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5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随着最新商用卫星图片陆续公开,正在南方船厂正在大规模建造的各型号船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文章称,中国正在建造多型现代化军舰和军用工程船,其中包括一艘类似于“航空母舰”的军民两用科研船,以及用于海上快速换乘登陆的大型工程船和
当地时间5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随着最新商用卫星图片陆续公开,正在南方船厂正在大规模建造的各型号船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文章称,中国正在建造多型现代化军舰和军用工程船,其中包括一艘类似于“航空母舰”的军民两用科研船,以及用于海上快速换乘登陆的大型工程船和架桥驳船。
最近日本《读卖新闻》的一篇报道可真是把“草木皆兵”这个词演绎到了极致。文章里说,通过商用卫星图片发现中国南方某造船厂正在大规模建造军舰和军用工程船,甚至还提到有一艘类似“航空母舰”的军民两用科研船,以及专门用于海上登陆的架桥驳船。这事儿让日本媒体坐不住了,直接用“形势异常紧迫”“已没有协商余地”这样的标题来渲染紧张气氛。
日本媒体刻意忽略了中国造船业军民融合战略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中国南方造船厂如广州、福建等地的船坞,确实承担着军民两用船舶的建造任务,但这类项目在国际上并不罕见。
例如,军民两用半潜船“东海岛”号既能运输大型钻井平台,也能在紧急情况下执行军事任务,这种设计思路与英国、荷兰等国的同类船舶并无本质区别 。
日本媒体将这类船舶渲染为“进攻性武器”,显然是对国际通行规则的故意误读。事实上,中国在南海等海域的维权行动中,海警船和工程船更多承担的是执法、救援和资源开发职能,而非军事对抗 。
就连美国智库CSIS的报告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造船业中75%的船舶订单来自民用市场,包括法国、希腊等国的航运公司,这恰恰说明中国船舶工业的商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 。
日本对“中国军事化建造”的恐慌,暴露了其自身战略焦虑与双重标准,近年来,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不仅计划将未来五年的防卫费提升至43万亿日元(约合2.2万亿元人民币),还试图发展“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和高超音速导弹等进攻性武器 。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舰艇的建造速度虽然较快,但主要集中于防御性装备。例如,055型驱逐舰和052D改进型舰艇的核心任务是区域防空和反潜,而补给舰、海警船等更是维护海上交通线和领土主权的常规配置 。
日本智库声称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将在2030年达到425艘,却绝口不提美国海军同期仍将维持300艘左右的规模,且其中11艘核动力航母的全球部署能力远超中国 。
这种选择性叙事,恰恰反映了日本企图通过渲染外部威胁,掩盖自身军事野心。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日本对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存在严重误判,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并非依赖军事订单,而是基于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市场化竞争。
2024年中国商船建造量占全球74%,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SC)一年的商船吨位就超过美国二战结束以来的总和 。这种产能优势使得中国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推进军舰建造,例如052D驱逐舰的建造成本仅为美国同类型舰艇的五分之一 。
日本媒体将这种产业能力曲解为“战时动员”,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中国造船厂的民用订单利润为军舰研发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反哺,形成良性循环,这与二战时期国家全面管控的军工生产模式截然不同 。
此外,日本炒作“架桥驳船”和“登陆舰”的威胁,更是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表现。这类工程船的主要用途是海上救援、岛礁建设和灾害应急,例如2015年南海岛礁扩建中使用的天鲸号挖泥船就属于民用工程装备 。
即便在军事层面,登陆舰艇也是防御性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障海上生命线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日本自身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两栖舰队,包括“出云”级准航母和“大隅”级运输舰,却对中国类似的装备建设横加指责,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
从国际政治视角看,日本的舆论攻势服务于其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需求,美国近年来对中国造船业实施制裁,试图通过加征关税、限制港口停靠等手段削弱中国海军建设,但收效甚微。
例如,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收150万美元港口费的提议,反而导致其国内航运成本上升,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日本此时配合炒作“南方船厂威胁”,实质是为美国的制裁政策提供舆论背书。
这种策略与2023年日本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一脉相承,目的是将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议题扭曲为军事对抗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台湾问题上也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
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包括维护南海航道安全、打击海盗、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
例如,901型补给舰的建造大幅提升了中国海军的远洋保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亚丁湾护航等国际行动 。
日本将这种正常的国防能力提升污名化为“威胁”,恰恰暴露了其试图通过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为修宪扩军铺路的真实意图。
日本的战略误判还体现在对军民融合技术的曲解,中国推动军民融合的目的是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例如高铁技术应用于军事运输、北斗系统兼顾民用导航与军事定位,这种模式在美国波音公司、欧洲空客集团等企业中早已成熟 。
日本却将这种正常的产业协同诬蔑为“军事渗透”,甚至将纯电动游船项目也纳入“危险迹象”范畴,这种草木皆兵的心态反而凸显了其技术竞争中的不自信 。
综上所述,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是一场典型的“贼喊捉贼”闹剧,中国南方造船厂的活动,是主权国家正当的国防建设和产业发展,符合国际法和市场规律。
而日本近年来突破和平宪法、增加军费、发展进攻性武器的行为,才是地区安全真正的隐患。国际社会应当警惕日本借“中国威胁论”复活军国主义路线的危险倾向,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国防现代化与产业升级,同时加强国际舆论场的真相传播,才是破解此类不实报道的根本之道。
来源:羊肉胡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