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天,曹丕将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召入宫中,任命为托孤大臣,让他们辅佐儿子曹叡。
226年6月28日,只当了七年皇帝的曹丕,突然病重了,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开始托付后事。
当天,曹丕将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召入宫中,任命为托孤大臣,让他们辅佐儿子曹叡。
曹丕的这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四位辅政大臣当中,两人是宗室成员,是自己人;两人是有能力和名望的外臣,尤其是司马懿,可堪大用。
曹丕认为,只要这四个人尽心辅佐曹叡,他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曹叡一定能帮他完成。
第二天,曹丕就撒手人寰了,曹叡在洛阳继位为帝,是为魏明帝。
临终前,曹丕曾对曹叡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
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辅政大臣明明是四个人,曹丕为何说三个人不用怀疑,那需要怀疑的那个人是谁呢?
曹叡认为这个人应该是司马懿,毕竟司马懿之前一直不肯入仕曹氏,祖父曹操在世时,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也一直心存忌惮。
更何况,司马懿的谋略实在太厉害,纵观整个曹魏,就没哪个大臣比得上。
除了司马懿之外,曹叡对其他三人,其实也存在忌惮心理,毕竟他都22岁了,已经成年,曹丕却还给他安排辅政大臣,限制他的权力,他当然很不爽。
所以,曹叡从继位开始,就在想办法夺回权力,从而大权独揽,大展拳脚。
后来,曹叡确实做到了,而且他的办法非常厉害,他展示出来的权谋和手段之厉害,如果曹操还活着,都要直呼内行。
01在没当皇帝之前,曹叡作为天生帝王的潜质,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我们都知道,曹叡的母亲是甄宓,原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邺城之战后被曹丕所得,一直比较受宠。
但是,在曹丕争夺魏王世子的时候,一个女人出现了,她便是郭女王。
郭女王年纪大,长得也不如甄宓貌美,但她有一点很厉害,那就是善意谋划,给曹丕出了很多很好的主意,为曹丕夺得世子之位立功劳。
因为这件事,郭女王得到了曹丕的宠爱,甄宓则被冷落。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之后,便打算立郭女王为皇后,但群臣都反对,他便立郭女王为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至于甄宓,则被他送到邺城居住。
为了登上皇后宝座,郭女王不断向曹丕进谗言,说甄宓的坏话,导致甄宓被曹丕赐死,死后还被“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十分凄惨。
原本,曹叡很受曹丕喜爱,被封为平原王,当做太子来培养,但随着甄宓的去世,他因为说了几句怨恨父亲的话,就被贬为平原侯,曹丕甚至开始考虑让另一个儿子京兆王曹礼当太子。
这个时候,形势对曹叡可以说很不利,他痛定思痛,认为自己想要复仇,首先得当上太子,日后继位为帝,掌握了最高权力,就能想干啥就干啥了。
于是,曹叡开始刻意改变自己,他让一些品行正直且有能力的人担任侯府官员,让他们教自己读书和处理事务,匡正自己的过错,平时没事就跟朝中大臣讨论学问和国家大事,时不时还提点独到的见解。
当时,有个叫做卫臻的大臣,他是曹丕的重臣,被曹丕派去监督曹叡,曹叡跟他关系很好,让卫臻认为他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好青年。
每次曹丕向卫臻询问曹叡的情况,他都说曹叡明事理而有德行,处理政务时从不出错,其他的事则闭口不谈。
久而久之,曹丕就改变了对曹叡的看法,加之他认为自己有愧于儿子,便决定给曹叡一个机会。
有一次,曹丕兴致很好,便带着曹叡去打猎,发现了母子二鹿,他一箭就射杀了母鹿,又让曹叡射杀小鹿,曹叡却哭着对他说:
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曹丕听了这话,内心的愧疚感油然而生,认为曹叡极重孝道,是个好孩子,便有了立其为太子的想法,不久就恢复了曹叡的平原王爵位。
222年,郭女王被立为皇后,因其无子,群臣都很反对。
曹丕为了稳固郭女王的地位,决定将曹叡过继给其为子,如此一来,郭女王就有儿子了,谁还敢说闲话?
