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和美学影响——以《山海经》为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8:01 1

摘要:《山海经》作为一部中国志怪古籍,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虽然司马迁《史记》绝口不提《山海经》,儒家一派也一贯秉承“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但我们必须承认,书中所囊括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延泽广泛,对我国后来的传统美学影响非常深远。

赵司原 王云平

《山海经》作为一部中国志怪古籍,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虽然司马迁《史记》绝口不提《山海经》,儒家一派也一贯秉承“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但我们必须承认,书中所囊括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延泽广泛,对我国后来的传统美学影响非常深远。

《山海经》作为一部经典古籍著作,囊括了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也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从耳熟能详的洪荒神话到奇珍异兽,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根源。有关《山海经》的成书时间,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提道:“《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从上述论说可见,刘歆认为《山海经》是大禹“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2]所著,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

关于《山海经》著书时期和著者说法不一,但可考资料显示,这本古籍不是一人所著,也并非一时所成,它是集合了多人智慧、将中华传统文化整理成册的经典论著,它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复完善,可以说,《山海经》本身映射出的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山海经》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庞大脉络的重要一环,首先体现在对文学艺术影响的多面性上。从明清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镜花缘》,到现如今的网络文学、影视艺术,甚至游戏作品,《山海经》的影子无处不在。可以说,在中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山海经》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同时,文人墨客对《山海经》内容的热爱也弘扬了这一中华传统文化。

在对传统文学故事内容的影响上,首先体现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众多诡秘场景、生物以及神话故事中。

在《封神演义》中,作者许仲琳将苏妲己塑造为一只九尾妖狐。这个角色形象集狐妖的妩媚与兽类的天性特征于一身,比如妖艳冷艳的蛇蝎美人之人格魅力,以及害人、吃人、杀人如麻等邪恶的妖性因素,罪恶滔天且执迷不悟。而《山海经·南山经》中明确记载着九尾狐这一神兽:“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3,p7]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出处同样源自《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糜”的形象。此外,该小说中出现的伏羲、昆仑等人物及地域,也同样能够在《山海经》中寻找到出处。

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一书,更是直接借鉴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君子国”“两面国”“大人国”等国度;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三人在取经路上也同样经历了“女儿国”,还有小说中出现的开明兽、九头虫等妖怪也能在《山海经》中寻找到出处。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如《山海经》一类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作品的混搭结合,一方面丰富了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也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

在当今艺术形式多样化的时代,《山海经》中众多文化艺术形式元素依旧没有被摒弃,并且正在以多种形式发展、传承,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当属玄幻类艺术形式中对《山海经》的传承与发展。这里的玄幻类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玄幻类小说、玄幻剧以及玄幻类游戏等。

玄幻类小说里的“上古蛮荒”类文学作品,多喜好运用黄帝蚩尤之战的故事背景。关于这段战争故事,在《山海经》中有如下记载: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3,p490-491]

在网络文学作品中,有一种玄幻类网络小说被称为“上古蛮荒”,此类文学作品多是建立在《山海经》的故事框架基础之上,并且运用了黄帝蚩尤之战的世界观。以80后青年作家桐华的上古蛮荒作品《曾许诺》和《长相思》系列为例,小说中出现的主角蚩尤、黄帝、炎帝、少昊、玄女等人物便是直接套用了《山海经》中对“涿鹿之战”的描述,再加以艺术再创造,呈现出了不同视角的黄帝蚩尤大战,小说里甚至沿用了《山海经》中记载的玄女魃“衣青衣”的人物设定,这也是对这本上古典籍的一种致敬方式。此外,各色神兽、仙山福地等传统文化形象也已经成为当代玄幻类小说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

