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谋生,谋爱,在意每个人的感受,却连一次心疼自己的机会都没留给自己。
如果生活一定要取悦一个人,我想你最应该取悦的是自己。
——“言论”,《读者》(校园版)2021年第17期
作家雪小禅曾说:“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
年轻时,我们都在努力向外求:
谋生,谋爱,在意每个人的感受,却连一次心疼自己的机会都没留给自己。
前半生,我们总在为别人而活,后半生,我们也应该为自己而活。
人到中年,爱自己的3个表现,中了2个,说明你过得很好。
变味的感情,不再纠缠
网上有人说:
“许多伤害都是一次性的,因为有了你的允许,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刀一刀地割在你的心口上,然而回过头,你才发现紧紧握着那把刀不放的人,竟是你自己。”
在友情中,两个原本命运相同的人,一旦有了巨大的反差,不论曾经有多么深厚的情谊,往往还是会背道而驰。
你越是纠缠,就越会让自己深受折磨;反之,你若是放下这段情谊,便能获得心灵的解脱。
美国作家哈珀·李和杜鲁门·卡波特,曾是一对志趣相投的挚友。
两个人都对文学有好感,时常在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创作灵感。
经过几年的打磨,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完成并得以出版。
一开始,卡波特特别热情地帮他宣传作品。
可随着这本书在全球广受好评,名声大噪后,这让卡波特的心里有了落差感,并心生不满:
他先是不再跟哈珀·李见面,后来又四处散播谣言,甚至对外宣称《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他的作品。
再经过媒体的加工渲染,哈珀·李受到了不少读者的质疑和攻击。
面对挚友的背叛和无端的指责,哈珀·李很伤心,本想回击,但转念一想,这段情谊已经变了味,不如彻底放手。
于是,哈珀·李没有给媒体和读者做任何解释,而是回到老家,过起了半隐居的日子,继续构思和创作自己的作品。
多年后谈到这段经历,哈珀·李说道:“纠缠只会消耗完我对挚友的全部好感,变得两败俱伤。与其这样,不如路归路,桥归桥。”
尼采曾在《善恶的彼岸》中说过一句话: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与烂掉的关系过多纠缠,只会让自身陷入无尽的深渊。
对于他们造成的伤害,最好的反击方式不是对抗,而是认栽。
不去追究,不是懦弱,而是让自己跳出过往的恩怨纠葛,决然割舍一段毫不值得的关系。
人生很贵,不与烂人纠缠,才是一个中年人的顶级智慧。
少了无用的消耗,你可以去做任何你认为值得的事,比如自我提升、陪伴家人等,都是对生命最真挚的回报。
过去的往事,不再执着
常听人说:“执于一念,便会受困于一念。”
有些时候,你之所以感到不快乐,不是因为失去了什么,而是过于执拗于往事,难以释怀。
可为了已经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只会让自己再度伤怀。
你只有往前走,才能找到生活中隐藏的乐趣。
卡耐基曾讲过朋友的一段往事。
朋友名叫伊丽莎白,她有个相依为命的侄子刚刚在战争中牺牲了。
那段时间,伊丽莎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只要想到和他在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光,就会悲伤到号啕大哭,工作也总是心不在焉。
为了不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转,她决定请辞,准备了却残生。
然而她在收拾办公桌上的东西时,有封信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她母亲去世时,侄子安慰她的话:
我们都会思念祖母,特别是您,虽然这样的日子很难熬,但我相信您肯定能挺过去的。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教给我的那些人生哲理,笑对人生,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坦然面对,勇敢接受现实。
那一刻,伊丽莎白的内心仿佛照进来一束光,她这才发觉,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愚蠢。
于是,她决定收起那些令自己感到伤心的往事,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
就算下班她也不闲着,而是去参加成人教育课程,结识新朋友,寻找新乐趣。
慢慢地,伊丽莎白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往事,而是每天都能以愉悦的心情过好当下。
她说,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最终与生命达成了和解,这是她以前从未想到的。
《了凡四训》中有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人生注定要学会及时放下一些东西,背负太多,只会成为一种束缚。
往事如烟,当你能够看淡一切,所有的意难平都将释然。
我们的生命,都是活在当下的。
空闲时,睡个懒觉,给自己做一顿美味的餐食,或是出去旅旅游,跟朋友聚个餐。
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刻,尽情享受生活的每一份美好。就算这些美好终将逝去,你也用心经营过,便无愧于自己与岁月。
别人的看法,不再在意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刻板印象”。
世俗的眼光、外界的评论,无一不是内心的包袱。
到了一定年龄,洗尽铅华,你会发现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凡事忠于自己真实的内心。
苏童曾在散文《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中,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一次签售活动中,有个读者突然板着脸对他说:
“你不该随便出来给人签名,我是你的读者,但是见到你我很失望。”
说完,便拍拍屁股走人了,只留下一脸茫然的苏童。
他始终想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对此事耿耿于怀。
他觉得自己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才会令读者感到失望。
但苏童几经思考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不在自己身上。
自那以后,他变得愈加豁达乐观,很少再为别人的意见而劳神费心。
他还曾在书中这样写道:大家讨厌你是不幸的,但是按照别人的期待呼吸、吃饭、打哈欠是没必要的。
苏童的故事,也验证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避免人际烦恼的有效办法,就是分清别人的事与自己的事。
我们生来,就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意愿。
若是把这些意愿当成自己前行的方向,必然会活得筋疲力尽。
因此,别人的期待和谴责,听听就好,不必过于在意。
就像一句话所说:
“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的路。”
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的行动,而不是别人的嘴。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我们完全可以按自己喜欢的节奏生活,没必要活成别人眼中的“他”。
马克思曾说: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人生短暂,容颜易老。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请一定记住,多爱自己一点。
人生没有彩排,这一生更是无法重来,接下来的日子,请千万珍惜。
你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与这世间的美好环环相扣。
愿我们的下半生能过得自在,活得惬意。
来源:活力源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