曹叡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很纠结,因为他一直将郭女王视为仇人,现在却要认仇人为母,这对他来说太残忍。
不过,曹叡转念一想,如果能认郭女王为母,那么自己作为嫡子的地位将更稳固,还可以借助郭女王的地位,帮自己夺取太子之位。
于是,曹叡便认了郭女王当母亲,而且对郭女王很孝顺,每天早晚都要去请安,询问郭女王的生活起居,郭女王见曹叡不记恨自己,反而殷勤侍奉,就感到很高兴,便把曹叡当亲儿子看待。
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后不获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长御问起居,郭后亦自以无子,遂加慈爱。
曹丕看到母慈子孝,终于放心了,便下定决心将曹叡立为继承人,又是给曹叡找老师,又是选择世家大族之女给曹叡当王妃,以稳固曹叡的地位。
最终,226年曹丕去世后,曹叡顺利继承皇位,成为曹魏第二位皇帝。
这是曹叡人生的第一次施展谋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代权谋帝王就此诞生。
02曹叡继位的时候,情况其实并不太好,主要还是因为他没什么根基,大家都不了解他,自然对他不那么服气。
这一点跟曹丕不同,曹操还在世时,他身边就有一大帮辅佐者,比如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等人,这些人帮他夺嫡,后来又成为他执政的班底。
曹叡身边却没有这样的班底,所以他必须靠自己,如何才能制服各方势力,稳固自身权威,是他的当务之急。
当时的曹魏,主要存在三股势力,即以曹休、曹真为首的曹魏宗室势力,以司马懿为首的河北士族,还有以及以陈群为首的颖川士族,曹丕托孤的安排,其实就是在平衡各方势力。
对于曹叡而言,他勉强能够信任的是人,只有曹魏宗室势力,毕竟都是亲人,总比外人靠谱。
不过,曹叡很快就发现,曹休、曹真几乎把持了军权,此二人一人都督扬州,一人都督雍凉,掌握了国家大部分军队,他根本指挥不动。
曹叡认为,必须想办法解决。
很快,机会就来了,东吴趁曹魏政权交替之际,派遣大军向曹魏全线发发起进攻,他便派遣曹休和司马懿出征,很快就击败了东吴大军。
趁着大胜,曹叡开始进行人事调整,他任命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把军权掌握在曹氏宗亲手上;任命司马懿为骠骑将军,作为曹休、曹真的牵制;任命陈群为司空、录尚书事,他不掌军权,却位在中枢,可安抚颖川士族。
按理说,曹休和曹真本应该待在京城,统筹全国军事,但曹叡却借口战事多,让曹休和曹真到吴蜀边界坐镇,如此一来,二人就远离了中枢,对中央决策的干扰自然减少了。
那么,司马懿该怎么安排?
与曹休、曹真相比,司马懿能力更强,也更危险,且他党羽众多,势力庞大,更不好控制。
对此,曹叡也是有谋划的,他趁着孟达叛乱,任命司马懿为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这样司马懿也被支走了。
当然了,司马懿也由此掌握了军权,威胁依然存在,该怎么办?
早在曹丕在世时,对司马懿的任用就很谨慎,他很重视司马懿的谋划和建议,却始终不给司马懿军权,宁愿自己御驾亲征,也不让司马懿代劳。
曹叡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给司马懿军权,其实有他自己的考虑。
首先,有能力与诸葛亮斡旋的曹魏大臣,除了司马懿,别人都不行,曹叡必须用他,这是曹魏在军事上的客观需求;
其次,司马懿虽然掌握了军权,但失去了中枢决策权,且司马懿一大家子都在后方,曹叡又借着“浮华案”打压了司马师,这样司马懿投鼠忌器,只能给他拼命打工。
司马懿被调走后,四大辅臣中掌军权的三人都不在京城,使得曹叡的皇权得到加强,唯一留在京城的陈群人畜无害,他很轻松就可以拿捏。
这当然不是曹叡的最终目的了,他想要的实是独揽大权。
曹魏大将其实很多,但曹叡却将曹休、曹真和司马懿往死里用,结果在频繁的战事当中,终于发生了意外,曹休在接应假装投降的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时中了吴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郁郁而终,接任的曹真也因此太过操劳而生病致死。
随着此二人的去世,曹叡顺势收回权力,并让亲信之人接管军队。
司马懿虽然还活着,但过得也不安生,一直在外征战,先是都督荆、豫,之后关陇抗蜀,诸葛亮去世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出征辽东,一直到曹叡去世时,他才赶回京城见了一面。
也就是说,司马懿对朝政的影响力其实很有限,所有政令都由曹叡一人决断,由此独掌大权,生杀予夺,无人敢反对。
03在搞定了四大辅臣之后,曹叡的皇权得到加强,但那些老臣当中,有不少人对他不服气。
但是,这难不倒曹叡,比爷爷曹操还腹黑的他,稍微施展一下权谋,就轻松拿捏那帮老臣。
我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曹叡来到尚书台,尚书令陈矫见皇帝来了,就亲自去迎接,还问曹叡此行有何目的,曹叡便说,自己打算查看一下文书,他却说,这些文书是我的职责所在,陛下不应该轻易查阅,要是我做得不到位,陛下可以罢黜我,您还是回去吧!
