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参加“五四运动”,45岁写下“我的修养要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10:40 2

摘要:今天是“五四运动”106周年。1919年是中华民族觉醒元年。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又有新的觉醒。从年轻人的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重修己身、有教养,简称修养。

文︱关品方

今天是“五四运动”106周年。1919年是中华民族觉醒元年。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又有新的觉醒。从年轻人的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重修己身、有教养,简称修养。

近日看到上世纪一位历史人物写下的“我的修养要则”,引起笔者的共鸣。本文尝试和香港特区的年轻一代分享这些要则,共七点如下。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三、学习和工作合而为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以上《我的修养要则》,是82年前(1943)3月18日,周恩来(45岁)在重庆红岩村撰写的。当天是他的农历生日,同事们要为他庆生。他只简单地过来吃了一碗面,就回到办公桌前㝍下以上的七点修养要则,作为生日箴言。他顺手写来,一字未改,一纸真迹现存放在重庆的周恩来纪念馆。

有很多事例都足以证明,上述七点是周恩来的肺腑之言。当天他一挥而就,喷薄而出,毫不偶然。他21岁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22年来的人生奋斗,总结出以上七条情切意真的《修养要则》。

1939年3月,周恩来为小学生题词:“努力学习,精益求精。”“加紧学习”是修养的基础前提,是第一条。后面6条提及工作、生活、为人等方面,但“加紧学习”是前提。

学习改变了周恩来的人生轨迹。1914年,周恩来(16岁)在南开中学的作文《一生之计在于勤论》,已提到要一生求学,而且要一生勤学。1924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工作时说:“对于世界万事万物和人生各种问题,要想看得透,就要志于学,勤于问,敢于闯”。1939年,周恩来在重庆向中学生作报告,勉励青年们要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他认为青年是学习时代,从课堂中学习,从服务中学习,从师友中学习,学无止境;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具有《好学》的美德。

《要则》第一条指出:“宁精勿杂,宁专勿多。”1943年7月,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时,强调学习“必须从专而精入手。宁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揽许多。宁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浅尝辄止。宁有所舍,才有所取。”他认为通百才不如专一门,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必须有所不学,才能够有所学,有所不能、才能够有所能。

周恩来对待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则》第二条谈工作,有先后之分。在学习与工作之间,学习在先,工作在后。1950年7月,周恩来为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同事题词:“努力学习,做好工作。”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是始终一贯的。

《要则》第三条强调学习与工作要互相结合、互相统一,学以致用。“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创造”,促进工作在实践中的成果。只有与学习相结合的工作,才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工作。学习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不是当书呆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没有新发现和新创造,那么学习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不是和论语的说法完全一致?

《要则》第六条明确提出:“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

1943年4月,周恩来在重庆向中共南方局同事作整风报告:《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他讲述了为何要向群众学习、如何向群众学习:“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足够。领导地位并不能够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所以不与群众隔离、汲取群众经验,十分必要。要与群众接近和联系,要与他们打成一片;倾听群众意见;向群众学习;教育群众、不做群众的尾巴。”

周恩来提出要学习毛泽东的工作作风:“中华民族的谦逊实际、中国农民的朴素勤勉、知识分子的好学深思、革命军人的机动沉着、劳动人民的坚韧顽强”。这是高度精准的概括。

1943年11月,周恩来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连续5天发言,公认是整个会议讲得最仔细、最深刻的发言,把他的修养要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7条指出学习的物质基础是“健全自己的身体”。为了日理万机,必要锻炼身体。没有好的体魄,头6条《要则》都是白说。健康优先,身体第一。

笔者认为《要则》的精髓是:学习是个人修养的前提、基础和灵魂。学而时习之,工作要做好。1958年,周恩来赠言即将下乡务农的侄儿周荣庆:“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布衣暖,菜根香”是“健全自己的身体”的基础和方法;“读书滋味长”是“加紧学习”的途径和乐趣。一个人重于精神上的“读书滋味长”,物质上就会满足于“布衣暖,菜根香”。这种辩证思维和中华传统优良文化完全一致。

1963年7月,周恩来在总结全国经济形势时说:“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中国这句古话很有道理。我们现在要更进一步,要活到老、学到老、改到老。学而后知不足,越学就越感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的东西太少了。”这是“终身学习”,82年前已提出的真知灼见。今天,全世界从事教育工作的学者专家们相信都完全同意、毫无异议。

