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父母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却总觉得“你这样不行,你那样不对”,最后演变成了“我说你才对”的人生大戏。
你是不是也曾看过那种电视剧?
剧情一开始,就是父母在辛辛苦苦为孩子铺路,孩子却一个劲儿抱怨自己“这路没前途,走得累不说,还光有坎儿”。
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父母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却总觉得“你这样不行,你那样不对”,最后演变成了“我说你才对”的人生大戏。
而有些父母聪明得多,他们懂得,“给鱼不如给竿”。
于是,孩子们的成长,便不再是家长为他们盖起的房子,而是他们自己用手打造的城堡,甚至有时候,那座城堡比家长亲手建的更坚固。
你看,父母是不是第一任老师这一点,毫无疑问的。关键是“怎么教”。他们教的东西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孩子的一生,一种养成和习惯。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常年看见父母洗碗不偷懒,自己早上6点准时起床跑步,孩子自然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我也得动起来”,这是无形的教育。
这些小细节,才是塑造孩子内心世界和未来道路的种子。
别小看孩子的“好习惯”,这事儿得从小抓起。
别等着孩子到上了初中,才告诉他“自觉点、认真点”。你知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习惯了某件事,就几乎不再觉得这件事是个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做”的日常。
比如,像是每天早晨固定的时间,起床后帮妈妈倒水、收拾餐具,这些琐碎的小事,看似不起眼,实则构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行为基础”——你让他做这些,背后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就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按时按规矩做事。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我小时候那段“早上起床10分钟争夺战”的艰辛历程。
每次父母说“快起来,吃早餐了”,我就像个刚被从梦中拉出来的肉夹馍——头晕眼花、迷迷糊糊的,但父母不管我怎么赖在床上,总会一次次把闹钟推到我面前:“看!这个时间,早上起床不早,你将来怎么行?”
说真的,那时我真想跟父母说:“你们是不是太早起了,日出日落都不会有好报。”但不得不说,父母坚持让我养成了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如今,早上6点,我的生物钟准时提醒我该起床了。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用得越来越少,但我敢打赌,如果你站在一堆90后孩子前面,问他们“你知道弗朗西斯·培根吗?”
十有八九,他们会想:“这个...是吃的么?”你看,现代教育给了孩子们无限的选择,尤其是电子产品的诱惑——手机成了孩子们的“第二心脏”,游戏、短视频,比“书本”更好玩。
而父母呢,最常做的就是在背后嘀咕:“孩子怎么又看手机了,书都不读,差点打破了教育法则。”
“打破教育法则”,其实不算啥大事,因为每个父母都能找到让孩子读书的“奇招”——比如限时刷手机,让孩子觉得“嗯,这个游戏玩得太痛快,不如看会儿书来发泄一下”。
对,有些家长真的很有创意,给孩子设立了阅读奖励制度:“你看书读够一小时,就能玩半小时游戏。”
不管怎样,孩子最终会意识到,书籍不仅能“对抗”手机,还能让他在某些考试中横扫千军,真是两全其美。
班上那个总是能一口气背完课文的同学,你觉得他从来没遇到过学习的困难吗?错!他的成功秘诀是:把目标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实现。
就像是用叉子吃蛋糕,别想着一口吃掉,逐块切开来吃,吃起来才过瘾。
设定小目标的好处是,孩子会因为达成每一个小目标,收获内心的喜悦,激励自己去追求下一个目标。这种成就感,最终成为了他们应对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记得我小时候,我妈就爱给我“打小算盘”。比如:期末考前,妈说:“如果你能考个A,我就带你去吃最喜欢的汉堡。”我一开始以为她在和我开玩笑,结果期末成绩一出来,我真成了汉堡的主人。
那次经历,至今都铭刻在我心里。
现在回想,妈的办法就像是“吃不完的饭永远看不完的剧”,一块一块吃,每一口都特别有满足感。
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但这并不是“天生的责任”,更是一次次无声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出的六大建议其实就像一颗颗种子,不是急功近利的期望能立马长成参天大树,而是默默无闻地播下,滋养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从培养习惯,到鼓励多读书,再到帮助孩子设立阶段性目标,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蕴藏的却是无比深远的教育哲理。
如果你是父母,或许可以试试停一停、想一想,不再把教育看作一场“按部就班”的任务,而是更像一场适时适度的调整和引导。
而如果你是孩子,也许可以偶尔从父母那些看似“唠叨”的话语中,听出其中的真意:“别急,慢慢来,成功也是从小目标积累出来的。”
来源:湖北台育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