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
这要是换了曹操,当场就把陈矫给拉出去砍头了,曹叡其实也很生气,知道陈娇看不起自己,故意恶心自己,就感到很生气。
但是,曹叡却没有责怪陈娇,还道歉说是自己草率了,文书应该由尚书台处理后自己再看。
当时,侍中刘晔很得曹叡宠信,他得知这事后,就说陈矫专权,其罪可诛,陈矫听到风声后感到很害怕,他的儿子却告诉他说,他是秉公办事,皇帝一向贤明,肯定不会处罚他,他只需要入宫道歉即可。
第二天,陈娇入宫谢罪,曹叡果然没有怪罪他,还赏赐了一些财物来安抚他,但同时对他说,刘晔构陷您,朕不会听他的。
这下子,陈娇才知道是刘晔陷害自己,因此对刘晔恨之入骨,对曹叡则感激涕零,自此之后对曹叡忠心耿耿,他还曾提醒曹叡,说司马懿可以用,但不可以托付。
由于种种原因,曹叡临死前选择托孤司马懿,结果为曹氏江山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当然是后话。
曹叡轻飘飘一句话,就离间了朝中两位重臣,断绝了两人串联、结党的可能,加强了自身权威。
在曹叡的权谋之下,一帮大臣被他治得服服帖帖,没人敢蔑视他的皇帝权威,他得以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人物。
曹叡还在制度上进行了改革,比如他加强中书令的权势,由亲信之人担任,让中书省成为政令发布的最高机构。
但是,曹叡并不完全依赖中书省,他还经常使用密诏,使诏令不通过任何机构,由他派遣专人送出,让他得以直接与边郡将领沟通。
还有前文提到的“浮华案”,其实也是曹叡实施的一个加强自身权威的手段。
在当时的曹魏,有一群功臣、贵族子弟,他们没什么本事,却喜欢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其实啥也不是,却被百姓认为是针砭时弊,因为负有盛名。
曹叡这个人比较务实,不喜欢浮夸的东西,所以对这些人很反感,他曾下诏罢浮华之风,这些人却仗着自己有后台,竟然不予理会。
曹叡便决定上点手段了,他让三朝老臣董昭上述批评浮华之风,董昭资历老、功劳大,在朝堂很有威望,说话也很有分量,曹叡便借机罢免或贬黜那些浮华交游分子,比如何晏、夏侯玄、司马师等人,使得这些人在他执政时期无所作为。
曹叡这么做其实一箭双雕,既肃清了社会不正风气,又震慑了那些世家大族,从而加强了自身权威,为自己诏令的颁行减少了阻力。
不过,曹叡去世之后,作为浮华分子的曹爽执政,浮华之风再起,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并得到大范围传播,给两晋的政治格局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04曹叡平时为人随和,一副仁君模样,却擅长使用权谋,有时候手段也很强硬,杀伐果断。
据《魏略》等书记载,为了给母亲甄宓报仇,曹叡竟然逼死了郭女王,这件事发生在235年,也就是他继位后第十年,甄宓去世后14年。
之所以拖这么久,只因时机不成熟,他必须隐忍。
曹叡刚继位之时,皇权并不稳固,加之曹魏以孝治天下,所以他不能把郭女王怎么样,还必须把郭女王封为太后。
后来,曹叡逐步掌握了皇权,成为了真正的天子,他这才开始谋划除掉郭女王,为此他进行了大量铺垫,比如善待郭女王,大封郭女王的兄弟侄子,从而营造自己仁孝的人设。
等到时机差不多了,曹叡便开始变脸,经常质问郭女王为何害死母亲,郭女王试图狡辩,说曹叡应该问他的父亲曹丕,曹叡不依不饶,郭女王无奈之下只得选择自杀。
