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南森先生是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中心主任,负责这家民间智库的日常运营。他也是 ACN Worldwide顾问集团主席兼总裁,还担任“研控科技”和“东方文化”两家纳斯达克公司的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主席。
王南森先生是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中心主任,负责这家民间智库的日常运营。他也是 ACN Worldwide顾问集团主席兼总裁,还担任“研控科技”和“东方文化”两家纳斯达克公司的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主席。
他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中美贸易战的看法很好。我征得得他同意,把他的文章翻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中美之间的关税冲突来势汹汹,短短数日内便迅速升级,令众多观察者始料未及。特朗普政府率先发难,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上调至34%,并警告称,若中国采取报复措施,美国将进一步加征50%的关税。对此,中国迅速且坚定地采取了反制措施予以回应。
由于缺乏明确的解决路径且关税不断攀升,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已经陷入停滞,这标志着它们的经济联系在事实上已出现了脱钩。
通常情况下,当像中美这样的两大主要经济体深度交织时,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通常会通过谈判与外交途径来进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以谨慎克制的回应方式而闻名,然而此次在关税对峙中,中国政府迅速且强硬的报复举措却令许多人感到意外。与特朗普政府那些经常难以预测的政策转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通常以其深思熟虑和慎重决策而闻名于世。
中国在此次贸易冲突中所展现出的坚定立场并非是一种冲动反应,而是战略先见之明、经济韧性以及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为什么敢于面对美国的贸易战?以下几个因素很重要:
1. 十年的战略布局:
过去十年间,中国始终在为应对今日之变局精心筹备。多年来,中国致力于优化贸易结构,逐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如今,对美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的占比已降至不足15%,相较于2018年的约20%,这一数字的显著下降凸显了中国贸易格局的深刻转变。据专家预测,即便完全忽视对美销售,从理论层面而言,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直接影响也仅限于0.5%,这一幅度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中国多年前便着手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优先聚焦自给自足与国内需求,以此抵御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冲击。此外,中国有效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关键举措,这些举措在助力中国减少对美国技术与市场的依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经济领域的杠杆与反制:
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及关键矿产供应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控着80%至90%的市场份额,涵盖锂、钴等关键矿产。在这一领域,中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美国的国防与绿色科技行业若失去中国供应,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发展瓶颈。在半导体产业,尽管面临美国的重重制裁,中国依然在7纳米以下芯片生产领域稳步前行(例如,中芯国际的5纳米试验)。同时,中国在光刻技术替代方案上也已取得关键性突破,正逐步摆脱对美国控制的ASML和台积电的依赖。在金融领域,为有效应对外部风险,中国一方面适度减持美国国债,当前持有量为8000亿美元,较峰值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进程,积极鼓励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贸易伙伴使用本币进行双边结算。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对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潜在挑战。
3. 地缘政治与外交的坚定立场:
无论特朗普的动机如何,他所宣布的“胜利日”全球关税提升计划,无意间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契机。中国借此将美国的行为定性为“经济胁迫”,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并成功赢得了全球南方国家的默认支持。这些国家对美国单边主义政策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国家公开批评中国的报复举措,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精准判断与合理应对。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BRI)以及不断扩大的金砖国家集团(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加入)逐步拓展全球联盟,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贸易路线与合作伙伴关系。东盟如今已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一事实凸显了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4. 国内团结与长远愿景:
一个可能未被广泛注意的因素是,中国民众普遍支持政府此次的反击决策。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征收的高额关税是不公正的遏制措施,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被有效利用,凝聚了公众的支持,帮助应对贸易冲突持续未决可能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经济困难。积极的一面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为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使得资源能够迅速重新分配,包括灵活的补贴政策,可以快速将资源转移给受影响的出口商,并为失业工人提供再培训计划等支持措施。
5. 中国对美国脆弱性的利用:
在贸易战中,谨慎且客观地分析对方的韧性是决策的关键。美国对中国产品如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消费品征收关税,可能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分裂,这对白宫来说是一种政治负担。美国遏制政策的另一个失败例子是对华为和中芯国际的制裁,这些制裁导致了技术反噬,反而加速了中国的科技自主和创新。例如,华为在2023年推出的7纳米麒麟芯片及其在5G基站领域的持续主导地位。此外,欧盟和东盟抵制与美国的全面脱钩努力,德国反对电动车关税,ASML反对芯片限制的游说,凸显了美国盟友在面对根本利益时的分裂。
总体而言,中国的反击绝非是一时冲动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更是美国长期遏制政策之下中国所作出的必然抉择。中国在承受短期阵痛的同时,致力于打破美国在贸易与科技领域的霸权,推动构建一个多极化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的秩序中,人民币和“一带一路”倡议将与美元主导的西方体系展开竞争。中国此举也向其盟友和对手表明,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并非是唯一的道路。
美国需要明确这一信息:中国是一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而非可以随意操纵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美国的单边主义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抵制。
来源:江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