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担心的,是在某一天夜里,在一些炫目的光线闪烁后,美国的核弹从天而降,突然落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喀山、基辅。
冷战末期,整个苏联高层都沉浸在一种担忧主义情绪中,因为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正在进行。
他们担心的,是在某一天夜里,在一些炫目的光线闪烁后,美国的核弹从天而降,突然落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喀山、基辅。
苏联保有的强大核武库,似乎已经不再有威胁性,那些“炫目的光线”,即美国的激光炮和量子武器,能提前消灭苏联核导弹。
对此,不甘失败的苏联人开启了新一轮的竞赛,这是继60年代后,美苏之间第二轮竞赛高潮。苏联的武器是激光卫星“极地号”,以及新型核反击系统“边界”。
说起“边界系统”,还有很多其他名字,比如“周长系统”“红温系统”,后人给它起的外号叫“死亡之手”。
在现在的互联网上,“死亡之手”这个名字比“边界系统”传播更广,传说中的“死亡之手”控制着苏联的上万颗核导弹,能掀起一场核战。
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俄罗斯,都从未承认“死亡之手”的存在,但很多高级官员、退役将领、情报人员,都坦诚这个系统至今还在运转。
美国虽多次要求俄罗斯公开这个系统细节,接受国际监督,但都没有下文。
那么,“死亡之手”系统的诞生有什么故事?它的具体运作方式是什么样?如果俄罗斯还在运行这个系统,它现在可能是什么样子?
70年代,美国通过两招化解了苏联对西方的全面进攻。
第一招是中美建交,让美国在丢掉亚洲大陆所有支点后,得到了一个强大的战略支撑。此举基本让美国在亚欧大陆彻底翻盘,让苏联苦心经营的南下战略破产。
第二,是美国拉着西方阵营开始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掀起了计算机技术的热潮。
这场竞赛,历史上称为“芯片冷战”。
美国科技的领先,不仅带来80年代的经济繁荣,也刺激军工的发展,让里根在80年代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彼时的苏联,甚至整个东方,都深知自己在技术上和西方的差距:80年代美国大量普及个人电脑,苹果“麦金塔”卖到全球,而苏联的计算机还要占满一个房间,要几个人负责维护。
所以美国提出一系列太空武器时,苏联认为的确有实现的可能性。
美国构筑的“星球大战”,即战略防御系统,以激光武器、粒子武器、动能武器为核心,能高速打击苏联的战略武器,包括战略轰炸机和洲际导弹。
这些武器随时盘旋在苏联上空,相当于用枪口,24小时瞄准苏联人的脑袋。该系统的目的,是消灭苏联的核反击能力,然后毁灭苏联的大城市,主要是莫斯科。
当然,苏联党政军高层并不想坐以待毙,他们也拿出了反制手段。
苏联拿出一套平行于苏联战略火箭部队和克里姆林宫的“备用反击系统”,在地面上的一切被摧毁后,它还能向美国发起反击。
该项目在80年代初开发,代号“边界”,最早在1985年就开始运行。这种鱼死网破式的复仇,回归了“核威慑”的本质,就是同归于尽。
“边界”诞生时,正好是苏联政治动荡时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改革思潮席卷全国。
外界对戈尔巴乔夫评价不高,但其实他并不“糊涂”。当年,他一边在国内四处“灭火”,一边完善“边界系统”。
该系统虽然现在被传得非常神奇,但早期版本其实很原始——就是一条从地下基地直通克里姆林宫的通讯线。
这条通讯线和苏联主席的“核按钮”不同,不直接受到高层的指挥,他们不“接电话”,只“打电话”。
当联通克里姆林的通讯线多次无法接通时,“边界系统”默认苏联已经被毁灭,将主动对美国、西欧发起核打击。
这个方式听起来复古,但是可靠性很强。因为从沙俄时代以来,克里姆林宫作为整个俄罗斯的心脏和大脑,永远不会停止运转,除非它被毁灭。
现在我们将“边界系统”称为“死亡之手”,是因为美国人戴维.霍夫曼的著作《死亡之手》。2010年,该书在全球发售,这本书罗列了一些冷战时毁灭世界的武器,其中包含“边界系统”。
因为这个系统最接近毁灭人类的力量,所以它的名气最大,成为“死亡之手”的代表。
早期“边界系统”的存在是个机密,苏联内部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整个项目的施工和运转绕开国防部,由格鲁乌和克格勃负责,单独向苏共中央报告。
它核心的计算机、通讯线路、传感器,由苏联境内几个研究所研发,科学家并不知道自己的项目用在何处。
80年代末,“边界系统”基本成型,和早期型号的区别是增加了数十个感应系统,并在苏联东部、西伯利亚、远东修建了多个地下指挥中心。
“边界系统”的第一层启动逻辑,是部署在全国的感应器,接受包括温度、地震波、空气辐射量、风速等数据,分析苏联是否受到了核打击。
苏联的计算机水平不如美国,好在这个计算系统不需要太复杂。
如果一个地方出现极端高温,比如几千度的温度,那肯定是核爆,因为地球表面上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温度。或者多个地方同时发生小规模地震,刮起十几级大风,这也肯定是核弹爆炸的影响,那系统就会准备进行核反击。
