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济总量却几乎原地踏步了30年,既不萎缩也不增长?为什么日本人在所谓的"失去的30年"里,生活水平却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在某些方面还有提升?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济总量却几乎原地踏步了30年,既不萎缩也不增长?为什么日本人在所谓的"失去的30年"里,生活水平却没有明显下降,反而在某些方面还有提升?
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日本资产以日元计价竟能在这30年间保值甚至增值,跑赢了全球平均通胀?这简直就像魔术师把一只兔子变成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兔子——看似没变,实际上却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转换!
让我们先回到1991年,那一年的日本还沉浸在"日本第一"的狂欢中。东京银座的地价高到什么程度?有个段子说,如果把东京皇宫的土地卖掉,钱够买下整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虽然这是夸张说法,但当时日本确实疯狂到了极点——1990年,日本全国土地总价值相当于美国的四倍,而日本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4%!
然后,泡沫破了。
从1991年开始,日本房价开始一路下跌,到2010年已经回到了1983年的水平,跌幅高达70%。很多买了房的日本人发现自己不仅成了"房奴",更悲催的是他们成了"负资产族"——房子卖了也还不清贷款。想想挺可怕的,这就像你花800万买了套北京的房子,结果十年后只值240万,但你的贷款余额却还有400万。
更恐怖的是,日本股市同样暴跌。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12月的38,957点跌到2003年的7,607点,蒸发了超过80%的市值。一夜之间,很多日本人的财富灰飞烟灭。
按照常理,这种双重打击应该会让日本经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神奇的是,日本GDP在随后的30年里基本保持在4.5-5.5万亿美元的区间内波动。这可谓是经济学上的超级迷惑行为——明明资产价格大跌,经济怎么就不跌了呢?
我们现在来揭开这个经济谜团的真相。
首先,日本做了一件特别聪明的事——让资本与产业一起"出海"。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尤其是向东南亚和中国。索尼、松下、丰田等日本制造业巨头纷纷在海外建厂,同时日本金融资本也大举进入国际市场。这一举措看似是将就业机会"送"给了其他国家,但实际上是日本的一招先手棋。
数据显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1980年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2,417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而这些海外投资每年为日本带来惊人的回报——2023年,日本海外资产净收益高达3,714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的7.4%。
这笔钱干嘛用了?一部分回流到日本国内,用来维持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一部分继续在海外投资,形成滚雪球效应;还有一部分用于支持日本国内的战略产业发展,如半导体、机器人和高端制造业。
其次,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种"管住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这听起来很复杂,但简单说就是: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日本央行都确保国债收益率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2016年以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控制在0-0.5%之间。这种做法让日元汇率相对稳定,也使日本成为国际资金避险的重要目的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就业。
日本企业文化中有"终身雇佣"的传统,即使在经济低迷期,企业也尽量不裁员。政府也通过各种补贴政策支持企业保留员工。结果是,即使在"失去的30年"中,日本的失业率也基本维持在2-5%的低水平。对比之下,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失业率一度高达10%。
有工作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消费,消费又支撑了经济。这样一来,即使资产价格下跌,日本的实体经济也没有崩溃。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中国和90年代初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房地产领域存在泡沫风险。虽然中国房价近期有所回调,但与居民收入相比,房价收入比在一线城市仍然高达40-50倍,远超国际警戒线。一个简单的例子:北京普通白领月薪1.5万,但一平米的房价却要10万左右,买套100平米的房子需要工作55年不吃不喝。
其次,人口结构开始恶化。2022年,中国总人口开始下降,总和生育率降至约1.0-1.1左右,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比中国早了约30年,但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可能更快。预计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0%以上。
第三,债务水平攀升。目前中国社会总负债率(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占GDP的比例已超过280%,相较于2008年的约140%翻了一倍。这个数字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日本泡沫破裂前的水平。
这些相似之处不禁让人担忧: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陷入长期停滞?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能否学习日本的经验,甚至做得更好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加速产业与资本"走出去"。
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海外收益来源。中国近年来也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国际化,但整体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海外投资回报率仍有提升空间。
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为2.9万亿美元,看起来很多,但由于投资效率问题,实际回报有限。提高这些海外投资的质量和回报率,将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产业空心化。
日本虽然让制造业大量转移到海外,但保留了半导体、精密仪器、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产业。中国同样需要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竞争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于GDP整体增速,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第三,推动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日本在"失去的30年"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改革不彻底,大量"僵尸企业"占用资源。中国需要更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领域。
最近几年,中国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评比中排名已经从2014年的第96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31位,但与世界顶级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日本"失去的30年"真的是"失去"了吗?
如果从GDP总量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从生活质量看,答案就复杂了。在这30年里,日本城市变得更整洁,环境更优美,公共服务更完善,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79岁提高到2022年的85岁,位居世界第一。
也许,"慢增长"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增长的质量和分配的公平性。
对中国来说,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需要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增长。这意味着更注重创新、环保和社会公平,而不仅仅是GDP数字。
当然,中国与日本有很大不同。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内需潜力巨大,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这些都是中国相对于日本的优势。
但无论如何,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特别是如何在资产价格调整的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保持经济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来源:科普启示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