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扎根大地的“梧桐树”
——走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
4月22日,曲周绿色低碳科技小院师生进行堆肥试验。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带领团队在曲周县白寨村创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入驻当天,师生亲手种下两棵梧桐树。
16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来到曲周,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在青春和农村的“双向奔赴”中,找到打开农户生产难题的“钥匙”。
让我们走进科技小院,倾听这些年轻人新的奋斗故事。
4月22日,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佘宗港(右)打理院落。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00后成科技小院主力
4月27日11时,中国农业大学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宋沅孺,拿上光合作用测定仪,骑上电动三轮车,来到曲周县王庄村千亩示范田。
王庄科技小院,目前重点进行“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宋沅孺把自己负责的6亩试验田,分成36块,一周前,他制备好镁肥,按不同浓度喷施在不同地块,之后每天到地里,察看苗情,记录肥料吸收情况。
“王庄科技小院成立的时候,用的是我结婚的房子。”王庄村村民王永胜至今记得第一个入驻小院的学生“小黄”。
黄志坚,中国农业大学2010级研究生。2011年初,这个来自广东佛山的小伙子,住进王庄村。
没有食堂,没有自来水,没有暖气,厕所是“原生态”的……走出“象牙塔”,走进“泥巴地”,真实的农村生活,让初到科技小院的年轻人感到艰辛、失落。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老乡的不信任。
黄志坚想在王庄村试验“水肥后移”,把小麦种植中的上冻水、返青水、拔节水、扬花水4次水,改为只浇上冻水和拔节水,施肥则采用“少餐多补”,减少基肥氮量。
想法提出来,没有农户愿意搞试验。
黄志坚没放弃,每天骑着电动车,一家一户去拜访。软磨硬泡,终于,种植大户王俊山同意匀给他一亩地当试验田。
那年麦收,王俊山的试验田亩产1300多斤,破了村里当时的高产纪录。老乡们心服口服,“水肥后移”技术随之普及到全县。
爱农知农,才能强农兴农。“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再从农民变成一个研究人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常常这样鼓励科技小院的学生。
相公庄科技小院的一批批学生接力,把壁蜂授粉、反光膜增色等技术带到村里,让苹果品质提升了一个档次;后老营科技小院通过推广西瓜嫁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等技术,带动当地西瓜产业发展……
16年来,曲周科技小院培养了近300名研究生,从80后到90后,如今,00后已经成为科技小院的主力。
在白寨科技小院,李蕙打交道最多的是玉米。到了玉米生长季,李蕙每隔十几天就要钻一次玉米地——取土样、测植株、检测土壤养分。
烈日当头,田里密不透风,汗水浸透衣衫,胳膊不时被玉米叶子划伤。“辛苦归辛苦,没后悔过。”李蕙说,“农业稳,天下安,总要有人干这件事,为什么不能是我?”
4月22日11时,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试验田里,曲周绿色低碳科技小院的师生正在进行堆肥试验。
“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在粪堆上搞出来的。”为了做好粪污处理及有机肥开发方面的研究,小院研究生吴冰言守着堆肥罐体,用手扒开鸡粪、牛粪,分层取样,记录数据。
这个科技小院,从指导老师到小院学生,全都是女生。每天做完试验回去,头发、指甲里都是臭味,但她们的试验有声有色,忙碌之余,互相开着玩笑,称自己是“粪”斗女孩。
一场新的科技攻关
4月22日,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刘依纯进行黑水虻资源化利用试验。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你给看看这是咋回事。”
眼下,春管正忙。前些天,付庄种植大户冯凯给科技小院研究生范鑫灿发去一张照片,麦田里,有一片麦子明显长得稀疏。
仔细了解水肥施用情况后,范鑫灿又向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老师牛新胜求教。
“这是茎基腐病造成的,要在返青期进行灌根处理……”很快,范鑫灿收到牛新胜的回复。他又找到冯凯,解释病因,一起找对策。
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提供农技服务,除了晚上睡觉,科技小院的大门从来不关,村民有事抬脚就进。
“每次到村里,有问小麦玉米的,有问蔬菜瓜果的,问题五花八门。农民需要的是‘全科医生’,我们不能只有专业知识,必须不停学习、拓展。”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正是在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迅速成长,从“一问就倒”变成“百问不倒”。
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
告别“小耧”施肥,引入小型追肥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整地……曲周科技小院成立后,研发、引选了高产高效技术37项,带动当地农业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
4月22日10时,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会议中心里,一场“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正在进行。
“想省水省肥,啥技术好使?”
