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民众对于对方国家的看法其实是多元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7:39 2

摘要:对于中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理性客观看待,既要看到目前两国间的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要清醒认识到双方利益和诉求是存在差异的,双方民众看到这么对方国家的态度也是多元的。

对于中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理性客观看待,既要看到目前两国间的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要清醒认识到双方利益和诉求是存在差异的,双方民众看到这么对方国家的态度也是多元的。

目前,双方的确有走到一起的理由和战略需求,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背靠背,战略协作,结伴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影响的特殊关系。

目前中国连续多年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去年中俄经贸高达2400亿美元,双方贸易实现了95%以上商品的本币结算,两国在外交,军事,科技,人文,战略方面交流与合作达到历史高点。

其实中俄走近,是存在内在逻辑的。中俄都是世界级的大国,都具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力,加两国与西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美国领导的西方是不会真心和完全接纳两国,更不会跟中俄结盟。美西方对中俄两国的发展会始终保持警戒和防备的,这就注定了,中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是西方世界防范重点,就这一点,中俄有点同命相连,再加上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优势互补,这就注定了中俄之间天然就有一种友好相处的内在需求。

另一面,中俄利益还是存在差异,中国的快速崛起,俄罗斯的相对衰弱,再加上中俄过去的历史矛盾,都会使俄罗斯在与中国携手同行时,是有戒备的,也是纠结和矛盾的。在俄罗斯的国际政治战略理论界,一直就有一种声音,中国如果被分裂成几块,才是最安全的。

俄罗斯的国徽是双头鹰设计,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传承,因此俄罗斯向东看的同时,不会放弃与欧洲和西方的和解与合作,俄罗斯90%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集中在靠近东欧的欧洲部分,因此俄罗斯向东看是远期目标,也是当下俄乌战争时期的权宜之计。

中国呢?实事求是地讲,对于俄罗斯的心态是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两国既有近代不愉快的历史,也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蜜月期,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对中国工业化以及军事现代化贡献巨大。

清末,俄罗斯不但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58年至1881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外东北、乌苏里江以东及西北地区约151万平方公里土地‌。

‌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1858年《瑷珲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1860年《北京条约》)、西北地区约51万平方公里(1864—1881年条约)‌。

‌目前俄罗斯实际控制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余由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继承‌。

现今蒙古国(156万平方公里)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这部分领土原属中国藩属,20世纪初在苏联支持下独立‌。

如果说日本是造成中国近现代伤害和经济损失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毫无疑问是让中国在近代国土损失最多的国家。

俄罗斯在亚洲11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截止2024年,人口数量仅有3800万人,在远东地区仅有760万人,这些人口高度集中在与中国相邻的外东北地区(约500万,占远东总人口80%),主要城市如海参崴。因此可以说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防御是十分空虚,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也十分落后。在远东,中国是其最大的邻国,对于俄罗斯而言,没有担心,估计谁也不会相信,所以两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也较敏感。

早在前苏联时期,斯大林对当时还积贫积弱的农业国中国就心存顾虑,担心中国有朝一日强大后,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就会从外蒙古出兵截断苏联的远东铁路,截断俄罗斯东西连线,因此斯大林在二战后期以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东北的日本70万关东军为代价,在雅尔塔,逼迫英美两国让步,同意外蒙古的独立。

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俄罗斯的11倍,军事开支是俄罗斯的三倍,俄罗斯满大街都是中国商品,你说俄罗斯对中国一点都不担心,怎么可能?

因此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帝国扩张历史有记忆,俄罗斯对今天强大的中国有顾忌。

笔者觉得,在我们自身崛起的过程里,核心还是自己的强大,自身国力的不断增强,而不是依赖什么人和盟友圈,自身强大了尤其是经济,科技,军事强大了,制造业强大了,就能始终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国家间永恒的都是利益,做大共同利益,对话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才是正道,而今天的中国就是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

来源:观察与评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