2009年,由宇峻奥汀研发、寰宇之星和游戏天堂联合代理发行的单机角色扮演类游戏《幻想三国志4》问世,游戏同样以黄帝蚩尤之战作为故事背景,并且以“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为故事切入点,构造整体的游戏发展脉络。同样的角色设定还出现在了大宇资讯出品的《轩辕剑伍:一剑凌云山海情》中,在这部游戏作品中,玄女旱魃的角色被设定为因逐鹿之战被弃而心生怨怼的反面形象。

此外,除去部分传统神话故事的衍生艺术之外,各类文艺作品对《山海经》中的神兽、花草、地域等也多有借鉴和发展。其中最典型的应数游戏、影视类作品,英招、开明兽、应龙等神兽形象被作为妖魔类形象出现在各类新型艺术形式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古代神兽的认知感,而在玄幻类艺术作品中,《山海经》所记载的深山大川更是深受创作者及观众的欢迎。如仙侠类作品喜用昆仑山作为圣山,这与《山海经》中将昆仑山作为天帝在下界的都邑不无关联。同理,归墟因是天下之水注入之地,也常被作为神圣之所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之中。

总之,玄幻类作品的主要受众人群是青少年群体,这在无形之中使《山海经》元素得以在较低龄人群中传承,玄幻艺术的出现已经成为除去“现实主义传统和历史题材”艺术之外的新型模式[4],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利且有趣的衍生形式而发展着。因此,以新形式新艺术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核,二者的结合恰恰是现代媒体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亦使《山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寻到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

《山海经》一书中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朴实的精神内核,所载事物本身所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尤其书中记载的神话故事,它所彰显的是“中国神话精神及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5,p55],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体现在它对中华文化思想、新时期价值观深远影响上。

《尚书·甘誓》就是当今学者津津乐道的、受到《山海经》深远影响的名篇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使得该时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山海经》被誉为神话学的经典论著之一,在孔孟之学大力摒弃“怪力乱神”的时代,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依旧提出鬼神有“赏贤罚暴”之效。在《墨子·明鬼》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载!”[6]后来,吕不韦在编撰的《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提到了《山海经》中记载的“中容国”“沃野”等国家地域,可见墨子和吕不韦的思想都受到了《山海经》的影响。当然,在我国古代学者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当属屈原。在《楚辞·远游》篇中,屈原曾提及“羽民国”,而《天问》更是引用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被郭沫若称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山海经》对我国古代文人学者及其学术思想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还有《山海经》神仙故事所传达的精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3,p258]后来,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一诗中感叹:“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对刑天这种即使被割去头颅依旧“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战斗到底的英勇形象大加赞扬,从此,刑天这一勇猛无畏的形象逐渐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这些故事也反映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新时代“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精神相契合。

《山海经》对中华民族的美学影响是多方面的。章利国先生在《现代设计美学》一书中谈到:“人的审美意识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知美的感受。审美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的特征。”[7]

首先,极具悲剧色彩的神话故事体现出我国传统美学中独具一格的悲剧审美意识。夸父逐日,死后身体化为山河大川,不是“一悲到底”,而是“悲中有喜”,悲中有希望。其次,神仙故事也是秉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美学追求,如炎帝之女瑶姬死后化为瑶草,女子食用会变漂亮;而河伯好色,被后羿射瞎了一只眼睛。这些美学观念也是我们一直奉行并传承至今的美学观与价值观。再次,怪诞形象。中华传统文化独具一格的怪诞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它是“原始先民们的无意识产物”[5,p56]。《山海经》中无论人、兽,多呈现出一种怪诞美学特征,如长着六只眼睛、四对翅膀、三只脚的罗罗鸟(《西山经》),再如形象似猪,长着八条腿和一条蛇尾的山神(《北山经》)。这种不符合传统审美规律的怪异形象,是《山海经》美学特点中怪诞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突出体现。对于怪诞美学,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谈到饕餮时曾说:“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吓也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的历史力量组合,才成为美——崇高的。”[8]

《山海经》一书作为我国经典古籍论著,在我国艺术长河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古籍无论是在文化外衣还是精神内核上,都对我国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称之为“山海经效应”。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