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以水产养殖为事业,将保护和开发澜沧江土著鱼作为终身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就是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西双版纳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奇,一位被渔民亲切称为澜沧江上“好渔人”的奋斗者。
他以水产养殖为事业,将保护和开发澜沧江土著鱼作为终身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就是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西双版纳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奇,一位被渔民亲切称为澜沧江上“好渔人”的奋斗者。
记者见到王敏奇时,他正在鱼苗池里查看鱼苗的存活情况,他说只有把鱼苗培育好了,减少对澜沧江土著鱼的野外捕捞,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
王敏奇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投身水产行业。2012年,他与父亲携手创建了西双版纳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回忆起创业的酸甜苦辣,王敏奇至今记忆犹新。2013年的一天,他在 市场卖鱼摊无意间发现了许多本土的鱼类正在售卖,在和渔民的攀谈中得知澜沧江的很多土著鱼类品种正在快速减少,当时他就想,能否通过人工驯养实现迁地保护来继续繁育这些濒危物种?但是要保护如此多的鱼类品种,仅靠禁止渔民捕鱼并不够。于是,他只能到菜市场、当地渔民手中高价买回一些土著鱼进行人工驯养和繁育。
说时容易做时难。渔民凌晨两三点去捕鱼,他就得连夜去收鱼,足足熬了3个年头的夜。然而,很多鱼运回公司后就已死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着鱼儿死去,他很是心痛,反复思考后决心提高鱼的运输成活率,于是他将运鱼的水换成池塘的水、山泉水甚至澜沧江水,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后来考虑到可能是因为渔民打捞技术不成熟,使鱼一直处于缺氧状态,加之受到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进而造成死亡。于是他先把鱼桶遮盖住,利用技术手段让鱼群在车上暂养一段时间,等鱼群逐渐适应新的水环境后再运回公司,没想到,这次竟然成功了。
把救护回来的土著鱼养活是第一步,移到池塘后还要考虑喂饵料的问题。于是,他尝试投喂螺、小鱼、小虾等多种饵料。经过不断探索实践,2015年,公司成功繁育出第一种土著鱼——叉尾鲇,实现了土著鱼繁育成功零的突破。
为保护澜沧江渔业资源,自2013年起,公司先后累计投入2800万元,开展 澜沧江土著鱼的救护、收集、驯养、繁育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和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挽救了长丝鱼芒、双孔鱼等4种国家一二级珍稀濒危土著鱼类,并且成功驯养了澜沧江湄公河特有鱼类86种,其中20余种成功实现人工繁殖。同时,公司还保存基因标本568份,获得国家12项生物育种人工繁殖发明专利,为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敏奇说:“我觉得,突破这些技术确实是不容易的,我们实际上也想把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保护好。”
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云博水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扶持600余户养殖户,无偿提供800余万尾鱼苗与技术支持,带动3000余户养殖户户均增收6000元。此外,还积极带动当地就业,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据王敏奇介绍,他们企业里务工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还包括当地的村民,他们都想参与到养殖行业当中,企业会对大家进行一些养殖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安排一定的岗位来学习实践。
如今,鱼苗生产已步入良性循环,王敏奇也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建设了加工厂,计划将优质鱼种和澜沧江土著鱼推向市场,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广,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同时,开发“渔+渔业+旅游”的农文旅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保护濒危鱼类的意义。
王敏奇说:“我们现在开发的这个项目,首先是传播渔文化,传播保护澜沧江湄公河的这些珍稀物种,在保护的同时让大家体验,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些鱼类,知道这些鱼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些物种。”
王敏奇的付出和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不仅获得了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还担任云南省青联委员、西双版纳州青联委员等职务。今年,他还荣获了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这份国家级荣誉的背后,承载着他对澜沧江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念,以及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责任担当。
王敏奇表示,很荣幸获得了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这个荣誉称号,接下来,他将继续深耕澜沧江土著鱼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继续带领团队进行全产业链升级打造,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在保护中促进全州渔业产业的发展。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