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条在我的博客贴出后几天就有十几万点击,超出我的预期;同时收获若干谩骂,这倒在意料之中。在极度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一个国家里,只允许无条件地相信科学。此种“约束”并非只来自官方,底层的科学主义者自愿加入警察行列,冒充科学卫道士。
▲ 刘华杰,田松摄影
作者 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导读
此条在我的博客贴出后几天就有十几万点击,超出我的预期;同时收获若干谩骂,这倒在意料之中。在极度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一个国家里,只允许无条件地相信科学。此种“约束”并非只来自官方,底层的科学主义者自愿加入警察行列,冒充科学卫道士。
春节期间,科学家证实了引力波存在的消息迅速传遍各种媒体,仿佛大家都非常热爱物理学。
LIGO的数据意味着什么?老爱(Albert Einstein)的预言又一次被证实了吗?
当年爱丁顿的观测据说完美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但科学史家事后的分析表明并非如此。当时人们(科学家、媒体、百姓)太希望那是真的了,那次日食观测结果误差被大大低估(涉及温差、底版质量、数据的取舍等),因而不能算“证明”。一个问题立即浮出:媒介和大众凭什么相信科学家的新闻发布?为什么更相信这次而不是那一次?(科学家上世纪60年代就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注意那可不是一般的“民科”宣布的。)圈外人士有办法“理性”地判别“事实”吗?坦率地说,不容易或者几乎不可能。那么圈内人士能吗?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学者柯林斯(Harry Collins)为此研究了引力波检测科学共同体十余年(在NFS的长期资助下),出版过近900页的引力波探测社会史著作Gravity's Shadow: The Search for Gravitational Waves。结论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引力波?这事别问SSK学者和科学哲学家,而应当问科学家。说到底涉及科学信念问题,信则有不信则无!2016年2月中国春节期间,科学家和媒体这一回的宣布又如何呢?其实与以前没有本质不同。
据报导,物理学家探测到(实际上是推测到)由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一个时间极短的引力波信号,持续不到1秒。此信号经13亿光年的漫长旅行,于2015年9月14日到达地球,恰好被刚改造升级的LIGO的两个探测器以7毫秒的时间差先后捕捉到。讲得非常生动,好像就在叙述自家后院梨树上一片树叶落到了地上。问题是,谁是说明项谁是被说明项?LIGO的数据证实了两个黑洞相撞还是黑洞的相撞证明了引力波?其实是互证的解释学循环。此检验可重复吗?不可以,没听说那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吗,现在原“标本”已经不在了,只好等下一个事件。
一个多月前就有人放出风来(用的词是rumour),老爱100年前的预言最近将被最终证实。这样便皆大欢喜,对谁都有个交待(对科神老爱,对资助方,对媒体的无限期盼)。再往前追溯,去年秋天就有人试探性地宣布过结果,《自然》杂志2015.9.30的文章Has giant LIGO experiment seen gravitational waves?就提到那则rumour。文章也提到团队当时正准备分析数据,着手写一篇论文,并将vote to decide whether to announce it. 但是如何排除false signal?如何进行双盲检验?该文章在此关键处特别提到一个人,即前面说到的社会学家Harry Collins。科学前沿为何要社会学家掺合其中?其实,如今的大科学本来就是科学与社会的“分形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仅仅涉及到经费、职称评定等所谓“外在”(严格讲不是外在,而是内在)诸事项,实验设计,数据的获得、重复、认可,论文的撰写、发表等都是与社会过程不可分离的自然科学过程。结论是:我们不知道科学家做对了而是做错了,不知道他们是否诚实。摆在面前的是,相信或者不相信。当然有程度不同的区分。在大科学时代,我们获得的相当多知识,都基于我们相信科学家,而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理解了并检验过了他们的结果。公众根本没法检验,科学家的检验也会面临《发现秩序》一书中讲到的效应。那么怎样做才是理性的听众、合格的听众?这涉及你如何理解“理性”。另外,LIGO的实验设计有重大创新吗?没有。迈克尔逊-莫雷干涉实验是上世纪或者上上世纪的玩艺,只不过现在精度高了,花钱更多了。
▲ 刘华杰
社会科学中有“自我实验预言”一说,自然科学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用理论和技术伪装得更精致一些,常人看不出来。科学哲学中不是讲证伪吗?没错,但严格证伪一个伟大的理论是非常难的,特别是需要时间。数据和信念都起作用。科学和社会都需要秩序,爱因斯坦100年前给出了一幅令人动心的大理论,此理论描绘了科学家需要的特别秩序。爱丁顿的观测以及今日的LIGO实验结果被迅速接受、传播,都符合对这一秩序的渴望。
▲ 夏威夷落日,刘华杰摄
有人会说了,你在说风凉话,对LIGO的结果你相信不相信吧?其实我信不信完全不重要。姑妄听之,权当CCTV春节晚会的一则补料吧。那么,你反科学并终将为此付出代价!怎么会呢?科学如果强大,根本不在乎我反不反;科学如果脆弱到怕某个人反,那是另一回事了。科学的有趣性之一就在于,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你可以两方面下注。
来源:牛腩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