不过,这个系统并非完全计算机控制,根据前苏联的军官们回忆,一直有“操作员”24小时守在旁边。
哪怕系统已经判定受到核打击,也需要人类的手来打开开关。所以后世传闻的“死亡之手”,并不是真的交给计算机,还是“人类之手”在控制。
客观来说,任何计算机系统都无法超越人类的许可单独做决定,因为他们很可能产生误判。
计算机基于数据分析给出结果,结果的可靠性,完全取决于数据的可靠性。
可就拿“边界系统”的几个参考数据来说,苏联大地上可能出现“乌龙”。
地球上很难突然出现地震、暴风、高温同时出现的情况,要是有,除了核爆之外,最可能的就是陨石坠落。
巧合的是,苏联广阔的腹地,就是地球陆地陨石坠落最密集的地区,仅次于南极洲。
1908年,俄罗斯发生的“通古斯大爆炸”,是一颗直径60-100米的陨石造成的,释放能量相当于2000颗广岛原子弹,巨大的冲击波横扫2000平方公里土地,风力一度超过17级。
北亚腹地几乎每年都有几次大的陨石坠落,一些陨石威力过大,必然引起“边界系统”的关注,进而产生错误判断。
所以在日常战备里,成熟后的“边界系统”有两道锁。
当检测到类似打击后,系统会进入警戒状态,打开苏联腹地核弹的发射系统。随后值班军人插入发射钥匙,藏在深山的控制中心会给克里姆林发去信息。
如果没有回答,几枚广播导弹从各地起飞,特殊的频段唤醒全苏联的中程、洲际导弹,飞向既定目标。
在这个过程里,第一道锁是值班军人,第二道锁是克里姆林宫,确保这个系统不会因为误判而带来一场核战。
那么在和平时期,苏联政府如何防止“边界系统”被基层运作,绕过政府独自开战呢?
答案是一套每天变化的,电脑生成的复杂密码。
这些密码每天由上级交给地下系统的操作员,他无权打开文件。当天交班时,上一份文件作废,丢入粉碎机,新操作员带着新密码上岗,以此循环。
“边界系统”上线没几年,苏联就解体了,这个系统没有被加盟国瓜分,也无法被瓜分,所以被俄罗斯继承。
可这个“边界系统”后来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长期处在缩水甚至瘫痪状态。
90年代,俄罗斯爆发漫长经济危机,叶利钦为了从西方引进经济支援,不断向西方低头。
俄罗斯开始裁军、裁核武、裁导弹,甚至帮忙给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销毁核武器和战略载具。
这些工作的确换来了西方的贷款和投资,但对于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来说,巨大的家业不是靠别人施舍能维持运转的。
最终,俄罗斯还是陷入长久的萧条,不得不在东西方签订的条约之外,额外废除工业和军事能力。
为了生存,俄罗斯封存了更多的常规武器,还把三分之二的核弹头退出现役,并慢慢拆解报废。
苏联时代有各种核弹头近3万颗,其中大型的洲际导弹核弹头1万多颗,这些武器的保养费用惊人,在俄罗斯建国后的20年大量废弃。
至于“边界系统”,其具体运行情况外界无从得知。但《死亡之手》的作者戴维.霍夫曼采访过一些俄军退役军官,证实了该系统还存在,只是规模变小。
今天的计算机技术,和20世纪末有天壤之别,已经不再需要复杂的探测装置、报警系统,卫星、计算机。
由于武器系统已经实现“共用大脑”,俄罗斯本土任何的风吹草动,都逃不开克里姆林宫的视线,也在“边界系统”的注视下。
“边界系统”的规模变小了,是因为计算机性能更强,不需要太多人维护,也不需要巨大的能源。而且俄罗斯核武库变小,也不需要多个基地协同运作,中部的一个基地就能用内网控制全局。
实际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个末日系统的钥匙还是在领袖和忠于国家,且意识清醒的军人手里,为什么西方人对此如此忌惮呢?
这背后答案,和西方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有关。
在西方文化里,无论是沙俄、苏联还是俄罗斯联邦,这群东欧人都以喜怒无常,不守信义闻名。西方人不信任俄罗斯,所以对俄罗斯的“死亡之手”非常害怕。
其实在任何拥核国家,鱼死网破的反击系统都是存在的,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在冷战时于落基山脉修建地下城,部署了核导弹基地,也是为了防止被“斩首”。
在一些好莱坞电影里,人工智能控制的核武器系统,会突然向人类发起攻击,毁灭世界。《终结者》故事的背景就是“天网”发射核弹,挑起核大战,毁灭了人类。
这个幻想,很容易让人套在“死亡之手”系统身上。
电影中幻想的能独立思考,为自身的存在而消灭人类的电脑,其实直到今天也难以制造。现实中,人类也绝不会把命运摆在砧板上,让电脑系统来宰割。
就以俄罗斯的“边界系统”来说,新技术带来的是更快的反应和更精确的打击,而那把开启战争之门的钥匙,自始至终,都紧紧攥在人类手里。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揭秘末日武器"死亡之手"》,马寿春
2.《"死亡之手"揭秘前苏联的世界末日机器》,尼古拉斯·汤普森,朱涛
来源:星火彪War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