1972年尼克松访华,全世界都看到了周恩来的风度和魅力。周恩来为了中美首脑会谈取得成功,准备得超级充分,包括大量学习和研究。他对尼克松的个人性格、政治观点、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深入研究,观看了尼克松喜欢的电影,阅读了尼克松的《六次危机》。

第四条提出“要与自己的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原则上坚决的斗争。”这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年轻人一般喜欢批评他人,不懂得自我批评。是不是这样?值得扪心自问。

第五条提出“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周恩来认为“发扬自己的长处”应该“适当地”,而不是“充分地”。这是他的修养特色。因为认识到发扬长处一定要适当、适合、适可。一个人没有长处是庸才;不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是蠢材;只有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才是英才。“适当地”就是“因势利导”。形势狂飙乍起、看到局面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时,一定要“因势利导”。妄图堵塞阻挡不行,定要顺势引导前行。

82年悠忽过去,笔者今天重温这篇“要则”,感到历久弥新,反映“五四运动”新青年精神,对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依然适用。当年的历史背景是,早在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批评了学习理论时脱离实际,尤其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提出要改造学习方法和制度的任务。当时在重庆领导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主要从学风问题出发,研究如何改造学习方法和制度。随着改造学习的运动逐步深入,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延安及外地各重要地点均设立高级学习组。10月,南方局开会决定周恩来任西南学习组组长。1942年2月,中央来电强调掌握思想是关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口号。6月,南方局成立学习委员会,正式开始整风学习,第一阶段是整顿学风,学习的重点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互相配合。

周恩来对整风学习“学什么”和“怎么学”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深化的过程。他在《修养要则》第一条即提出“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的学习方法,正是他对整风学习的概括和总结。

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这是周恩来在整风学习中深入思考和深刻自省的问题。周恩来说:从“五四运动”开始,“我参加革命团体已20多年,经常处在实际工作的情况下,故培养了一些工作能力”,但“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作风”。这正是他在《要则》中认为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周恩来一贯注重工作细节,也注重对大局的思考和把握。他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解剖、要求自己,认为自己存在事务主义的问题。因此,周恩来在《要则》内写上了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这一条。

这种工作方法,有力地指导了南方局的实际工作。例如皖南事变后,重庆的政治环境更加险恶,周恩来一度被中统锁定为头号暗杀目标。在隐蔽状态下南方局如何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呢?周恩来选择了被国民党顽固派忽视而在群众中有极大影响力的文艺运动,作为当时南方局工作的重点,并且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起来。他关心话剧、电影、小说等文艺创作,对学术研究给予具体指导,对出版事业大力扶持。在他的带动下,南方局在文艺界广交朋友,逐渐团结了一支强大的进步文化力量,为冲破国民党的高压政策、在国统区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真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落实,为1945年9月在重庆的国共和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兼顾学习与工作,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将整风运动的学习成果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是周恩来加强修养的一个重点。他提出“学习和工作合一”,主张把学习、锻炼和实践统一起来,并不空洞抽象地谈修养问题。理论学习对个人修养固然重要,“但是一般地说,社会生活的教育作用最为广泛和直接”;还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的相互配合,既注意检讨和整理,也要有所发现和创造。周恩来的“习作合一”在统战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现。国统区政治气压沉重,但在他的领导下,南方局统战工作在夹缝中开展得卓有成效,特别是对民主党派和地方实力派(例如桂系)的工作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周恩来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首先选择从学习入手。1943年春,周恩来在南方局干部学习会上作了《关于1924至1926年我党对国民党的关系》的报告,对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指出“左”倾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危害性。只愿意同进步分子交往,而不愿意到中间分子中去开展工作,特别是怕同对自己有不同意见或反对过自己的人打交道,就是宗派主义的表现。正是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周恩来使南方局的同事们认识到必须善于将统战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够将统战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统战工作,周恩来对时间(抗战期间)、地点(国统区)和条件(整风学习运动)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全面的整合,既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工作方法的创新,真正做到了“习作合一”。

从个人修养到统一战线,从团结盟友到坚决斗争,中国在外交战线取得伟大成绩。在新时代中美激烈抗争、关税战和科技战的关键时刻,重温周恩来的《修养要则》,笔者认识到当前中国的外交战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际上的延伸。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