等到郭女王死后,曹叡便对外宣布太后是得病死的,她还故作姿态,再次对郭氏一族大肆封赏。
如此一来,众人皆以为曹叡仁孝,但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还是被人知道了,被裴松之记载在史书中。
同样遭遇毒手的,还有曹叡的第一任妻子毛皇后。
当初,曹丕亲自做主,将河内毛氏嫁给曹叡,曹叡非常喜欢毛氏,继位后将毛氏立为皇后。
后来,曹叡喜欢上了郭夫人,郭夫人是凉州大族西平郭氏之女,长得美貌无比,他便对毛皇后越发冷淡。
有一次,曹叡带着才人以上嫔妃游园,郭夫人对他说,应该把毛皇后也请来,他不同意,还让郭夫人不要把这事告诉毛皇后。
第二天,曹叡与毛皇后见面了,毛皇后质问他说,你昨天玩得开心吗?
曹叡脸色大变,就很不高兴,误以为是左右通风报信,便杀死了几十个人。
曹叡还觉得不解气,认为毛皇后故意让自己难看,一怒之下竟然派人将毛皇后赐死!
堂堂一国之皇后,说杀掉就杀掉,可见曹叡之心狠手辣,而事后没人敢说什么,也印证了他确实大权在握。
两年后,曹叡又力主将无子的郭夫人封为皇后,依然没人敢说三道四。
05曹叡虽然擅长使用权谋手段,而且比较腹黑,如果他自己没有执政能力,那也是不行的。
在曹魏所有皇帝当中,曹叡的综合能力,应该只在曹操之下,比曹丕是要强的。
在军事上,曹叡之所以敢把军权交给曹真、曹休和司马懿这个几个人,还在于他自身军事能力足够强,他对天下大势的判断精准,对蜀汉和东吴的优劣势了然于心,他居中指挥,从容调度,做出的决策往往符合实际。
曹叡还能知人信人,比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选择坚壁不出,当他得知司马懿的真实意图之后,选择予以支持,最终拖死了诸葛亮,蜀军被迫撤退。
曹叡还颇具胆识,敢于只身犯险,比如诸葛亮进犯曹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叛,形势岌岌可危,曹叡却从容不迫,一面下令出兵抵挡,一面亲自奔赴长安坐镇,一举稳定军心,魏军最终击败蜀军,收复三郡。
曹叡还敢于使用非常手段解决问题,比如233年鲜卑族首领步度根和轲比能反叛魏国,杀了不少魏军将士,后来步度根打算投降魏国,轲比能却杀了他。
鉴于轲比能有联合蜀国威胁魏国的风险,曹叡当机立断,派人刺杀了轲比能。
总之,曹叡在位的十几年时间里,在军事上的成绩比较突出,极少出现失误,且他能通过自身军事经验制约将领,比如司马懿,就很难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
除了军事之外,曹叡的内政能力也很强,他改革官制,制定律法,崇尚儒学,鼓励教育,使魏国的风气为之一新,魏国逐渐走向强盛。
当然了,曹叡纵有千虑,却有一失,他去世前让司马懿和曹爽当托孤大臣,他想到了权力制衡,却没想到司马懿的野心之大。
这其实不怪曹叡,毕竟他在位的时候,将司马懿制得服服帖帖,看不出任何异常,并且他选择司马懿也是无奈之举,一是为了制衡宗室,二是曹芳年幼,需要这么一个有经验的人辅佐。
曹叡料想,只要曹爽在,司马懿不至于生事,但司马懿的隐忍却是他没想到的,也是所有人没想到的,结果曹魏就悲剧了。
抛开这一点,以及曹叡在位后期的荒淫无度,他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一位富有权谋手段的天生帝王。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