌落。老师说,这个结论还不够完善,大家再讨论。后来同学们发现,剩下细菌的颜色、形态、大小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一种菌落,学生就把答案修订为 “这个洗手液对这个菌落没用”。那么学生就来兴趣了,问老师这到底是什么菌落?老师又带着他们研究,是什么呢?是大肠杆菌。所以我们的课跟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说明学的东西能学以致用,学生就有很大的学习热情。
这是我们把古诗词、音乐、舞蹈、班集体建设融合在一块儿,每个班到三年级表演一首古诗词,这个音乐是谷建芬老师写的,所有孩子都上台表演,一个也不能少,包括随班就读的。当时我们转播了这个表演,家长们特别感动。好多家长表示没想到小学教育现在变成这样了,还有家长表示恨不得自己再读一遍这样的小学。
杜威是陶行知先生的博导,他讲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孩子过去的知识,就是在扼杀学生的未来”,这句话对我们家长也是一种警醒。所以学校的追求是什么?我们得用过去的方式和现在的方式,教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而且还要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有未来。
那么未来教育应该怎么样?我们今天站在过去人类创造的未来,我们现在又要迈入我们要去的未来。未来教育从 “五大支柱” 变成 “社会契约”,未来学校从重 “教” 变为重 “育”。我们要让教育真正回归学校,重在育人。未来教师从 “教师” 变成 “学师”,而且未来教师很可能是一个教师配N个AI助手,对学生有大数据的检测诊断,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未来世界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那我们今天的教育能干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确定的核心素养,去应对未来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赢得中华民族的优势。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