“想多打粮食多卖钱,有啥秘诀?”
…………
曲周实验站老师叶松林一上台,现场的种粮大户都竖起了耳朵。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第四疃镇千亩方的承包人。
2023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在曲周发起“绿色吨半粮”行动。
叶松林、郝展宏、冯小杰和蔡东玉,四个中国农业大学90后研究生,自掏腰包进行攻关。
推动“四密一稀”条带种植、卫星导航夏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落地应用,创制3种绿色智能肥料,筛选出“中麦578”等多个高产优质品种……
一年半后,千亩方传来好消息: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增效40%、减排46%、节水30%,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收795元。
“我们在曲周最瘠薄的地里实现绿色高产,将来就能在更多农民地里突破。”张福锁有信心。
今年,曲周县在10个乡镇建设了11个千亩示范田,总面积超过万亩。该县要以五年科技攻关为周期,力争在全县一半地块实现“绿色吨半粮”目标。
51年前,老一辈农大人在曲周改土治碱,打响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
而今,一场新的科技攻关如火如荼。
小院升级到4.0版
4月23日,记者走进前衙科技小院。葡萄藤爬上弧形的葡萄架,微风拂过,绿色的葡萄叶轻轻摇曳。
“一到周末,村里的孩子都喜欢过来玩。”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佘宗港迎上来,他已经在科技小院生活200多天。
前衙村种植葡萄有20多年历史,此前由于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问题,葡萄产业未能做大。2017年起,佘宗港的师兄师姐们来到这里,改良土壤、引入新品种,指导村民改变施肥、浇水、轮作方式,每亩葡萄园增收超1万元。
然而,2024年,佘宗港到科技小院时,村里“萄一代”逐渐退休,“萄二代”大多外出打工,葡萄种植面积由之前的2000多亩减少到600亩。前衙村走到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
“为了找突破口,我们在村里发问卷,收集村民的想法。”一番调研后,佘宗港琢磨,能否将前衙村打造成文旅与农旅相结合的葡萄小镇。
他设计图纸,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起细化方案、申请资金,对280户院落进行分级评估,规划4条不同主题的休闲旅游路线。
眼下,前衙村民宿、烧烤街已经动工。
“科技小院的学生住进村庄,长期驻扎生产一线,不仅关注农事生产,也参与到村庄发展中,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说。
距离前衙科技小院20公里,刘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最近忙着把“绿色吨半粮”千亩方生产的小麦,做成优质面粉。
“这是石磨强筋面粉,做面包、馒头挺好;这袋是石磨紫小麦面粉,适合做面条、饺子。”小院研究生杨欣拿着样品介绍,去年他们专门到中国科学院学习配粉方法,回来又跟本地一家面粉厂合作,两款面粉生产了1000多袋。
“我们还要开发更多优质麦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这是杨欣和小伙伴们的心愿。
春华秋实。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牵头建立200多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已从科技帮扶的1.0版、产业兴农的2.0版、乡村振兴的3.0版,升级到通过集群引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创新的4.0版。
为了共享中国经验,201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还开办中非科技小院班,为非洲培养青年农业人才。
“我重点学习制作肥料、改良土壤等实用技术,这些都是我的家乡最需要的。”今年2月,来自马拉维的留学生尤瑟夫入驻苏小营科技小院。
目前,像尤瑟夫一样,30多名非洲留学生常驻曲周,住农家、学中文、干农活、学农事。
6年里,中非科技小院班已经培养出90多名高素质农业人才,他们回到家乡,建小院,搞培训,用中国经验服务更多非洲小农户。
大地无言,青春有声。
谷雨时节,白寨科技小院里,梧桐花开,枝繁叶茂……(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孙青)
来源:灵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